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整篇112句

论语全文知乎

1、《论语》在线阅读

(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论语补疏》曰:此两端即《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向焉。盖凡事皆有两端,是故一旌善也,行之则诈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凡若是皆两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则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执之,执此也;用之,用此也。处则以此为学,出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此两端而宜之也。

(3)、《道德经》中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就是“虚空”就是现在科学所谓的“真空”。虚空=真空不空。

(4)、第二疑,扣其两端而竭之其,究竟是孔子,还是鄙夫? 

(5)、儒门的认知方法论,等级化的礼和一般政法原则,道德至上主义这几个因素混在一起,互相打架。 

(6)、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7)、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8)、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論語正義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曰:“有鄙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  正義曰:夫子應問不窮,當時之人,遂謂夫子無所不知,故此謙言“無知”也。《釋文》:“空空,鄭或作悾悾。”此與前篇“悾悾而不信”同。鄭彼注云:“悾悾,誠愨也。”《大戴禮主言篇》:“商愨,女憧,婦悾悾。”《呂氏春秋下賢篇》:“空空乎其不爲巧故也。”“空空”並即“悾悾”。此鄙夫來問夫子,其意甚誠愨,故曰“空空如”。皇疏以爲虛空,非也。“叩”者,反問之也。因鄙夫力不能問,故反問而詳告之也。《說文》云:“{言口},扣也。”段氏玉裁注引此文,似以{言口}即扣字。鄭注云:“兩端,末也。”凡事物之始,皆起微末,故末有始義。《說文》:“耑,物初生之題也。”是也。焦氏循《補疏》:“此兩端,即《中庸》‘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之兩端也。鄙夫來問,必有所疑,惟有兩端,斯有疑也。故先叩發其兩端,謂先還問其所疑,而後即其所疑之兩端,而窮盡其意,使知所問焉。蓋凡事皆有兩端,如楊朱爲我,無君也,乃曾子居武城,寇至則去。墨子兼愛,無父也,乃禹手足胼胝,至於偏枯。一旌善也,行之則詐僞之風起,不行又無以使民知勸。一伸枉也,行之則刁訴之俗甚,不行又無以使民知懲。一理財也,行之則頭會箕斂之流出,不行則度支或不足。一議兵也,行之則生事無功之說進,不行則國威將不振。凡若是,皆兩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則爲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執之,執此也。用之,用此也。處則以此爲學,用則以此爲治,通變神化之妙,皆自兩端而宜之也。”皇本“鄙夫”下有“來”字。據僞孔注,亦似有“來”字。 注:“知者”至“誠盡”。_  o正義曰:皇疏云:“知謂有私意於其間之知也。聖人體道爲度,無有用意之知,故先問弟子云‘吾有知乎哉’也,又云‘無知也’,明己不有知意之知也,即是無意也。”

(9)、孔子于乡d,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入太庙,每事问。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10)、谦称无知,这话无疑。以下虚拟语气,打比方证明自己无知。刘解对,空空指孔子。 

(11)、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12)、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4)、(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16)、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1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9)、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20)、叩:叩问。钱穆:“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李光地:“叩者,推究以发其所疑之两端也。”

2、论语整篇

(1)、(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攻乎異端扣其兩端執兩(端)用中皆為夫子之教學法? 

(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5)、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6)、本章所疑者有二。一为空空如也。或解作悾悾如也。悾悾是诚恪之意,和空空虚无之意适相反。

(7)、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一位平民老百姓稱讚孔子學問大,孔子自己反思,我真的有學問嗎?真的盡知天下事嗎?不是的,我天生一無所知,還不是一步一步踏實學來的。所以我就告訴他我和你一樣啊,我們都是要學了才會的,所以問了他一些生活上的問題,跟他討論,告訴他該怎麼辦才好。說到知識,再沒有比孔子更有知識更有學問的人了,甚至有人說孔子是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孔子智商高是一定的,天下卻沒有人不學而能知的。孔子的知,都是刻苦好學努力得來的,而且是不斷深思熟慮加上判斷與選擇而得來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普通人見其才高,又那麼聲名顯赫,不知道孔子如何能知道那麼多東西,抱著十分崇拜甚至羨慕的心情問他,孔子莞爾一笑,也不炫耀,而是從小事情跟他談起,從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正在煩惱的事情說起,引導他去選擇,去判斷,從而做出最好的方案,這樣,教會了他如何思考。至於孔子有知嗎?對於平民百姓而言,一位大學者,甚至政府官員,這個事情不重要,跟自己講話的人的狀態才是重要的,所以不去討論自己有知無知的事情,而是關心對方,講一些對對方有用的話,並且教了一下對方如何想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孔子接待平民的作風,親切而怡人。 

(9)、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0)、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11)、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12)、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13)、论语所说的这学问有个最重要的特点:先树立一个极致完美的榜样。这个完美的榜样就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比较难懂,所以有个次级的榜样:贤人,也就是君子。

(14)、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18)、本章文义上有些不完整的地方,我们需要先加以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谁"空空如也"?从语法上说,主语应该是"鄙夫",但鄙夫是来问问题的,因而,其脑子中自然有问题在,而不是空空如也。因而,如果把"空空"的主体认为是鄙夫,"空空"的意思只能解做"悾倥",即诚恳的样子。这样情理上虽然顺畅,却并没有传达多少新的信息。鄙夫本来因接受的信息少,很容易朴实无华,再加上有问题请教,神态诚恳自在情理之中。有什么必要特地指出来呢?个人倒认为,"空空如也",应该指孔子,意思是孔子对鄙夫的问题一无所知。这样,"空空如也",既是对"我有知乎哉,无知也"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叩其两端而竭焉"的原因。因为我"空空如也",才需要对鄙夫"叩其两端"的,这样文义才连贯。 

