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萨特存在主义的现实意义97句

存在主义萨特名言

1、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代表作品包括

(1)、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都是“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precedesessence)。萨特对此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人首先无目的无定义地存在,发现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然后才定义自己生命的意义,作为对经验的反应。

(2)、萨特有许多深刻洞见,其理论是哲学、心理学、以实践为目的的行为伦理学的混合产物。因此很难构建成一个自洽的(价值)行为体系。萨特曾承诺过要写一本有关价值、道德的书,一直没有兑现。虽然构建价值体系如此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萨特的哲学里得到一些鼓舞与振奋,以及一些关键词:绝对的自由选择;不自欺;人类的共通性。至少已经不再是零了!

(3)、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4)、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5)、克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是一位丹麦哲学家,出生于哥本哈根(Copenhagen),常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可见萨特一章)。他是家里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到21岁时他的5位哥哥姐姐还有母亲都已相继去世了,而他自己也只活到了42岁。其早期作品《论反讽的概念》(OntheConceptofIrony)堪称对黑格尔哲学的精妙批评,其后期作品则聚焦于对丹麦教会的批判,认为教会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相容。

(6)、3  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7)、克尔凯郭尔猛烈地抨击黑格尔,他憎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辩证法体系。他特别重视个人的主观性,因此他打算提出自己的“存在”哲学。

(8)、人就是自由。在萨特看来,由于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给予我们。最后导致我们孑然孤立,没有任何可依赖的东西。因此“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因为人并不会创造自己,他被抛入这个世界,然后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如庞其所言:“人就是人的未来”,人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但现在,人是被舍弃的。进一步地,人只有在体现自己时,他才存在,因此可以说,一个人只是一连串行动的总和而已,除此之外就空无所有。因此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没有所谓“潜能”,只能从人的行为中判断价值。在生命中,一个人创造他自己,描绘自己的画像,除了这画像之外就别无所有。

(9)、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当然这是比较通俗的理解,但存在主义并非一种单纯追求自由,崇尚自由的思想。

(10)、对一个高尚的人来说,在不恰当的地方,受到不恰当的人的赞美是一种最大的坏事。—琼森

(11)、无疑,加缪将自己及其读者推到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死角。接受荒诞就是接受死亡,拒绝荒诞就是接受一种悬崖边上的生活,人们无法跳到舒适区,而只能生活“在令人晕眩的顶峰——这是诚实,其余都是诡计”。他所描述的令人晕眩的顶峰就是完全意识到自己存在着的这种经验,就像西西弗一样,面对着死亡以及生活中无意义的奋斗。

(12)、人的存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道:“将人的开放性与自由,和物的不透性合在一起,乃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就是人要获得一种存在状态,在此状态中,自觉存在与自体存在无间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想,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人就是一种欲为上帝的存在。”

(13)、人总是处于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人本身不过是一个相对他人的概念而已,没有了他人,人也就不再成其为人,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14)、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要先有人的存在,然后人给世间万物赋予了意义和目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没有的,因为上帝不存在了,没有一个在人存在之前就存在的先天的本质,人就是人,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之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15)、存在主义不是游戏,不是闹着玩的。不然就失去了它和对手之间平起平坐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它自称的建立理由。要批判过去的哲学不能处理存在的困扰与痛苦,那么存在主义当然就得证明:第这种困扰与痛苦之所在;第存在主义的确能对这种困扰与痛苦提出解决。

(16)、   《恶心》: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罗根丁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ofthesedays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17)、一度看来,他们好像是对的。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萨特的哲学系统,刚好相反,是那些不读萨特哲学著作,用行动来实践存在主义信条的人。不过时间拉长一点,当二十世纪都过完了,回头看,唉,他们似乎也没有那么对。

(18)、《密室》。这部戏只有三个演员,同时自始至终同时在舞台上。大致情节是:三个人,一男两女,他们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中另一个人,而每一个又都妨碍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最后终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达到自己的愿望。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   

(19)、男人、伞、责任、赚钱这四个概念在跳转时都没有严格论证,不能保证其正确性。但可以作为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的素材。

