精选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名言89句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的根本

1、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的根本内趋力

(1)、不管你喜欢与否,性爱机器人时代都在向我们走来,掀起一场“性爱革命”。

(2)、《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有余而补不足,意思是:上天总是会压制强大的,而去扶植弱小的。也就是说:所有弱小的都在变强,所有强大的最终都会变弱,然后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3)、如果你有心偷学弗洛伊德,你就会发现,要分析出一个梦的象征意义,必须要非常诚实地、不带偏见地面对你过去的经历。

(4)、逸家心理低价分析者招募中!80-300元/次,感兴趣的老师戳链接了解详情!

(5)、总之,弗洛伊德让我们明白,“过去的”并不就真的“过去了”,人们不愿意记得或不愿意提起某段经历,以至于我们的意识狡猾地把那段经历藏起来,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再起作用;相反,正是我们意识不到的、那些被抑制的记忆,才决定了我们的关键言行。 

(6)、克利姆特和艾米丽·芙洛格。据说这时的克利姆特已有十四位私生子,但把他看作今生挚爱的芙洛格却不介意。这位审美异常反叛的设计师在当时并不为世人欣赏,但是和克利姆特却是一拍即合,他们互相激发对方的灵感,有人认为,《吻》中的情侣就是克利姆特和芙洛格本人

(7)、“根据我国《刑法》第363条第1款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8)、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时从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诞生的创伤是后来出现情感焦虑的基础。

(9)、从唯心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生命”远远短于我们的物理时间。

(10)、于是,他试验了一种极其随和的方式:和“病人”轻松地聊天,让“病人”放下防备,进行自由联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11)、弗洛依德博士因为治好了很多人的歇斯底里症,所以有了很多上层阶级的女病人作保护人,但他在维也纳的同行眼中依然是离经叛道或是江湖骗子,再或者是一个打扮成科学家的思想家,把弗洛伊德的成就归入思想或者哲学领域,而否定其科学地位。维也纳大学医学系从1897年开始就推荐弗洛伊德为医学教授,但是文化部在整整四年里不置可否,弗洛伊德为此一直愤愤不平。但事实上教育大臣是基于另一个理由不愿授予弗洛伊德教授职位,因为维也纳大学医学教授一直都是文化和教育部用来奖赏那些在公立医院里长期行医,因此收入受***的名医的一种补偿手段,而弗洛伊德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收入丰厚的开业医生,文化大臣并不愿意把有限的教授名额浪费在弗洛依德身上。但对于饱受争议的弗洛伊德,维也纳大学医学教授的职位是他得到官方认可的最好标志,所以他又志在必得,于是1902年克利姆特拉了弗洛伊德一把。

(12)、相比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不断寻欢作乐、但内心深处却被对同性恋的恐惧所折磨的男性,女性的处境要差的多。这一时期的布尔乔亚伦理真正约束住的实际上只有中上层的女性。畸形的婚姻观导致老夫少妻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女性结婚之后就被看作生儿育女的工具,这项工作一旦完成就成了家里的摆设。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有阿尔玛·辛德勒这样的女性人生赢家的存在。但是更多的女性是被“中产阶级道德”束缚了。妻子在一个严厉的世纪末家庭里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教育让她们几乎形成了完全顺从男权社会的观念。前边提到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母亲,在家庭里就受到钢铁大王的压制,即使丈夫死了也完全没有表现出人格的***性。

(13)、在克利姆特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思想的年代,他的作品表现了在性关系里男性的苍白无力和女性无限的不可满足的欲望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带给男性的恐惧和焦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利姆特很像魏宁格。但克利姆特指出这种恐惧和焦虑感,以及男性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和嫉妒,构成了男性对理性的推崇和对创造执着追求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很像弗洛伊德。只可惜克利姆特是在包括维也纳大学天顶画在内的一系列公共绘画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正因为如此让克利姆特成了弗洛伊德事业上的救星和贵人。

(14)、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其实是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个漫长尾声和余响。十九世纪的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几年,整个欧洲都在剧烈而急促的工业化,经济从1873年的危机以后就在保护政策扶持下不断高歌猛进,新式的大学体制和职业教育带来了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把老欧洲在生活方式上推进二十世纪。在这个新式公寓取代旧式宅邸、电灯取代煤气灯、宫殿里新式取暖设备、盥洗室取代传统暖炉和马桶的年代里,老欧洲的君主政体、教会体系、君王和贵族、王子和公主又如同白昼梦幻一般贯穿了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从生活的便捷性上这个时代指向未来,而在社会制度上它又是过去的延续。

