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全文带解释98句

论语全文解释

1、《论语》全文及解释

(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3)、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4)、(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5)、孔子告诫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人,看你说的话就知道了。俗语也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说社会存在和个人修养,决定你的思想行为,当然包括语言。

(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7)、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8)、(疏)“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正义曰:此言孔子审去就也。

(9)、“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10)、3?25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美也。”

(11)、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12)、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13)、(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14)、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5)、(1)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皇侃《义疏》引范宁说如此。《后汉书·徐防传》说:“防上疏云:‘经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似亦可为证。又这一章和上一章“从我于陈蔡者”不相连。朱熹《四书集注》说这十人即当在陈、蔡之时随行的人,是错误的。根据《左传》,冉有其时在鲁国为季氏之臣,未必随行。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时随行的还有子张,何以这里不说及?根据各种史料,确知孔子在陈绝粮之时为鲁哀公四年,时孔子六十一岁。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游小于孔子四十五岁,子夏小于孔子四十四岁,那么,孔子在陈、蔡受困时,子游不过十六岁,子夏不过十七岁,都不算成人。这么年幼的人即使已经在孔子门下受业,也未必都跟去了。可见这几句话不过是孔子对这十个学生的一时的叙述,由弟子转述下来的记载而已。

(1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7)、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8)、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19)、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20)、(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论语全文带解释

(1)、(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2)、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8)、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9)、解读四:出自三国魏·何晏  北宋邢昺《论语注疏》

(10)、对此,会引发老人的伤心痛苦,误认为自己是儿女的包袱累赘,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也有的年轻父母对子女期望值太高,经常恶语中伤,让子女失去了学习生活信心,我国每年都有青少年自杀身亡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11)、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行,去声。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幷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

(14)、2?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5)、从此句可推测,孔子睡觉是侧卧。中国古代养生之道讲究“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侧卧有利于健康。孔子侧卧睡眠可能是出于健康考虑,也可能是因为觉得平躺有一种松懈惰慢之气,不可取。孔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落实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16)、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17)、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8)、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19)、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20)、(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d,君子亦d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3、论语全文解释及翻译

(1)、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2)、(疏)“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正义曰:此章因前章言弟子失所,不及仕进,遂举弟子之中,才德尢高可仕进之人。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6)、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7)、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8)、(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9)、2?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4)、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2万字

(15)、(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16)、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17)、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9)、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20)、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4、论语全文解释翻译

(1)、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2)、(3)踧踖:音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3)、3?6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4)、(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5)、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6)、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7)、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8)、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9)、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10)、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1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12)、(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13)、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14)、(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1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6)、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17)、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18)、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19)、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0)、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5、论语全文解释?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2)、正义曰:闵子称字者,夫子述时人所称也。“昆”者,毛诗葛藟传:“昆,兄也。”尔雅释亲:“晜,兄也。”说文:“周人谓兄曰。从眔弟。”“”是本字,“晜”是隶省,“昆”则音近假借也。亢仓子顺道篇:“闵子骞问孝于仲尼,退而事之于家,三年,人无间于父母、昆弟之言。”

(3)、(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4)、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6)、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7)、3?23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8)、“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9)、孔子的遵礼绝不仅仅是针对国君,他对乡里,对朋友,都以礼相待。即使是斯人已逝,不能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他依然认真对待。对礼的尊崇,已深入孔子之心。

(10)、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11)、(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12)、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13)、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4)、(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6)、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18)、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