(19)、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20)、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3、论语全篇阅读

(1)、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6)、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7)、(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攻乎异端一般认为即兼容并包,可孟子荀子等却都是排异高手。 

(9)、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曰:「有鄙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疏)「子曰」至「竭焉」。o正義曰:此章言孔子教人必盡其誠也。「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者,知者,意之所知也。孔子言,我有意之所知,不盡以教人乎哉?無之也。常人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者,此舉無知而誠盡之事也。空空,虛心也。叩,發動也。兩端,終始也。言設有鄙賤之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告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言我教鄙夫尚竭盡所知,況知禮義之弟子乎。明無愛惜乎其意之所知也。o注「知者」至「誠盡」。o正義曰:云「知者,知意之知也」者,知意之知,猶意言意之所知也。云「知者言未必盡」者,言他人之短者,言之以教人,未必竭盡所知,謂多所愛惜也。云「今我誠盡」者,謂孔子言今我教人實盡其意之所知,無愛惜也,故云無知也。

(10)、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11)、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14)、祝世禄曰:禅那才下一语,便恐下语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之。六经原自无尘,而自为扫尘语亦不少。既已曰“识”曰“知”,又曰“不识不知”;既已曰“再思”、曰“九思”,曰“千虑”、曰“百虑”,又曰“何思何虑”,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应口即扫,何其迅速!自训诂之学兴,引葫芦之缠,凿混沌之窍,起人种种见解,而圣人当下旨趣反为晦蚀。快句以钝,空句以填,于是高明者为之攒眉扼腕,不难叛孔氏而皈依佛氏矣。

(15)、第四个表达上不太清晰的地方,是"竭焉"究竟是竭尽谁的知识?这就有两种可能的理解,一种是竭尽了鄙夫之所知,因而自己也就吸收了鄙夫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另一种理解是竭尽了自己的知识,这就表明自己毫无保留的对待一切人。《论语集解》认为是「今我诚尽」,是把"竭"理解为竭尽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无所爱惜,倾囊而授。这固然表达了孔子的道德高尚,却与情理不合。"鄙夫"者,村鄙之人也。孔子时代,交通不发达,村鄙之人难以接受到外界信息,因而其思维的问题都是在自己生活的一村一落的知识,既没有更大范围的知识,也没有更大范围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孔子纵想倾囊而授,鄙夫如何能够接受得了呢?可见,这个竭,只能理解为孔子把鄙夫的思考和知识充分地挖掘出来了。 

(16)、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19)、(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0)、谢谢@徐晋如 老师指导!在我看来,在一位偏鄙之人的问题面前,我有知识吗?我好像什么都不懂,心里空空如也。我只有从问题的两端,正反两方面了解清楚后,尽我所学帮助解答。说明孔子对待学问的谦下诚恳,诲人不倦。 

4、论语全文怎么说

(1)、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4)、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d,君子亦d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5)、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6)、野鸡会集结隐藏在山上的干草堆附近或者河边的芦苇中。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9)、现存《 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1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3)、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14)、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7)、有学者把扣其两端与执中联系在一起讲,我认为是增字解经,不敢苟同。

(18)、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19)、(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0)、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5、论语全文知乎免费阅读

(1)、《荀子劝学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贮)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仿的准则。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所以,这里,“色”一隅为“巴”再隅为“尾”复为“尾宿”。

(5)、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6)、首先,“命”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命”,人们习惯把“命”看成一种难以预测的偶然性的东西,所谓“畏天命”、“顺应天命”就体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顺从和妥协。而“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存在的方式,而在于个体对它的认知,即每个人应该正确地看待“命运”。

(7)、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8)、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0)、《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1)、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12)、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14)、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15)、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6)、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惟我心实诚恪,我扣我之两端,尽出我之所有。 

(17)、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惟其人心甚诚恪,我扣其之两端,竭其所有,以使之自得。 

(18)、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19)、张栻曰:此章之意,亦恐学者以圣道为高远而圣人为有隐也。凡所以告二三子者无不尽矣,虽使鄙夫持空空之质而问,所以告之者,亦未尝不就其两端而无不尽者焉。盖语近而其远者未尝不具焉,语卑而其高者未尝不存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圣人有隐乎尔哉?在学者体之何如耳。

(20)、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我觉得"攻乎异端",是"叩其两端"的延伸@蔡世连 

(2)、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3)、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4)、立冬节气后,天气变冷,水开始结冰,大地开始结冻,万物开始休养收藏。

(5)、吾、我: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引自《四书纂笺》)。

(6)、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7)、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8)、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关于这段话的背景,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夫子应问不穷,当时之人,遂谓夫子无所不知,故此谦言“无知”也。按照论语正义的解释,就像太宰惊讶于孔子的无所不能一样,当时的人也惊叹于孔子的无所不知,因而孔子需要解释自己知识的真实情况:不是孔子有天生的知识,而是能够全面地叩问挖掘鄙夫自己的问题。这问题挖掘出来然后呢?孔子做什么加工呢?孔子没有说。鄙夫是因为有事情难以决定才来问孔子的,因而孔子一定要给鄙夫的困惑一个回答。而孔子所使用的知识就是从鄙夫那里挖掘出来的,但同样这些材料,是鄙夫所有的,鄙夫有这些材料,却仍处于困惑之中。而孔子使用了这些材料,却能够让鄙夫豁然开朗,满意而归。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12)、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