(15)、论点1:精神病患者往往拥有反常的性行为(精神病患者=反常性行为)

(16)、深感自己的匮乏,女孩注意到,她的母亲也没有阴茎。女孩讨厌母亲的样子,她开始转向父亲,以弥补自己的匮乏。但是,女孩的爱恋向父亲转变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她拒绝母亲,并非没有极大的失落感。弗洛伊德指出,就像其他任何失去恋爱对象的人一样,女孩也会这样来处理自己的失落,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取而代之,努力使自己成为被遗弃的恋爱对象。其结果是,女孩开始恨母亲,不仅因为母亲“低劣的”存在状态,而且也因为母亲是和她竞争父亲之爱的对手。开始时,女孩想拥有父亲的阴茎,接下来她渴求更宝贵的东西——一个婴儿,婴儿对她来说是阴茎的最终替代物。

(17)、“我和最好的朋友去滑雪,发生了雪崩,他死了,而我摔断了腿。对了,那一条条雪道也是条纹状的!”

(18)、弗洛伊德给他人解梦的前提,也是要问很多问题,或者已经很了解这个人的创伤和内心情结。 

(19)、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无论他/她经历过什么,都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记忆对我们如此重要,当我们仔细去想,才会意识到这一点。

(20)、从1848年到世纪之交的半个多世纪里,工业进步令先生和夫人这个等级都得到了巨大的扩充。工业化导致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市民,经济增长让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上层市民。1815-1848年间那个以贵族为主的城市上层阶级里的贵族正在退潮。这种退潮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哈布斯堡君主国的贵族退潮最为严重,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就让皇帝把军队交给考试选拔出的平民军官,1866年普奥战争的战败在制度上带来征兵制,剥夺了贵族免试担任军官和优先晋升的特权。选举权的扩大让贵族***家逐渐被平民鼓动家取代。贵族在***上的退潮同时,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在的衰退。

2、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名言

(1)、尤其是童年的记忆,由于路途遥远,它们往往是隐匿的、扭曲的,又因为儿童的心智还很娇嫩,无法理解和承受某些不快或痛苦的经历,于是这些经历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沉入了记忆的深海。

(2)、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后期(8月-1岁) ——吞咽咀嚼吞食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3)、这股原始本能,让人永远无法成为“理性”的主人,却沦为“本能”的奴隶——人常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明明知道不对却又偏偏忍不住要去做的事。 

(4)、相反,精神分析则建立在以下基本信念上:主观经验更加重要,反思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是有力量的。因此,其治疗模型植根于对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对话。精神分析的基本立场是极其赋权式的:精神拥有自己的土壤,如果我们可以学习着以正确的目光看待它,就可以开始辨认并绘制自己内在的思维图景。这种转变可能并不那么剧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的谈话疗法的目的是“将神经症的痛苦转化为正常的不开心”——但它也并非微不足道。正如哈斯特维特(SiriHustvedt)所说,评价精神分析及其后继者真正只需问一个问题:“言谈可以使人摆脱症状吗?”精神分析最根本的信念即是,仅凭主观内省、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图景。

(5)、其实我认为刚开始使用微信肯定还有好奇心的需要……最后吐槽一句,张小龙的产品心得我扫了一眼,感觉基本属于心理学上叫做“后见之明”的现象,就是咱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吧。

(6)、下面是,《荣格自传》对弗洛伊德这种狂热观念的描述,这并非基于对荣格的盲信,而是基于荣格诸多作品对意识的诚实描述,我获得的相对信任。荣格即使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时候,也未一味地表扬自己,他很诚实地表述他当下的意识认识而已。这就有利于帮助更多人更好的了解自己,这种对人本性的探索,有利于人摒弃社会意识形态,保留真我的人生意义。

(7)、首先是1903年***的“天才”奥托·魏宁格。魏宁格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只有男性性格和女性性格。他把被性欲支配的、情绪化的、非理性的性格视为女性性格;把理性的、创造性的性格视为男性性格。男人可以有女性性格,女人也可以有男性性格。他的观点在1902年著作《性与性格》出版后引起了轰动,但他实际上最引起轰动的是1903年在贝多芬逝世的房间里***。他***后很多维也纳人都跃跃欲试想去那***,甚至有人真的取得了成功。

