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行知文集精彩内容摘抄99句

陶行知文集主要内容

1、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摘抄

(1)、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到:要做一个合理计划的教师。教师对于教学的工作应当制定哪些计划,或者说对自己的计划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应当明确的。教师要制定出远景计划,对于教学内容提前安排。其次教师还要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作出及时的调整。在课堂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吸收情况,如果只有教师自己在单口相声,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要及时自我反思,多学一些知识与技能,利用一些新颖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吸收到知识,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通过这些方式,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3)、爱教育,爱学生,用生活中去教育,用爱去教育,无私,无畏。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4)、    当然,在当班主任时,老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课前处理学生问题生气了,还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不好的。

(5)、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6)、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是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全国是“科教兴国”。

(7)、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博大而丰富的,本书主要收录的是其与学前教育有关的思想和实践,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理论篇、诗歌篇和实践篇。其中理论篇收录的主要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幼稚教育理论(包括其教师观、儿童观)。诗歌篇收录了陶行知的与教育有关的儿歌,这些儿歌短小但意蕴深刻。实践篇收录的主要是其学生戴自俺和孙铭勋的相关记述。

(8)、《行知诗歌前集》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12月初版本

(9)、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0)、《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4月初版本

(1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2)、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3)、    用“心”的教师应及时充电、提升自我

(14)、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15)、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16)、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7)、策   划: 刘银红   陈晓锋   介  苣   

(18)、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19)、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20)、   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他创办平民教育,深入民心。他倡导的小先生制,让小孩教小孩,让小孩教成人。他真正把普及教育落到实处,让大众受益。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育人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正是这种真爱感动学生,让学生幡然醒悟,温暖人心。先生践行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把自己的一生倾注在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2、陶行知文集精彩内容摘抄

(1)、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师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处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2)、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理解,是我还没有达到的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是瞬息万变的,所以生活也就无时不在显示出教育的作用。我们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来源于生活,教育也应该贯穿在生活的始终。教育也不该脱离生活,空空而谈,那样就是把教育机械化、教条化。

(3)、    当我转身离开银杏时,我心中升腾起一种信念:生命作为一种存在,它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能被打败,因为坚韧的生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必将永存。

(4)、鼓励幼儿园或其他单位组织集体报名,作品由作者(本人)或单位指定人员在幼芽早教活动网址一一提交(作者信息请勿填成代传人信息)。

(5)、  《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了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者体育游戏。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班级里的孩子多,存在差异性,确实有一些孩子生性好动,作为班主任,不妨给他安排一些小任务,如上课前帮老师发本子,下课后帮老师把作业本搬回办公室,课间打扫地面卫生,放学前擦黑板、排桌椅等。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很有效果,学生不仅释放了精力,在课堂上不那么捣乱了,还因为自己成为了老师的小帮手而感到自豪。总之,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

(7)、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渗透陶行知思想,那么会为我们的教育生涯添色。

(8)、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是这样描述的:

(9)、为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师教育者)的需要,特从四川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12卷)中精选出207篇编成这栖《陶行知全集教育文集》。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

(10)、《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生活教育社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11)、   书中最值得阅读的地方有很多,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二:

(12)、    还记得在组织研学活动时,有一次是去橘子洲头,我提前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教给了学生,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激情昂扬地在橘子洲头齐诵,面对湘江,真实感受当年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这引来了不少路人拍照,获得不少称赞。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老师也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如果满足现状,总是用老套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肯定是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14)、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15)、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16)、排版合理美观、行文流畅、详略得当、有感而发。

(17)、导语:人人都说,书是人类一辈子的伴侣和朋友。下面是我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

(18)、    用“心”的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

(19)、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1月5日)

(20)、    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获得更丰富的学问。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扩大视野,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3、陶行知文集的内容

(1)、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这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的创造教育思想,指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

(2)、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3)、    望着眼前的新生命,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干涸了数月的仙人掌,一场春雨后,竟开出了灿烂的鲜花。它娇艳欲滴的花瓣,在空中舒展,仿佛向世人诠释什么是坚韧的生命;我眼前又展现出这一组画面:皑皑雪原,一队勇士正一步一步向着珠峰攀登,他们的身影坚毅而执著,这身影是向生命极限挑战,是对生命伟力的讴歌。

(4)、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捧读《陶行知文集》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阅读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古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教师的我们以陶行知先生为镜,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

(5)、《行知诗歌三集》上海儿童书局1936年11月初版本

(6)、《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10月初版本

(7)、    解放他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言论自由。19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上课要想发言,必须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早已适应。这样的情况下,有再多的想法学生也不敢讲,久而久之不要说积极发言,学生恐怕连想也不愿意多想了,真正变成了装知识的容器。

