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刘基死前的一计是什么124句

刘基是怎么死的

1、刘基死因

(1)、以姚广孝之能,既然能在帮助燕王上,给胡惟庸下上一盘大棋,又岂能不对刘基的安全加以防范?以刘基之能,与姚广孝不遑多让,又岂能在这关键时刻中了对手的暗算,一命呜呼?

(2)、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3)、朱元璋是天子,是父亲,朱标是太子,是儿子。所以,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朱标注定是被迫退让的一方。

(4)、刘基固然是“自尽”,根源是胡惟庸的势力太大,为了扳倒他,不得已而为之。因此,真正的凶手,仍然是胡惟庸。而这,也就是姚广孝在刘基灵前说的“为你申冤的日子不远了”的意思吧?

(5)、朱标从小便受儒家思想影响,仁爱早已刻入他的骨髓,这样的他早已对父亲的残暴统治心有怨懑,可作为儿子、臣子,他敢怒敢言却始终无济于事。

(6)、任何于政治有关的均是利益冲突或是分配,胡惟庸毒害刘伯温是其后来的罪证之一。我猜想此为莫须有的罪名

(7)、此时的朱标正奉皇命巡视陕西西安,巡视期间,他便一直操心弟弟的事。人在操劳时,最忌精神压力过大,可偏偏此时的朱标却无法卸下压力。不久,他便因操劳、忧心过重而感染了风寒。

(8)、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终于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时年65岁。刘伯温去世得如此之快,据说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9)、另一边,眼见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病情日益加重,朱元璋终于同意放朱樉一马,可此时,朱标却已因极大的抑郁而致病入膏肓了。不久,他便一命呜呼了,时年朱标年仅38岁。

(10)、吕后生性残暴,而刘盈则性格温和一身儒雅气,这种性格也最终注定了他的死因。在亲眼见了母亲给他看的“人彘”,即刘邦宠妃戚夫人被剁去手脚、割舌的惨状后,刘盈因受刺激太大开始一改往日作风终日饮酒作乐,不久他便一命呜呼了。

(11)、刘伯温此时却说自己不适合为相,因为自己太过刚正,人缘不好,又不愿操心繁琐政务,所以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议。笔者认为刘伯温的回答,会让朱元璋非常失望、非常不舒服:想委你重任,你却不领情,“怕繁琐怕累”能是拒绝皇帝的理由吗!你清廉自守,图个好名声,莫非内心存了别的小九九?朱元璋是个多疑的人,内心对刘伯温的一再推脱十分恼火。所以,等隔了一段时间大封群臣时,朱元璋就故意压低了刘伯温的职位,心里的话就是“给你脸你不要,那就打你一巴掌!”毕竟以刘伯温的功劳看,他排在功臣榜的第105位,确实有点太低了。

(12)、之前,马皇后在世时,父子间的这种矛盾都被轻易化解了,毕竟女人从来是化解父子冲突的利器。可马皇后死后,他们之间的矛盾便再也没人能调和了。

(13)、这以后,朱檀便夜不能寐了,他睡不着不仅因为闭眼就看到惨死的媳妇,还因为他害怕哪天父亲不高兴就会要了自己的命。这样的精神压力下,他开始行为异常,金丹便是他异常行为的表现之不久,他便因此丧命了。

(14)、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15)、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6)、善良的人都有良知,在良知驱使下,吕后的杀戮无度成了刘盈最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精神压力的增大,刘盈的精神终于崩溃,继而因抑郁而亡。

(17)、要找出朱标的死因还得对照汉惠帝刘盈,刘盈和朱标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辞世了, 所不同的是史学家多认定刘盈的死与其母吕后有关。

(18)、原本,这也并不是大病,适当修养便可痊愈,可因为一心担忧二弟朱樉,他还在病中不断想法劝说父皇放过二弟。这自然加速了他的病情,朱元璋平生最痛恨“贪”,而朱樉偏偏犯了他的大忌,他又岂肯轻易罢休?