(8)、性爱伴侣——也就是说,要具备性魅力,能强烈吸引你,让你愿意和她(他)滚床单。

(9)、利他不利己者,应该是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了。把一切都给了别人,自己的吃喝拉撒怎么维系?这种情况(只利他不利己),要么是出于怜悯施舍,要么是作秀。利他者,自己的那份利益一定在其中,要么是图名,要么是图利。终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者,查无此人。

(10)、生活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必须有直面自己残缺和弱小的勇气,当然还需要有一种自我蜕变和成长的智慧。

(11)、关于潜意识,弗洛伊德还说了,潜意识的组成,不仅有被抑制的个人记忆,还有身为人类这个物种无法摆脱的本能和欲望。 

(12)、他认为各种性冲动的一个优势就是:其对象可以发生转移,却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强度的减弱,基于“性是美的本源”,这种优势为文化行为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因为性对象是可转移并且不会削弱的这种现象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3)、弗洛伊德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作为其基础:

(14)、人有许多本能和欲望,其中一些和我们的道德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它们被意识屏蔽掉,却又确切地存在着,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与焦灼之中。

(15)、而弗洛伊德说的性,其实就是原生属性最重要的内容。对次,丹溪草也在著作里充分认知。

(16)、弗洛伊德就是在这个世界的坚壳上打破了一条缝的人,让涌动的梦境像一缕妖烟,飘了出来,路过世人面前。

(17)、比如事业方面,这早已不是那个靠“拜码头”就可以成功的时代了,大哥带小弟混是江湖过去的传说,时代早就变了,社会越发达,人与人的***性越强,这是一个多元化才能共存的江湖。

(18)、Freud认为幼儿性欲的表现主要是吮吸,并从中发现幼儿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当然这本书尝试将性的概念拓展,有点泛性主义,原版序中说到精神分析所拓展的性学概念与柏拉图说的“爱”类似。

(19)、先看第一种关系,阴与阳互相吸引的表现就是爱情关系,有人说:现在的社会还有真爱吗?其实不是爱情消失了,而是变得更奢侈了。

(20)、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学术争议,多数人站在荣格这一边,因为知识是不可能停止拓展的,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学术有拓展意义。但是,弗洛伊德则是希望把自己的学术建立成为宗教类的盲信机制,这让我想起***男人一贯的观念和行为,不做爱过不得。

3、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的根本原句子

(1)、特别是童年的难堪经历,会被打入潜意识的冷宫,但却又掌握了巨大的报复魔力,在日后每一个类似的情景出现时,当时的情绪和应激行为就会无意识地重现,形成一次次的锁链轮回。

(2)、如果我们仰望星空,会被那浩瀚的黑暗、微弱却美丽的星光所震撼,那是我们所知甚少的领域。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也是这样的领域。

(3)、同性恋是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能够最快捷有效的毁掉自己整个生活的方法之一。在这个时代,一个男人被证明为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上基本就被判了死刑。1908年,奥伊伦堡丑闻让威廉二世和同性恋扯上了不清不楚的关系,几乎发展到威胁皇位的地步,丑闻的主角奥伊伦堡亲王再也没机会见到他的“小宝贝”威廉皇帝,但他幸运的活到了1921年。跟德皇这位亲密的朋友相比,1904年的柏林,一个的奥地利留学生的死就显得无足轻重多了,他在一家咖啡馆点了一杯牛奶和一首歌,在音乐高潮时用这杯牛奶服氰化物***。事实上在今天后者的死比名噪一时的奥伊伦堡丑闻要著名的多,***者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弟弟——哲学家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

(4)、一方面强调婚姻的神圣、谴责婚外恋,一方面又继续捍卫财产第一的婚姻方式,结果就是世纪交替时的“道德”变得前所未有的机械和刻板,甚至变成了比法律还严厉的“律法”。任何挑衅“道德”的行为都可能招致社会的谴责和报复,而另一方面掌握权力的男性对“道德”却阳奉阴违,这种“伪善之罪”成了世纪交替时中欧城市上层阶级生活的一大特色。在维也纳生活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最大报纸《新自由报》,就成了“伪善之罪”的典型。这份捍卫“道德”的严肃报纸前几版通常都是连篇累牍的道德说教,尤其以对“同性恋”的抨击文章为多,但是正文版面之后的收费广告栏里通常连着几版都是“男按摩师”广告,这些“男按摩师”到底提供什么服务的,报纸编辑和读者都是心知肚明。

