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带翻译在线阅读120句

论语全文翻译带目录

1、论语全书译文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

(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6)、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9)、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0)、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1)、《治要》,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所谓“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编辑而成,计有五十卷,共约五十余万言。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3)、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16)、什么是文学呢?萧统认为,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白了,就是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因此,此类作品占了《文选》相当大比重。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9)、他把经、史、子与文学相区别,并将其三类排除在文学之外。只是对于史籍中“綜辑辞采”、“错比文华”的篇章,才可能选择。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带翻译在线阅读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

(3)、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4)、唐初,太子内帅府参军李善,为《文选》作注,使此书更为流行。唐开元年间,又有五臣注《文选》。流传至今的,是以上注本的合集,称《六臣本文选》。二《治要》,比《文选》编的稍晚了点,唐初。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他著作颇多,多已佚失,仅《文选》一书传世。

(12)、此书唐后即佚。直到清乾隆年间自日本重新传入。是唐代日本遣唐使带往日本,而且传入的是唐代善本。只是缺第第第二十共三卷。

(13)、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4)、(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19)、(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20)、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论语全文翻译带目录及注释

(1)、《昭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此两书,不仅所选篇目不同,这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编纂目的根本不同,这才是两书最大区别。一《文选》,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所编,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

(2)、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成功励志的书看的比较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干法》、《活法》、《人性的弱点》等,如果一类书看多了也会腻,就会尝试着看其他类的书,比如自传类《邓小平时代》、《乔布斯传》等,小说类的《追风筝的人》、《活着》等。最后推荐几个自己整理的书单,希望大家会喜欢。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8)、(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9)、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0)、因其早夭,死后谥“昭明”,所以后来《文选》多被称为《昭明文选》。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2)、《傲慢与偏见》走不出《呼啸山庄》,《简.爱》在《红与黑》里《飘》向《未解之谜》的《在人间》…………

(13)、(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14)、卷周易治要/卷尚书治要/卷毛诗治要/(缺)卷春秋左氏传治要/卷春秋左氏传治要(中)/卷春秋左氏传治要(下)/卷礼记治要/卷周礼治要;周书治要;国语治要;韩诗外传治要/卷孝经治要;论语治要/卷孔子家语治要/卷史记治要(上)/卷史记治要(下)。

(15)、诗歌方面,也选了注重格律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的入集。像陶渊明等平易自然的作品,反而很少收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具有强烈感情且富有揭露性的作品,他就更不会去选了。

(16)、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17)、我从《红楼梦》里走出来,半路失踪在《西游记》里,《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英雄们一比高下,看谁最先抵达《鲁迅》的《故乡》。《三毛》与《张爱玲》最后都选择了《倾城之恋》,《徐志摩的诗》与《林微因的诗》,最终没有因诗而结成伉俪,各自《天涯孤旅》。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楚辞》最终让我们更爱中国!

(1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论语》全文注释,翻译古诗文网

(1)、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2)、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8)、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9)、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0)、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4)、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5)、(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16)、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7)、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8)、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9)、(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20)、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5、论语全文翻译注释

(1)、新刊《治要》第一册目录如下,对比可知与《文选》区别: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萧统在《文选》序文中,讲到了他的“入围”选择标准。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5)、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欲览前王得失,遂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辑录经史百家中有关帝王兴衰的各种记载,于是魏征等人编成此书。

(9)、(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10)、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1)、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12)、在你《撒哈拉的故事》里,有《稻草人手记》,始终看见你的《背影》。在《兰屿之歌》的书里,《送你一匹马》。在清泉故事里,我与你倾城而谈心,把随想投入《红尘滚滚》,与你许下《三生三世》尘缘!在刹那时光中,我变成《我的宝贝》,但却是《流星雨》又来临。在《闹学记》里,阅读大地,完成《三毛说书》!

(13)、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4)、对于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书,我建议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会让看书成为自己的负担,只有自己喜欢才更容易坚持。我喜欢读历史,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就是宋史》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15)、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6)、(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17)、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18)、《文选》在这种转变和条件的积累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19)、《治要》选材的标准,就是“治要”——以治为要,即“务乎政术,存乎劝戒”。在选择中,以“博而要”确定取舍。所以,魏徵等人删其繁杂,择其精粹,高度浓缩,得成此书。

(20)、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崇拜?”孔子说:“这可能是宽恕!”不要把你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2)、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3)、孔子说:“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因此,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4)、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

(5)、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8)、(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9)、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1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