(19)、按理说刘伯温总得给朝夕相处的李善长这个面子,然而,刘伯温却将李彬罪行上报给了朱元璋,最终李彬这被斩了,而李善长却和他决裂了。之后,李善长处处找刘伯温的刺。而也刘伯温也知道前途凶险,于是以身体有羌为由辞职回家了。

(20)、这时已经过去17年,但朱元璋对当时景象依然印象很深,他记得当时那一筐鱼放入水缸时,由于竹筐太小,导致这些大鱼都十分凶猛地游来游去谁也不让谁,最后因为生存空间太过于狭小全部鱼都死了。朱元璋明白如果要立皇太子的话,就应该把其他皇子都调离京城,这样能避免骨肉残杀的悲剧发生。

2、刘基死前的一计是什么

(1)、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朱标的弟弟朱檀死了,他的死因史载是“服食金丹,毒发伤目而薨”。实际上,他多少是被父亲吓死的,在此之前,因为他和媳妇汤氏干过一些混账事,他受到父亲朱元璋的重处,而媳妇则被父亲下令凌迟处死了。

(2)、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共同辅佐朱元璋。结果李善长和刘伯温水火不容。当时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他的职务是中书省都事,犯了贪赃枉法罪,李善长自然想出面包庇他,于是主动张刘伯温,希望他能放李彬一马。

(3)、想想刘伯温父子一生。为了朱家江山,可谓同样的忠心耿耿。不过最后都没落得好下场,实在也是可悲可叹。

(4)、后来,朱棣派人宣他进京。但是傲气的刘璟不听从。于是朱棣派人把他抓进京城。抓进京城后,刘璟并不屈服于朱棣,还说了一句让朱棣心惊肉跳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5)、不过,也不排除是御医用药失手,没有对症。加上刘伯温本来身体就弱,因此没治好而去世。

(6)、朱元璋曾就谁更适合出任丞相一职的问题找刘伯温谈话,言语之中暗藏试探玄机。刘伯温并非等闲之辈,但最终难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长地说出只有刘伯温能担此大任的时候。

(7)、他一直称呼朱棣是“殿下”,还说朱棣是“篡位”,因此,朱棣把他打入大牢。最终,倔强的刘璟在狱中自杀。

(8)、刘伯温说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此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后彻底与刘伯温决裂,始终是个难解之谜。或许是朱元璋的偏见,或许是后人的误读,总之它被看成了刘伯温的催命符,为其后来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笔。

(9)、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命。

(10)、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同年11月还封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但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品性,于是刘伯温没有像其他开国功勋那样一直在皇帝身边转,而是直接选择辞掉官职直接退隐(学霸就是学霸,玩够了就走,想杀我,没门)。最终在刘伯温再三上书之后,刘伯温才得以回乡。

(11)、第二老朱也没有必要去害死老刘,我给你的就是你的,而不是你来要的。除非老刘动了老朱的利益

(12)、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13)、一心想救弟弟的朱标看到父亲忧心自己的病后,便更加频繁地求父亲看在自己的份上放过弟弟了。朱元璋虽心疼长子,却一直不肯松口,这无疑加速了朱标的死亡。

(14)、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

(15)、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16)、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17)、《明实录》记载:朱标是因感染风寒医治数月未愈而死,史学家认为他的死因无破绽是因为:他被皇帝朱元璋保护得太好,以至于没人可以对他做任何手脚。

(18)、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19)、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20)、民间传说肯定有些虚构夸大的成分,但历史上的刘伯温确实比较“神”。他是浙江青田人,从小读书能一目七行,而且过目成诵,成年人看着艰深晦涩的《春秋经》,他14岁时就能领悟要义,有所引申,被世人称为“奇才”。17岁时,他博览群书,涉猎了诸子百家的很多学问,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数学等实用技艺。23岁时,他考中进士,在元朝的地方官府三度为官,都因政治黑暗、官场腐败而愤而辞职。