(5)、尽管,当事人不知道为什么,也可能早想不起当年的事件了。 

(6)、知道了性兴奋的产生原因,那么性对象是怎么选择的?Freud认为孩子吮吸母亲的乳房是所有情爱关系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性对象就是在找回那种熟悉的感觉。

(7)、无论是聊天、催眠、梦境分析、沙盘游戏,这些做法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意味:招来深潜湖底的另一个灵魂,与之连接与对话。

(8)、3)外倾情感型(the extroverted feeling type)

(9)、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0)、也是因为这趣味、神秘和艺术性,严肃的科学家根本不想承认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 

(11)、4)内倾情感型(the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12)、大家可以前往基地触摸屏查看安置信息,所有的公示内容和签约情况统统一清二楚,不存在任何猫腻!

(13)、人性的原生属性和变迁属性的冲突,往往发生在每时每刻,甚至现在有学者把人性的变迁属性叫人性,而把原生属性,叫动物性。

(14)、梦长期被贬低。在许多思想家看来,睡眠时大脑放弃了理性的组织,所以梦不过是一种幼稚、混乱、不值一提的低级频率,就像一个成熟的大人听幼儿的胡言乱语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15)、佛洛依德和荣格都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早起追随佛洛依德,发展精神分析心理学,后来因与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创立了分析心理学。《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分别是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位大师从合作到决裂,其中的恩怨是非,各位看官请擦亮眼睛,提起精神,且听在下为你一一道来。

(16)、既然每个人都有点性变态,那么就不妨从童年时期找一下性变态的根源。

(17)、当女性的不正常状态愈演愈烈时,整个中欧社会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期间最有趣的是三个人:

(18)、Freud认为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往往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性压抑,精神分析证明歇斯底里症是由过多的性需求和过强的性阻碍之间的对峙所引起,精神病不能消除矛盾,但是可以使得原欲得到转化,借由精神病得到宣泄。

(19)、同样的逻辑,很多女人想找一个能够让自己衣食无忧的男人,这就是物质需求,还有很多女人想找一个能对自己无限好的男人,这就是安全感的需求。

(20)、我不知道生活的这一方面该如何融入神经科学框架;但是无论是否接受弗洛伊德,我们都应该有所尝试。

4、弗洛伊德五个层次需求

(1)、阴与阳,大与小,就是世界上的两种最基本关系。这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最根本关系,搞透了这两种关系,就搞懂了宇宙间一切复杂的关系,也能让自己在人间的一切关系中游刃有余。

(2)、要知道,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运气成分,而一次偶尔的成功却可以包装成各种传奇故事不断的贩卖。于是那些强者就利用已经取得的成绩,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于是无数弱者就过来充当信徒,追捧着他传授方法,而这是强者就可以收割他们。

(3)、人,常常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尽管知道这不对,却从禁忌中得到快感——这一切,都是与理性及道德相背离的。 

(4)、《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的一堂临床课》(1887年),描绘的是法国神经学家沙柯用催眠术来治疗歇斯底里病人的画面。弗洛伊德曾短暂跟随沙柯学习。他不赞同沙柯的理论,但他很喜欢这画,将一幅仿作挂在房间里长达50年,一直到1938年离开奥地利。

(5)、患有精神病的女子在自己丈夫那里得不到性满足,就会将自己对爱的需求转嫁到孩子身上,对他们百般呵护,这恰恰会造成孩子的性早熟,父母的糟糕关系又在孩子的情感生活中掀起波澜,使得他们过早的年纪过于强烈的感受到了爱、恨、嫉妒。孩子的性欲被过早的唤醒,严格的家长又不能容忍,两者之间的矛盾足以使得孩子面临精神病折磨的危险。

(6)、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靠近强大,但同时还需要坚持做自己。做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的特点,唯有坚持自己的特点,才能跟强大的进行差异化共存。

(7)、弗洛伊德对人性并不美化和乐观,所以他开出的药方只是“接纳”,他试图证明的是:无知的冲突带来最可怕的破坏力,而被看见的冲突,就像被意识之光照亮的黑暗、被大海接纳的洪水,终于不再那么危险。

(8)、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期待能培育出公民的理性和智慧,建造一个和谐又欣欣向荣的人类社会。 