(20)、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萨特是标准的“00”后,因为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但是萨特的童年不怎么样,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感觉西方很多哲学家的童年都不太好,上一个哲学家系列的维特根斯坦,虽然出生在富豪家庭,但是早年4个哥哥就有3个自杀了,而他自己也长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萨特之前的哲学家尼采也是早年丧父,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支离破碎。

2、萨特存在主义的现实意义

(1)、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2)、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虚假的,只不过是时间上先后发生。

(3)、萨特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敌对的关系。在萨特看来,人是绝对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只有在摆脱了与他人的联系时才能实现,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的自由总是一种限制,要维护个人自由,就必然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萨特甚至认为,一对相恋的情人之间也是相互斗争的,双方都想剥夺对方的自由。

(4)、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也就是常说的,论据不足。

(5)、我们爱听赞扬,但却配不上它;要想受之无愧,我们就必须热爱赞美人和爱人。——罗杰斯

(6)、更通俗地说,人在一开始时无所谓本质,人之初是个无,他什么也不是,直到后来,他才成为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萨特所说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纯粹意识活动的存在,而所谓“本质”,说的是人所具有的那些具体的特质和规定性。

(7)、早在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那里,就已出现了存在主义的萌芽。克尔凯郭尔1842年在柏林曾听过德国大哲学家谢林(1775—1854)讲授关于存在的课,也研究过大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然而使克尔凯郭尔深感失望的是,这些大哲学家们忙于建立抽象的思辩体系,再也不去观察、领悟和体会人的具体性,忽视了“人的存在”。

(8)、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9)、摄影 | 诗歌 | 文化 | 艺术 | 哲学 | 人生

(10)、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11)、他们指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

(12)、《自由之路》:一部未完成的三部曲,包括《不惑之年》、《缓期执行》和《痛心疾首》。全书描写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法国乃至欧洲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萨特把自由观作为《自由之路》的哲学基础,改变了一般传统小说正面人物的设计,所有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异化,一般表现为真诚作弊,言不由衷,自欺欺人。《不惑之年》的情节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三日前后四十八小时之内。

(13)、如:只要使用xxx管理法,经过第一步x第二步x第三步x就能收获成功。

(14)、意即人并不持有存在,他本身就是自己的存在。人并不持有自由,人本身就是他的自由。个人被无端的抛弃在世界上,世界对他冷漠无情,他是孤独无助的。

(15)、人只有在极端的焦虑烦闷状态中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偶然性,一旦发现存在的偶然性,就会产生厌恶感。人生毫无目的地处于不断变幻之中,没有任何稳定性,正像萨特的小说《恶心》的主人公所感觉的那样,“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这所公园,这座城市和我自己,都是等我发觉了这一点以后,它就使我感到恶心”。

(16)、萨特所说的“存在”是人所特有的,人以外的其他物不具备这种存在。因为所有的物的本质都是预先决定了的,它的特质预先就被规定好了。比如一粒种子,在长成植物之前,它的一切特质早已规定,我们可以预知它将成为什么样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它的形状、大小、类别早已决定了。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萨特所要说的“存在”。

(17)、通常体现在不准确解读对手的观点,将其观点极端化标签化,归类于某个公众痛恨的理念。

(18)、如:我相信他不会骗我,所以他说的都是真的。

(19)、阅读、理解萨特的作品,把一件事放在心上,应该会有帮助。

(20)、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菁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菁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菁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自身是菁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格外引人注目。萨特是毫无疑问的哲学菁英,而他却起而带头批判、反对法国学院里所教的哲学内容。

3、存在主义萨特名言英语

(1)、没有人妨碍我的自由,是我的生活本身汲干了我的自由。

(2)、善于作自我批评的人永远受到信任,而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是决不会受到信任的。——蒙田

(3)、如果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的话,那么人就要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的来承担。同时,萨特把这种自由的责任扩展到了所有人,萨特说:当我们说人自己作出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