3、刘基是谁

(1)、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谋臣,朱元璋本来是信任刘伯温的。但是,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猜忌这些人。胡惟庸懂得朱元璋的心思,在刘伯温想要激流勇退,请求回家养老之时,胡惟庸捏造莫须有罪名,使得刘伯温被剥夺了俸禄。刘伯温何等样人,明白刘伯温不过是狂吠的狗,而主人是朱元璋。本来就已经有病了,还是赶紧回到京城请罪,没有皇帝的话不敢离开。可悲的是,即便如此,在别人眼里他仍是木棍上的刺。胡惟庸假惺惺的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看病。

(2)、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

(3)、但是就是这么一条善意的建议,反倍胡惟庸反咬一口,认为谈洋临海面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刘伯温想要占为己有,做一个自己的墓地,只不过遭受当时居民的阻挠,因此想设立巡检司,方便管理那些对他不满的群众,事情的起源就是刘伯温的私心。

(4)、当然,刘伯温这样做,可能也是预测到了以后朱元璋大杀功臣的险恶形势,想尽量低调点,好给自己留条活路。他受封伯爵后,只在京城呆了一年,便于洪武四年辞官回乡。但该来的终究跑不了,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在家乡染病,朱元璋知道后,派胡惟庸带着御医给刘伯温治病,没想到吃了御医开的药之后,刘伯温犹如条石压腹,病得更重了。他知道原因,赶紧抱病入京,向朱元璋禀告自己的身体状况,实际上就是乞求他能放自己一马。但朱元璋只是不咸不淡地劝他保重身体,没有任何承诺。

(5)、朱元璋杀人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喜欢株连。他杀人动不动就株连,因着株连的缘故,仅仅通过“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朱元璋就杀了数万人。

(6)、刘盈的死表面是死于荒淫无度,实际却是抑郁所致。他的最终死因和母亲的残暴有着直接关系,根源是:母亲喜好杀戮,他却天性善良。

(7)、刘伯温由始至终都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据说他12岁的时候便考中秀才(放现在就是学霸)。后来在和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曾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建立大明朝。此外在明朝建立上刘伯温的功劳非常大。

(8)、朱元璋疼爱长子朱标,这不仅因为他是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还因为:朱标身上的儒雅气是他最为欣赏的。

(9)、虽然刘伯温为明朝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很得朱元璋赏识,但他的职位在开国功臣里面并不显赫。他在明初担任过太史令、御史中丞等职务。太史令主管天文气象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气象台台长和天文台台长,御史中丞是正三品的监察官员,都不是什么实权岗位。明朝开国两年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加封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级别升为正二品,但都是虚衔虚职。在爵位上刘伯温获封“诚意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类爵位中属第三档,他前面有6位公爵、79位侯爵。他的俸禄是240石,受封韩国公的李善长的俸禄是4200石,是他的近20倍。

(10)、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11)、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

(12)、笔者认为以上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好像少说了一个要害问题,就是明朝建国后刘伯温不愿为朱元璋所重用,使朱元璋对其产生严重芥蒂。明朝建国不久,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取代李善长为相,刘伯温再三推脱,说李善长犹如大木,可以协调诸将;自己犹如细木,难以承受重压。后来李善长辞官归隐,朱元璋想任用杨宪为相,就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说杨宪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胡惟庸两人如何,刘伯温也指出了两人的不足,一个气量更小,难以容人;一个胆大包天,会把车拱翻。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满怀希望地说:“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13)、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

(14)、在刘伯温故居附近有个叫谈洋的地方,那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甚行之地,刘伯温看不惯,就委托自己的儿子上奏天听,建议朱元璋在这里设立巡检司,来管理这一片伺机作乱的刁民。

(15)、这以后,朱标的病情便越发重了,人说病由心生,朱标的病更是如此。他每每想起父亲大开杀戒就是为自己就心痛不已,一想到那些被父亲残忍杀害的臣民他就痛苦不已。

(16)、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

(17)、后来,他生病了。朱元璋知道后,便让胡惟庸派御医前往给刘伯温治疗。但是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以后,却感觉胸口上压了一块石头,又感觉各种石头在肚子里挤压。不久后,刘伯温就去世了。

(18)、老刘一个将死之人有什么需要去动老朱的蛋糕呢,除非跟胡惟庸同路谋反

(19)、听说燕王被贬为庶民,姚广孝来到老友刘基的灵前,默默道,“为你申冤的日子不远了。”