(9)、其实,弱者要想不被收割,并且还能从强者那里获取能量,真正的做法是这样的:装作自己一无所知,一本正经地听这些"成功人士"胡说八道,充当信徒和追随者,跳到他们的船上,然后说一套做一套,偷偷进行原始积累,等自己强大之后,再去跟他们分道扬镳。

(10)、我并不是弗洛伊德的反对者,我之所以被加上此一称谓,只不过是因为弗洛伊德本人及其门徒目光短浅。没有哪个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会否认,他们曾至少遇到过几十个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的基本描述的案例。通过将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东西公之于世,弗洛伊德推动了一个有关人类的伟大真理的诞生。他倾尽一生、竭尽全力创立了一门心理学,而这门心理学是对他自身存在的系统阐释。

(11)、但在大陆境内做情趣行业,首要考虑法律问题。

(12)、在社会伦理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性”的问题,所谈论的“女性”不能从性别意义上的女性来理解。世纪初性焦虑里的女性是从社会地位上定义的——也就是专指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女士。那时的欧洲社会,下层阶级女性在绝大部分问题上直接被忽略不计,只有体面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女士才算是女性。这一点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的开篇《婚姻统计学》里就说的非常清楚了:按1815-1848年间法国社会的标准,全法国能够算得上是“女士”的女性总计不过几千人,而巴尔扎克同时还指出上流社会的风流绅士则有接近一万人,这将近一万个青年才俊每个都自称有过不止一个情人。于是复辟时期和奥尔良王朝时期,已婚男子的环保使用程度和上流社会婚姻的真相,就被巴尔扎克用简单的统计学方法指明了。

(13)、如果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终于有一天,人类会变成机器,而机器变成了人类。

(14)、如果被虐待的经历属于少数的“非正常”情况,那些看起来“正常长大”的孩子呢?

(15)、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16)、在这两种力量下,人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第一种是需要变的更完整,即阴需要阳,阳需要阴;第二种是需要变的更强大,唯有强大才能保证不被更强大的人虹吸。

(17)、谈论没有本质自我不仅时髦、还在某种意义上极具解放性;但这种生活方式极其艰难。似乎,我们对于自身从摇篮到坟墓的漫长跋涉的看法依然极其重要;而经验的万花筒则不断凝聚成一个奇怪的、配得上那个过时的标签的亮点:灵魂。我不得不赞同索尔姆斯;这种对于心灵的降级感觉就像是一场慢动作的宏大悲剧。尼采(FriedrichNietzsche)认为我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无神论,只是将人类提升到了一个实则神圣的基座上。这能怪我们吗?人类例外主义是我们的主要信仰。如果我们现在崇拜的确实是我们自己,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桑塔格的升华就是一种双重的虚张声势,一种使物质成为主导、但同时也混杂了其它东西的方式。

(18)、Freud引入“性对象”和“性目标”两个概念。Freud认为性冲动可能与性对象无关,也就是性倒错者的性冲动与他们的性对象无关。

(19)、然而,越是严防死守、如临大敌,却越显示了对方的强大和自己的恐慌。

(20)、弗洛伊德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对人类自恋的巨大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显示我们并非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我们来自动物、而并非与自然界相隔离;最后即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不是个谦虚的人),展现了由于无意识的存在、人甚至都不是他自己的主人。总体而言,神经科学支撑着弗洛伊德关乎这“第三次打击”的想法;而一些观点认为,“无意识”这一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将会被核磁共振仪所捍卫。

5、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的根本出自

(1)、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2)、弗洛伊德说:“在我之前,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我只是发现了科学研究潜意识的方法。”他所谓的科学方法,其实主要是案例分析(包括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所以越来越入不了当代“科学家”的法眼。 

(3)、最痛苦的是:你明知身处其中,却还不得不随着社会一起运转。

(4)、轮到他自己有资格行医“看病”时,他知道催眠的效果是明显的,是通往潜意识的极好路径,只是,这个方法对治疗者和被治疗者的要求太高,也常有催眠不成功的时候,不太能被广泛地复制。

(5)、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特别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耳闻目睹了这场战争中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等现象,似乎觉得按其原先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促使弗洛伊德不得不又重新思考本能理论,提出了“死的本能”这一概念,他把以前提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而为称为“生的本能”。

(6)、性器区(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7)、从排列组合来看,对应以上三类人,似乎还有三类人:***人不利己、不***人不利己、利他不利己。顺便说说:

(8)、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9)、也许未来,人类也可以跟机器人结婚,一起吃饭、看电影、遛狗、一同看日出日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