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节气谚语及解释简短130句

节气谚语及解释

1、节气谚语和解释

(1)、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2)、这个谚语是一个奶奶分享的,奶奶说,这个谚语的意思就是惊蛰节气一到,很多冬眠的小虫子就开始出来了。好多孩子表示好奇:“惊蛰这天也没真的打雷,小虫子怎么知道的呢?它们会出来吗?”“我看现在都没有小虫子呀,这谚语是真的吗?”……

(3)、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4)、夏至日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5)、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顾名思义,到了这时候该下雨了!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在黄河流域发明的,那个地方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春旱,老祖宗为什么把不怎么下雨的一段时间叫雨水呢?

(6)、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7)、红柿若出,罗汉脚流。(红柿子出来了,秋天了,天气转冷。)

(8)、寒露表示地面的气温更冰凉,将要结霜了,陕北平均气温在8—10度左右,已到秋收大忙时期,“寒露谷,倒一半”就是指谷子快要收割完。秋收大忙时间,要提早动快,不然就有“糜子迟收折头,谷子迟收风磨,豆子迟收炸裂,洋芋迟收冻坏”的减产劣势。 

(9)、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10)、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1)、民间谚语都是古人经过日积月累对节气的感悟,结合生活,用通俗方式的表达,孩子觉得这些民间谚语太有意思了,说的就是身边生活的事,好像听得懂,但又好像不太明白,这激发起了他们对探究节气的兴趣,开始将节气与自己生活经验建立起了联系。

(12)、隆冬节气中,无雪无霜。(冬节在月中,那年冬天很少霜雪。)

(13)、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4)、“雨水无雨,惊蛰春寒”雨水节气下雪是不好的预示,但是下雨却是好的预示,老话有“雨水无雨,惊蛰春寒”的说法。大意是说,如果雨水节气前后不下雨,说明阳气没有按时节正常上升,天气还比较冷,到了惊蛰节气前后就会发生倒春寒的天气。

(15)、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16)、寓意:春分时节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之一就是,当冷空气入侵时就会出现连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17)、解释:夏至日吹西北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

(18)、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其实不同的地方也稍微有差别的。而红薯本身是收的比较多的,亩产万斤并不难,可以好点卖出去然后五六毛,然后差点的做粉条加工麻烦但是非常贵,剩下的小的不太好的,我们就喂猪了,所以红薯在农村是好东西;

(19)、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20)、24节气是我国古人长年累月观察与发现的智慧结晶,透过民间谚语与幼儿共同感受24节气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是轻松的、有趣的、充满好奇与探究憧憬的。

2、节气谚语及解释简短

(1)、小满在阳历5月21日或22日,或23日,太阳到黄经60度为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释小满为“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陕北气温逐渐高起来,土壤亦暖和起来。如苜蓿,豌豆等开出了花朵,故有“小满一枝花”的说法。 

(2)、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3)、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所以也更希望这个学习过程是有意思的、充满好奇的、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连结幼儿生活的。经过大量的前期研究,我们最终锁定了“民间谚语”这个切入点。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农耕国家,二十四节气的诞生起初就是为了认识时节和辅助农作,古人们总结出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民间谚语。谚语朗朗上口,既有趣又简单,特别好理解。因此,我们便尝试以节气民间谚语为抓手,用生活化的探究方式,让孩子感受节气文化的意义。

(4)、“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5)、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6)、节气民间谚语不仅孩子们喜欢,还激发起了爷爷奶奶的参与兴趣,他们成为了丰富孩子民间谚语的重要资源,而且爷爷奶奶带来的谚语也更贴近生活。

(7)、酷暑:酷暑进入三伏天,龙口抢食抢时,中耕稻,中耕土,防雨防火也不闲着。

(8)、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9)、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10)、                      

(11)、在寻找白露水探究中,孩子们发现白露节气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白露节气开始,白天还是挺暖和的,但早晨和晚上温度会比较低,所以大家早晚要多穿衣服啦!

(12)、寻找小虫子实践验证的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惊蛰节气之后温度的变化,也了解了温度与小虫子之间的关系,感知了节气的特点。

(13)、解释: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14)、D项,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1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到了雨水节气,水将要从天上落下,温度虽然没有明显回升,但是已经不再向下了,已经开始有向上的趋势了。随着大地阴阳交泰,温度慢慢回升,开始融化冬天积下的冰雪,水獭在水里面很容易将冰打破,把捕获的鱼摆放在树木上面,两只前爪拱在身前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说明雨水节气已经按时令到来了。预示着雨量增多,俗语农谚中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适量的降水有利于作物返青生长。

(16)、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民间谚语》

(17)、寓意:春分时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这时候昼夜平分各为12个小时。

(18)、节气民间谚语不仅孩子们喜欢,还激发起了爷爷奶奶的参与兴趣,他们成为了丰富孩子民间谚语的重要资源,而且爷爷奶奶带来的谚语也更贴近生活,比如:

(19)、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20)、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生产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来直线传承从未中断,闽南二十四节气谚语来源于中原,在结合闽南地区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创。《闽南二十四节气谚语》由市级非遗项目《闽南童谣》传承人,我校特聘教授张嘉星收集整理,并由闽南师范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李弢(春秋谚语领读)、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傅倩琛(夏冬谚语领读)朗读。

3、节气谚语及解释500字左右

(1)、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2)、秋天:秋分,秋雨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打谷交公粮,山区防霜听天气。

(3)、雨水:雨春雨贵如油,用顶垄耙子防止土壤水分流动,多积肥,多收粮,选良种丰收。

(4)、惊蛰节气,到了阳历三月中旬,陕北大都气温平均回升到4—5度,正是冬眠动物和各种昆虫在“春雷乍响,惊醒昆虫”之时,开始活动,进食。新的一年开始。

(5)、(2012年甘肃)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6)、“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对大自然、环境、气象的观察所积累而成的,这其中有太多值得孩子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容,我们将二十四节气带到孩子身边,希望他们能通过节气探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然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我们也更期待这个学习过程是有意思的,充满好奇的、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连结幼儿生活的。

(7)、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8)、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9)、用绘画钟表记录黎明与黄昏的方式验证春分谚语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孩子依然葆有兴趣,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很多好奇,于是老师便将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跟孩子们进行了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春分这天太阳照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一点一点的往北冰洋的方向移动,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就会每天出来早一点点,每天落山晚一点点。

(10)、“白露的时候是不是天上就会有白色的雾气?”……

(11)、24节气是我国古人长期观察与发现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庞大的历法和文化体系,以一条条简短有趣的民间谚语为抓手,与幼儿共同感受24节气的特点,这样传承与探索传统文化的过程是轻松的、有趣的、充满好奇与探究憧憬的,谚语中的内容大多贴近幼儿生活,更加便于孩子亲身验证,激发主体能动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发现节气与人们生活、与温度、与气象、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形中将各领域的学习融入了进来,促进了孩子全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我想这也非常有力地论证了张雪门先生“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

(12)、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民间谚语》

(13)、什么是白露水?白露水在哪?成为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到白露是指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近地面的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于是孩子们就开始在离地面近的地方开始寻找,但都没有找到资料里说的小水珠。就在他们认为这个谚语不真实的第二天,早晨7:30入园时,几个孩子有了新发现,幼儿园树下草地中小草上有好多好多的小水珠!但这些水珠等到上午户外活动时就没了。接下来的几天观察中,他们有了这样的发现:白露水只在早晨才会有,太阳一出来就没了,因为早晨的温度很低。

(14)、二月踏草,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八九月冷热。)

(15)、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16)、这天的收获可比一周前大多了,不但发现了蜘蛛,还找到了瓢虫、西瓜虫、蚂蚁。

(17)、十二月初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18)、释义: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种一棵能收一大筐红薯。

(19)、(2014年广东(乡镇))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中,“立夏”之后的下一个节气是(  )。

(20)、这个谚语也是来源于老人。孩子们觉得这个谚语特别有趣,他们认为这个谚语最容易验证,如果白露之后,他们不再被蚊子咬包就是真的啦!几天之后,孩子们纷纷反馈,果真现在基本不会被蚊子咬啦,谚语是对的。但也有孩子提出质疑,不被蚊子咬是因为天气凉了我们穿长袖衣服了,但谚语里说的是因为蚊子喝了白露水才不咬人的。

4、节节气谚语

(1)、释义:小麦就要准备结籽粒了,所以水分要跟上,到了立夏就会长胡须也就是麦芒。

(2)、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3)、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4)、解释: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5)、解释: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6)、寓意:雨水节里五更(凌晨3-5点)下雨,到了中午时候天就会放晴。

(7)、“冬至”这一天开始就是数九的头一天,故说:“连冬数九。”冬至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的黄经为270度。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冬至以后白天慢慢长起来,相对黑夜亦短起来,故有“过一冬长一针”和“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8)、对此孩子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有的孩子认为可以通过身边资源判定:“可以上网查。”“可以再问问爷爷奶奶。”“可以看看书。”还有的孩子表示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做实验去验证。经过和孩子们的探讨,最终孩子们决定,自己做实验验证会更有意思更好玩,于是用亲身体验验证民间谚语的探索活动由此开始。

(9)、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滴水成冰,在寒风凛冽的严冬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条,能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个冬天。谚语说:“十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在我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团圆饭,故有“冬至到,吃水饺”之说。

(10)、“小雪”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2气温下降,陕北年平均气温在0—零下4度左右,下较小的雪。 

(11)、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12)、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13)、经过孩子们的一番探讨,最终他们决定,自己验证会更有意思更好玩,于是亲身体验民间谚语的探索活动由此开始。

(14)、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15)、俗话说:“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说冬至日如果天气晴朗、干燥,过年就会阴雨连绵或大雪纷飞,满路泥泞。反之亦然。有的地方还有“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的谚语,是一个道理。苏州一带流传的民谣说:“头九暖,九九寒。晴干冬至邋遢年,雨雪连绵四九天。冬前不结冰,冬后冻杀人。”