(20)、刘伯温回到老家后,开始“闭关”,据悉,当地知县几次求见,刘伯温都给他吃了闭门羹,后来化妆成老百姓才见到他。结果交谈时,当县令露出自己的身份后,刘伯温马上惊恐失色地站起身来自称草民,并礼送知县出门,不复再见。

4、刘基的下场

(1)、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I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2)、朱樉被封为藩王之后开始荒唐妄为,他在封地上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不用说,如果没有适当干预,朱樉的结局势必和朱檀一样。

(3)、刘璟是刘伯温的次子。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本来想要把刘伯温的爵位传给刘璟(当时刘伯温的长子已去世),不过刘璟却说应该让哥哥的长子来继承。刘璟做的这件事,让朱元璋非常高兴。因为朱元璋也想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所以对刘璟大加赞赏。封他为閤门使,让他随侍左右,并让他揪百官的错。而刘璟也以刚直不阿出名。(后来南明福王追谥为“刚节”,就是证明)。

(4)、出现这种情况,当时和后世的人都有不少猜测,毕竟刘伯温的职位跟他的贡献太不匹配了。有人说是因为刘伯温能力太强,朱元璋对其心存忌惮;有人说刘伯温的出身比较高,担任过元朝的官职,朱元璋认为他既然能背叛元朝,那么也有可能背叛自己;也有人说刘伯温是明初朝廷中“浙东集团”的代表,与朱元璋、李善长为首的“淮系集团”不对付,朱元璋有意打压他;还有人说是因为刘伯温不是朱元璋集团的“老班底”,是中途投奔过来的,资历比较浅,等等。

(5)、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

(6)、朱标得到皇弟朱檀的事情后非常着急,他生怕父亲又一怒之下干出什么来,这样的结果是仁慈的他最不愿见到的。

(7)、坊间也有传说,刘伯温在朝中因功高盖主,得罪了不少大臣,朝廷中形成了以朱元璋的老乡为主要代表人物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为首的淮西派,和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两大派系互相斗争,势不两立。朱元璋为了打击d派争斗,除掉心头之患,为子孙顺利登基扫平障碍,授命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和诊治。御医开的药方结果使刘伯温的病情愈加严重。所以,有传说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让御医用药使刘伯温慢性中毒身亡。

(8)、但就是如此,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依旧惹恼了当权的宰相李善长,甚至胡惟庸等人,他也逐渐不受朱元璋信任,心灰意冷般的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江湖,时年只不过是60岁。

(9)、朱标死后,朱元璋哀恸不已,他甚至觉得爱子的死是自己频繁杀戮的报应。实际上,朱标之死,的确与他的频繁杀戮有直接关系。

(10)、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11)、刘璟这样做,让朱元璋很高兴,却让朱棣很不高兴。因为朱棣想继位,刘璟那样做,不就是做给他看的吗?

(12)、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功臣,甚至有点功高盖主。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不贪名利,也不以功劳自称,一再的自谦,只是被授予了伯爵,封为诚意伯,年俸禄比同等级别的爵位低很多。

(13)、至于刘伯温的死因,同样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视,还给他送了补药。刘伯温吃过补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益严重,不久之后病逝。刘伯温与胡惟庸,当时早已是死对头,朱元璋眼看着两虎相争而不动声色,尽显帝王权谋。

(14)、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15)、朱元璋的大开杀戒让天性纯良、仁慈的朱标很不能理解,为了劝说朱元璋少杀戮,他甚至不断地与父亲顶撞。

(16)、第一老刘对于政治没有克多的追求,已是将死之人所谓利益,要么留名千古,要么为了后代。此时此刻老刘什么都不做反而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17)、刘基临终前,与姚广孝见过一面。刘基拜托姚广孝说,“眼下,只有你能帮助燕王。”姚广孝是如何帮助燕王反败为胜,暂时不得而知。但是从姚广孝的祈愿可见,他的计划早已实施,且胜利在望。而刘基的死因,也从姚广孝的举止中透露出重要信息。