(8)、   “手脑相长”的内容(书中是这样写的):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9)、我以为做事既修养,修养既做事。然而人何必有修养?修养又有什么好处?就普通所得,修可以丰富经验,养可以活泼精神,身体且亦因之健全,所以人人讲修养。

(10)、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11)、重视教育的“逐步成长性”特点,为学生营造“正确合理的”生活。

(12)、    悦读、悦品、悦享,三悦书屋让书香飘满成长的天空。

(13)、在“我的课程列表”点击“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按钮,线上缴费后在线提交相应资料(个人信息、作品封面、书籍梗概、笔记正文),等待工作人员审核发布。

(14)、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气质里,藏着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因为这些经历都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每天静下心来,用心感受这些文字的美妙。

(15)、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16)、    阅读使人成长,这一点尤其在我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之后被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这本书由美国雷夫老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所著,并且雷夫老师曾被评为全美最好的老师。全书对于如何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做了详细的阐述。结合雷夫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对于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师德师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以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也真心地希望今后我的学生们也能更喜欢我的课堂,能够如同第56号教室里的学生们一样的幸福和优秀。

(17)、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18)、纵观全书,陶行知老先生的理论五字即可概括——生活即教育,他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其思想根源来源于杜威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这五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理解并做到却又有些太过虚幻,幸而拜读《陶行知文集》,其字里行间表露的四种精神其实就是“生活即教育”的体现,理解起来也是浅显易懂得多。

(19)、例如,我园周边就可能藏有长着独特形状的小树;对面的田埂里就可能随时奔跑着之前没见过的小动物。一片叶子,从春绿夏翠到秋黄冬枯,都可以被小朋友藏在眼睛,记在心里。乡村的孩子听到风,我们就做风车,扔飞机,去初步感受风向,体验风力;看到小溪,我们就掷石子,放纸船,实验一下物体的沉浮。这些大自然给予的自然物更是可以加入我们的课程中,充分诠释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

(20)、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4、陶行知文集内容概要

(1)、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

(2)、   作者阐述的观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现在读来,还是那么得令人拍手叫好。

(3)、陶行知的求学过程主要是在教会学校里度过的,但作为未来教育家的陶行知,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平民性。这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处处得到了体现。陶行知的教育生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高等教育为主要阵地,推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时间为1917--1923年。第二阶段提倡平民教育,既反对“土八股”又反对“洋八股”,时间是1923--1926年。第三阶段是“乡村教育运动”,以晓庄建校为标志。

(4)、   书中还有许多反映先生教育智慧的观点,期待大家去阅读、去发现。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学科?我想,除了要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在教育教学中肯定学生、关心学生,并且教师自己还要不断学习,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其它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不仅会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向名人汲取经验,也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多多用“心”,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6)、作为教师节特殊献礼,本周,要推荐的是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7)、我们做事不能一天做到晚,一晚做到天亮,中间必定有空闲的时候。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所以古时教育,注重闲时的修养,现今的教育,也注重空闲时的消遣方法。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教。

(8)、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雷夫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放学后听摇滚乐、或看经典电影,甚至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独具特色的方式来自我提高;通过旅行体验集体生活中的种种不一样的感受,为未来生活做准备;通过为弱势群体收集捐赠衣物,提供食物等方式,来培养善心和担当;通过每年排演一出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来增强惊人的意志力……想想这样培养出来的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怎会不优秀。

(9)、我的学历及终生志愿——致J.E.罗素(1916年2月16日)

(10)、我以为做事既修养,修养既做事。然而人何必有修养?修养又有什么好处?就普通所得,修可以丰富经验,养可以活泼精神,身体且亦因之健全,所以人人讲修养。

(11)、《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8月初版本

(12)、    还记得有一次上完公开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一位评课老师说,“你的课设计得挺好的,重点也突出,但是课堂上的你太严肃了,一直板着个脸,这不太符合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情节啊……”后来我进行了教学反思,确实是的这样的,如果老师一直这么严肃,那么学生怎么会感受三拳打死郑屠的精彩?怎么能感受到鲁达的嫉恶如仇?怎么能感受到鲁达的胆识和谋略呢?