(4)、运是后天的作为所致,也就是人的主客观行为的体现和反应。如你经商会存在买卖是否兴隆,或是时运不济。你高考会存在发挥是否正常,还是发挥失常。你参加工作是否风云际会,好运连连。你从政是否官运亨通。总之,运气是后天作为的行为和结果。

(5)、这就是说,人对死的领悟,对死的自觉,对死的恐惧,最能使人从麻木状态中惊醒,从而使人反跳回来,获得生的动力,开拓出自己生命的道路,获得生命的价值。因此,海德格尔要求人通过死亡之门,获得自己真正的存在,因此他的一句名言是:“人为死而在。”

(6)、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不顾一切……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我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7)、说到萨特,还有一位哲学家加缪就不得不提,就是那位写《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的作家和哲学家。加缪曾经和萨特是好友,一开始并不出名的加缪后来因为萨特的帮忙下,成为了巴黎文化界的名人,甚至还先于萨特,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和加缪一起创办过报纸,二战期间还一起进行过地下抗德运动,1951年加缪写了《反叛者》一书,书中加缪宣扬“纯粹的反抗”,加缪在书中反对革命暴力,导致了两人关系走向了破裂。

(8)、将某事件与某项道德关联,从而批判某事件,但是却说不清楚该事件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该项道德关联。

(9)、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一个基准。“在获得任何真理之前,必须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同时又得有一个简单易行并为每一个人可能获致的真理。这个真理乃包含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当下的自觉中。”由此我们在思维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我的事实,除非通过了别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立即发现我们乃是处于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中”。可以说萨特选择了与笛卡尔相反的路线。

(10)、还有“言行不一”,你做的和你说的不一样,所以你说的不值得相信。

(11)、四年之后,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认识了一起考试,并获得第二名的波伏娃,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相恋了。

(12)、《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

(13)、用智子的的特性扰乱一些大国政治领袖的心智,制造全球性的战争;

(14)、萨特除了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政治活动家,一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甚至被哲学家福柯称为“法国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萨特是二战之后创办了颇有影响力的《现代》杂志,还担任过法国第三大报《解放报》的主编。1967年,他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一起组织了一个国际战争罪法庭,要调查和审判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他们引用了纽伦堡审判中首席检察官罗伯逊法官的一句话:“如果某些暴行是罪恶的,无论暴行的实施者是美国还是德国,它们都是罪恶的。”

(15)、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16)、人们给予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增加了它们,完善了它们,使它们作出了较它们原先凭自身所能作的贡献更大的贡献。——拉罗什富科

(17)、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18)、他又强调说,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由自己选择的,这种选择完全凭自己的意志,而不借助任何理性思索。人对自己的选择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理由可言,也无法预测。克尔凯郭尔的这些观点都被后来的存在主义者所吸收,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在讨论过程中,通常会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以便理解。但此时要注意概念转换的合理性,要区分出等价和不等价的部分。

(20)、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

4、存在主义萨特名言有哪些

(1)、要理解“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要了解当时历史环境中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2)、真正的生命首先是自我的生存,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生活,而不是按照字典中关于生命的定义。

(3)、死:这说的是,人面临死亡,自己的存在遭到剥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海德格尔相信,人就是为死而生,人生就是奔向死亡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和领悟就是奔向死亡的先行。这种趋向死亡的先行使人恐慌,但是也使人领悟到自己的存在,人的许多活动都可以由他人代替,唯独死亡不可代替。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迷失在芸芸众生之中,领悟不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在死亡来临之际,他就会在一瞬间领悟到自己的存在。

(4)、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5)、人的“存在”区别于物的“存在”,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面临多种选择,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获得什么样的本质,预先无法确定。他将成为什么,这有多种可能,他有多种选择。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他的本质。人最终获得什么样的本质,这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只有自由选择、自我创造、敢于冲破坏境束缚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存在”。

(6)、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7)、萨特后来回忆说:“让我们结合的因素很多,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

(8)、  萨特的一生,除了用文字表达着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也通过行为,传达他所谓的存在主义。