(18)、刘伯温到朱元璋身边是1360年,当时朱元璋已经渐成气候,占据了以应天(今南京)府为中心的江南一隅,恰好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势力的夹缝之中,处境比较艰难。刘伯温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帮助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挥师北上,驱除蒙元政权,统一了中国。刘伯温为明朝的建立立下大功,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谋臣,被朱元璋多次称之为“吾之子房”。

(19)、所以,朱标的死因在历史上就被定性了:风寒死。

(20)、得知刘基死亡,老朱又惊又怒,怀疑是胡惟庸所为。因为刘基赴任,必然对“开中谋利案”进行审查。胡惟庸是此案的背后黑手,为了阻止刘基审查,自然是先把刘基干掉,致皇上一个无人可用的境地。这是依据“谁受益谁是凶手”的逻辑推理。

5、刘基是被毒死的吗

(1)、因此,刘基之死,是刘基事先计划好的,是计策中的一环,是以“死间”来臂助燕王,并报答老朱对他的知遇之恩。虽然他事先没有告诉姚广孝,可是死后,姚广孝马上猜到了刘基死因是自杀。

(2)、刘璟死在朱棣手里的原因很简单,他和朱棣的政见一直不合,两人一直有矛盾。刘璟和朱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点。

(3)、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4)、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5)、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6)、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7)、也就说刘基的死因非但蹊跷,而且十分蹊跷。这个“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刘基他自己。笔者分析,刘基是自杀,是通过自杀故布疑阵,令皇上疑心他的死是胡惟庸所为,令胡惟庸先是惊惧。再见皇上非但没有动静,反而将查案的燕王贬为庶民,以为皇上拿他没办法,胡惟庸便交出账册,向皇上“摊牌”,反而中了“骄兵之计”。

(8)、刘璟曾和朱棣下棋。当时刘璟的棋风彪悍,朱棣下不赢,就说:“卿不少让耶?”朱棣这个话,其实也是在试探刘璟,希望刘璟能够站在他那一边。毕竟刘璟只要表示让他,就是尊重他的表现。但是刘璟毫不相让,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刘璟表示自己要坚持原则,这让朱棣再一次不高兴。

(9)、所不同的是,刘盈是母亲好杀戮,而朱标则是父亲朱元璋残暴、嗜杀。

(10)、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11)、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12)、直到1392年时,当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已经69岁的朱元璋十分悲伤,一方面出于失去爱子之痛,另一方面是为继承人而感到烦恼。在想到继承人的问题时,朱元璋这才明白刘伯温给的那一筐鱼的意思。

(13)、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九五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14)、刘伯温的死,如果是非正常死亡,那肯定就是御医造成的,那么究竟是谁派御医这么做呢?有人说是胡惟庸。毕竟胡惟庸在政见上和刘伯温不合。但派御医是朱元璋的主意,本来朱元璋正不满意胡惟庸,想揪他的辫子。如果真是胡惟庸所为,那么朱元璋正好借这个事处置胡惟庸。他没有丝毫的表示,说明胡惟庸作案的可能性小,朱元璋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15)、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

(16)、对于这一切,朱标都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这件事情让朱标对朱元璋更加恐惧了,因为他知道:虎毒不食子,可父亲朱元璋却是能间接食子的。

(17)、在最新剧情中,刘基死亡,三处细节直指真凶,姚广孝早已猜出答案。燕王向皇上举报,从凤阳到北平,从京师到地方,从六部的一品大员到地方上的小小七品县令,无不借开中之便谋取私利,贪赃枉法。皇上别无良策,便想到了重新启用刘基,以御史台之威来名正言顺地整肃纲纪,打击作奸犯科的众官员,揪出首恶。

(18)、所以老刘可能知道了老胡的意图,而老胡必须将其灭口。那么如果老刘知道了,我想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