(16)、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17)、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18)、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19)、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20)、解释: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

5、节气谚语及解释图片

(1)、 “小寒大寒,不久过年”一语,从大寒开始计,时间不等,到过年的少者十多天,多者二十多天。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秋分时期,陕北的糜子还没有成熟,不能收割,到了寒露期间,谷子就大熟了,赶快要收割了。 

(4)、“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这是一条气候变化的谚语,阳历5月下旬雨水较多,亦是雨打小满头,到了6月间,就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故有“晒死老黄牛”的经验一说。天气的变化,雨水的多少,大多有着周期性的走向,所以如是的谚语都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春分是24节气里的一个,我背过24节气歌。”……

(6)、每个节气的谚语都有很多,孩子们每次都会在这些谚语中挑选出1-2个他们最感兴趣的、最好奇的、最能引发他们探索欲望的那一个作为聚焦探究。纵观孩子们经历的20个节气的探索,涵盖了节气与动植物生活习性、节气与气象、节气与温度、节气与农耕、节气与环境等多个方面,也从多个维度全方面的支持幼儿对节气变化的理解与认知。

(7)、在寻找白露水的探究中,孩子们发现白露节气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白露开始,天气转凉,虽然白天还是挺暖和的,但早晨和晚上温度会比较低,所以大家早晚要多穿衣服啦!

(8)、西瓜:西瓜确实是个好东西,特别在夏季,有特殊的作用,可清热解暑、补钾等,口感也甘甜可口。西瓜不仅水分多,营养也很丰富,含有蛋白质、糖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西瓜还是天然的美容圣果。西瓜汁含瓜氨酸等多种具有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收,滋润面部皮肤。

(9)、八八月,蔬菜不准出门。(8月30日),天气不好,蔬菜收成不好。)

(10)、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11)、由民间谚语融入孩子对节气的认知,让整个活动变得有意思起来,每一个谚语孩子都能主动与自己生活中气象、环境、动植物的变化等相联系,形成他们对节气相对科学的认知,而这样的连结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究节气的兴趣。

(12)、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13)、了解更多“惊蛰”节气相关文章及可以开展的活动,可点击以下链接:

(14)、就像一年有四季一样,靠天吃饭的祖先对一年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讲的就是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气节,六个气节就是一个季节,四季过去,一年也就过去了。

(15)、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6)、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7)、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18)、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19)、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20)、谚语“数伏数凉哩,数九数热哩”。是指数伏到了三伏后,是为“伏尽立秋”时,天气自然会慢慢凉爽起来。同样数九到了九尽以后,即将要“立春”,天气又自然会慢慢地暖和起来。 

(1)、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3)、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4)、如果乌云见太阳,明天不如今天。(最近乌云密布)

(5)、带着这样的好奇,3月5日惊蛰那天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到了户外,开始寻找小虫子的踪迹。第一天,找了很久,只在一个树缝里发现了一只很小的蜘蛛。于是有的孩子们有些质疑了,谚语说的也许不对,惊蛰到了小虫子并没有被惊醒啊!但还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等一等,也许有的虫子还没醒呢,就和小朋友睡觉一样,也不都是一起醒来啊!于是,户外活动找小虫子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

(6)、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民间谚语》

(7)、(2012年新疆)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8)、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民间谚语》

(9)、在每个节气到来前,我们都会和孩子进行相关互动,请幼儿说说他们对节气的理解,例如:

(10)、立秋:秋天开始下雨。玉米螟早期防治、深耕转金、苗圃芽接、树心采摘。

(11)、“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惊蛰时正是气温回升之期,若有西北风刮来,遍地尘土飞扬,寒气迫人,倒春寒来临,近半月十天不会暖和起来,故有“倒冷四十五”天的说法。因为气候的冷暖有个过程,也就是说有周期性,调转东南风后才暖和起来,反之亦如是。所以说上述的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12)、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3)、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4)、翻译:谷雨节气当天是阴雨天气,那到了立夏节气会降雨。

(15)、可补气养血、清热去湿、解除忧愁愤怒,也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纤维质、钙、磷、铁等营养素。

(16)、再过5天,大雁感知天地阴阳变化,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以适应气候,人们看到成排的大雁飞过,说明春天已经到了。

(17)、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8)、常言道:“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不难看出,如果冬天雪花飘飘,满天飞舞,则是个好年景,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但是,春天出现降雪,天寒地冻,往往预兆不佳,出现倒春寒,影响粮食作物健康生长。

(19)、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20)、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后十日,乌鱼就没了。

(1)、C.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2)、解释: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上水衣。

(3)、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4)、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5)、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6)、寓意:春分时节,天气变化较为频繁,如果出现春箱,地里的麦苗就要被冻伤,对其生长十分不利。

(7)、白露:白露晚上冷,白天热。这是种冬小麦的好季节,水稻在田里晒干以收获向日葵。早熟的苹果正忙着采摘。

(8)、解释: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9)、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0)、最后5天,随着天地阴阳交泰,花草树木也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开始抽出嫩芽,进入早春了,空气清新,春意盎然,请相信,春天真的来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