(13)、陶行知先生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各,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

(14)、“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15)、鲁迅曾言:“教育根植于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这是每个教育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

(16)、    这里的“家”指的是老师、课堂以及学校。这一部分阐述了学生所具备的情感与思想对其行为的影响,即强调先有德育,才有更有效的教学。

(17)、参赛者享有作品著作权,同意授权技术支持平台享有使用权。如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将取消参赛资格。

(18)、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19)、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您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的好些吗?您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

(2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时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空间,不把他的功课排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5、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1)、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与推敲的事例,《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值得我们阅读及学习。

(2)、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3)、    阅读是汲取,是手段;实行才是发扬,是目的。用人文品质与精神指导我们教书育人的实践,这才是拥有人文情怀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写作教学的艰辛。面对生活,学生普遍熟视无睹,无文可作;即使有话,也是干巴巴毫无生趣的。鉴于此,用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感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再通过“下水作文”,作出示范,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大难题。下面引用一篇“下水作文”为例,加以说明。

(4)、    我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我将第五单元的《一棵小桃树》和《紫藤萝瀑布》比较起来教学,因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的写作背景,又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学生也很容易地找到相似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找到了不同的地方,效率很高,他们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

(5)、《斋夫自由谈》上海《申报》馆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6)、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7)、    近年来,我校涌现了一大批拥有人文情怀的优秀教师。譬如:师德标兵——王露婵、潘红英,优秀青年教师——肖宇辉,优秀支教教师——陈麟,优秀班主任——叶妮阿娜、钟碧霞、龚艳、代艳萍、王明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朱金风……他们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教书育人的沃土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常德市四中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8)、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9)、    写作“下水作文”,无疑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实际,切实考虑到写作的艰辛,才能有的放矢的写出对学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下水作文”来。变以往的脱离学生实际的“空对空”的指导,为现在的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的“地对地”的练习。

(10)、最近又一次读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1)、   除此之外,陶行知先生还有许多绝妙的观点,读来可谓句句是教育名言,比如:

(12)、胡晓风,男,1924年4月生,湖北武汉市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1935年入华中大学附中读书,1941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重庆永川、万县、南川、綦江、四川达县、粼水、合江以及贵州桐梓等县中学、师范任教。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d,任中共津綦边区特支副书记、下川南工委委员、涪陵中心县委书记。曾在青年团西南工委担任学校工作部部长、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团校教育长、《中国青年》杂志社秘书长,团中央军体部副部长,全国冬季运动协会副主席,成都体育学院d委书记兼副院长,四川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高等教育局局长、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顾问、四川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生活教育社社长、四川陶行知研究会、教育学会、创造学会名誉会长。

(13)、每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伴随身高、体重一起变化的是思想和心灵,虽然后者是隐性的,但是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也决不能忽视。在本书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积极创设“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学生还原成6—12岁的儿童,让他们的身心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学生需要交流,我们老师就是可以家谈的朋友;他们需要倾诉,我们就是忠实的听众;他们想要解释,我们就给予充裕的机会;他们需要玩耍,我们就开展“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其次,是爱的教育。

(14)、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教育。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15)、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文集》中第一章便提到了四大精神,其中“爱满天下”更是一马当先,笔墨尤为着重,这也是我最为向往的。书中陶行知提到: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要有一颗热忱之心,它不应悄悄地藏在心里,而应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这份热情,每分每秒被其包裹。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与学生相处,欣赏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意见,融入学生的爱好,包容学生的缺点,分享学生的喜悦。我发现:当一个孩子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的潜力与爆发力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16)、    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独立个体,有的孩子还有特殊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老师应格外关注,包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记得在教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我既同情海伦•凯勒失聪失明的遭遇,但又很庆幸她遇到了非常有耐心的莎莉文老师,所以她才能够考上哈佛大学,成为作家。我也很想成为莎莉文那样的老师。

(17)、  在陶行知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所谓“真”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所谓“善”就是“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所谓“美”就是建筑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长城。由此可见,陶行知的“真善美”观点是和现代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既注重个体的发展,又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德育工作是教育实践的重头。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立大志做大事”的艰苦奋斗精神;建筑坚固的人格长城;培养文明习惯,革除恶习。在小学教育中,升旗仪式、班会班队课、以及学科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都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形成了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立大志做大事”的艰苦奋斗精神,就要求孩子们有远大的志向,并且能够拥有不畏艰难险阻、永攀高峰的斗志。2021年是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东沙湖小学100个中队的少先队员,用心捧出100个“红色故事”,献礼d的百年诞辰。故事中的英雄们舍生忘死、奋勇前进、艰苦搏斗的意志感动着我们,从小孩子们就要明确: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筑坚固的人格长城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合力,为孩子们“建筑人格长城”,从而使孩子们健康成长。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教授学生正面的东西,帮助学生区分善恶美丑。最后,培养文明习惯,革除恶习。文明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礼仪教育。如“课间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如厕礼仪”、“行走礼仪”、“观赏礼仪”等等,一个个小礼仪的积累,帮助孩子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

(18)、    因要求学生围绕校园里的银杏树练习写作,上午十时许,我从办公室走出,向着乐行楼东北角走去。

(19)、“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