(19)、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20)、在洪武八年(1375年)时,刘伯温病重当时朱元璋得知后便派御医去给他治病,但没有任何起色,之后刘伯温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便让他的儿子刘琏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并让他再把一筐鱼放在缸里交给朱元璋,不久便离世了(学霸跟学渣讲题的意思)。当时朱元璋接过刘伯温手中那本书时很是欣慰,觉得刘伯温在临死前还为自己的朝政着想实属不易,但朱元璋对于刘伯温送来的那一筐装在缸里的鱼却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1)、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2)、胡惟庸带着所谓的补药去看望刘伯温,刘伯温吃了之后,胸口难咽,病情加剧,朱元璋依旧不理财刘伯温的上奏,只不过是派人得知刘伯温已经病倒不能下床了,传他可以坐官船返回故居。之后的不久,刘伯温就这么逝去了。

(3)、刘璟本来是谷王的手下,他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深有谋略的人。因此,在靖难之役发动后,刘璟给谷王献了十六条计策。但是谷王原本就首鼠两端,正在观察朱允炆和朱棣哪个打得赢,好投奔哪个(事实上,当朱棣打进南京时,正是谷王向朱棣献出金川门,朱棣得以进城)。所以,根本就不采纳刘璟的建议。后来,刘璟就到了李景隆手下。李景隆败给朱棣,刘璟回到家中。

(4)、相比之下,刘盈与朱标的性格几乎完全一致,两人都生性纯良、仁慈、一身儒雅。在这个之外,两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有一个喜好杀戮的父母。

(5)、朱元璋建立江山后,刘伯温因为和胡惟庸、李善长在政见上不合,又见朱元璋对功臣多有猜忌,于是抢先辞官归隐,想终老田园。

(6)、随之,朱元璋下令把这份奏折给刘伯温知晓,刘伯温知道这是给他的提醒,希望他能够处理好此事,不然谋反的大帽子就会套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无力回天。

(7)、刘伯温所能想到的就是上京面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想见他,刘伯温明白自己深受冤枉,但是也无法受君主谅解,深表心灰意冷,卧不久就倒在床。

(8)、所以,刘璟虽然不是朱棣下令杀死的,确实也是因朱棣而死。

(9)、可是闻讯之后,胡惟庸与涂节同样震惊。涂节道,“是谁害死了刘基?我们可没下手,不关我们的事。”由此可见,刘基意外死亡,与胡惟庸一干无涉。那么真凶是谁,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10)、虽然刘伯温是不是死在朱元璋手里,没有定论。但刘伯温的儿子刘璟,确实是死在朱棣的手里。

(11)、洪武二十四年,历史再次重演,这次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朱标的另一个弟弟犯事了。此人,正是朱樉。

(12)、历史上真实的朱标死前虽确实感染过风寒,但风寒却并非他的真正的死因。

(13)、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14)、有人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这是朱元璋授权的,但这已经是不解之谜,我们不得知,但是可以知道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心性变了,开始怀疑功臣,并且残害功臣,这也是加剧刘伯温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5)、刘伯温回家后虽慎言谨行,但依然难以保身。李善长一手培养出来的亲信胡惟庸等人对刘伯温发动了强烈的反击。结果朱元璋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为相,刘伯温长叹不已,由于担忧和气愤,刘伯温病倒了。

(16)、在医疗条件并不好的古代,风寒确实可以要人命,可风寒说白了毕竟只是感冒,所以一场风寒真正要人命且是在有大量御医的情况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17)、可是,就在刘基接旨之后的夜间,刘基突然暴毙,令人好不惊异。这个害死刘基的真凶是谁呢?哪三个细节直指真凶,姚广孝早已猜出答案,从何说起?

(18)、某日,朱元璋来看病中的朱标,朱标见父亲满脸关怀便大着胆子道:“父皇,儿臣求您以后少造杀戮,就当为子孙和百姓积福德。”朱元璋听完眉头紧皱,良久后他缓缓道:“父皇是在为你扫清道路啊,这都是为你、为大明江山永固,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说完后朱元璋便拂袖而去,只留朱标声声喊着:“父皇,您听儿臣一言……”

(19)、在朱元璋的朝堂上当臣子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他喜好杀戮,有时候他杀人甚至纯粹可以因为心情不好。很多官员早上上朝后,晚上便再也没有回来。

(20)、

(1)、

(2)、

(3)、

(4)、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