(9)、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10)、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询问自己这个相同的问题:生命是否有其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真正的人生是否就是一个有开始和结束的完整过程。

(11)、常说的,你有本事你上;如果换成你,你就不会这样想。

(12)、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13)、无论我是否做出同样行为,都不能决定该事情的正确与否。

(14)、《主体性的“自由”与“禁闭”:萨特戏剧创作的现代性悖论》史永霞。《四川戏剧》,2015年第2期

(15)、虚假两难通常会模糊背景,选择任何一个都能引向人性之恶。在一些不严格的电影、小说等作品中,为了主题的需要经常出现,以突显人性的恶面。

(16)、尼采是一位新教徒牧师的儿子,年仅24岁时便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了教授职称。10年后,因身体不适,他不得不退休,独自一人在欧洲各地漫游,其间他专心写作与修养,最终在生命结束前10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了全球性的声誉。然而这一点尼采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因为他在1889年遭受了最后一次不可挽救的精神崩溃,直到逝世前都未恢复心智。

(17)、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8)、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19)、利用智子的计算能力,侵入大国的战略防御系统或者战略武器系统,在人类还没反应的时候,万弹齐发,大国之间互相毁灭(三体人还可以为了避免后续的核污染,排除核战争的爆发,或者利用大型中子弹等武器仅仅进行对人类肉体的消灭);

(20)、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5、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

(1)、煽情代替逻辑,情绪主导思维。并不是带有情绪不好,而是在情绪影响下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如果是非判断事件,自然可以情绪性,如娱乐休闲创作等。但当做决定做判断时,情绪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2)、萨特出生于1905年,加缪出生于1913年,他们都不只是经历了“二战”,还都对“一战”留有印象。“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彻底摧毁了欧洲原本的乐观与自信。当萨特、加缪进入青年、壮年时期,竟然就又来了另外一场战争,比“一战”更可怕的“二战”。

(3)、所以萨特强调说,一方面我要设法从他人的掌握之中解放我自己,另一方面他人也试图从我的掌握之中解放他自己:一方面我竭力要去奴役他人,另一方面,他人又要竭力奴役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人之间是敌对的。“他人即是地狱”。“地狱”意味着禁锢、束缚,他人对我的自由而言就是一种束缚。当然萨特看到的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归结为矛盾冲突,并加以夸大,这显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4)、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上帝,既然绝对自由,有人问“为什么他不能选择欺骗他自己?”萨特的答复是“我不以道德去判断他,我只以为他的自欺为一种错误。这里人们不能避免宣布一个真理的判断。自欺显然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人的行为之完全自由的掩饰”“忠诚的人其行为的最大的意义就是他本身具有寻求自由的动力”;“那些以庄严或决定论为借口而隐匿其完全自由的人,我将称之为懦夫”。也就说,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真理,就是不自欺。

(5)、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6)、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7)、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8)、所以萨特说:“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

(9)、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10)、如:钱可以买到爱情,因为约会啊、生孩子啊都要钱。

(11)、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之后。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12)、狭隘而自私的心灵的选择,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而开朗广阔的心灵的选择,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天堂和地狱只有一层之隔——看众生如何选择。

(13)、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14)、海德格尔的思想以晦涩难懂著称,这里不可能也不打算去全面描述他的思想,只是想把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点介绍一下,因为它上承克尔凯郭尔,下启萨特。

(15)、1968年,法国又发生了史称“五月风暴”的抗议活动。萨特和波伏娃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并且还走上街头散发传单,直接参与抗议活动,结果被警察逮捕了。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要求警方放人。戴高乐说,“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可以看出,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萨特在政治立场上宣传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16)、《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再生重生的旅程。

(17)、与人们普遍的误解相反,尼采也不支持“主人道德”(mastermorality)——贵族特有的道德体系——尽管他确实认为“主人道德”比基督教典型的“奴隶道德”更肯定生命。相反,尼采主张,强者对不幸者负有一定责任:“有德之人也会帮助不幸之人,但不是,或基本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由权力过多引起的冲动所驱使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