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不足为训解释74句

不足为训的本意

1、不足为训 的意思

(1)、道德一直以来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因为拥有道德,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学会分辨是非,做出理性的选择。

(2)、五是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意思指现在的情况不好,处境困难。从这些解释来看:“阑珊”没有一种义项可以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3)、(12)不实事求是,凡事听上面的,这是不足为训的。

(4)、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一点也不生气:“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

(6)、(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7)、成语释义: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8)、“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

(9)、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10)、尤为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辛弃疾词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可有些人聚会时偏偏要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实在是错得离谱。

(11)、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12)、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有时也指一言不发

(13)、(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14)、根据上述解释,我们可以明白“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词语:“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这两个成语虽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

(15)、竭泽而渔: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16)、古体诗的称呼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于是,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17)、(本意)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18)、(本意)意思为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

(19)、炙手可热原义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20)、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2、不足为训解释

(1)、(误用)现经常被误用来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2)、(本意)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七月流火”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3)、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4)、如果了解了“训”的各种含义,“不足为训”这个词就好理解了。

(5)、意思是: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6)、再比如“吕”,吕也是一个姓氏,吕洞宾、吕布都姓吕。姓名学解释“吕”,说“吕:一生清雅,上下敦睦,衣厚食丰,一生清闲享福。”

(7)、(误用)现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这是错误的。

(8)、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对事情不以为然,不值得仿效。

(9)、(本意)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七月流火”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10)、受到别人的触犯或者无礼,不去计较很多,这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则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11)、上述两句话中的“不足为训”都用错了,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这个词的准确意思。“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其中有一句话:“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12)、(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3)、(误用)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长期请假不回来工作。

(14)、“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其中有一句话:“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15)、第二种,教诫曰训。如《齐书·颜之推传》:“之推撰家训二十篇,行于世。”

(16)、「训」字的本意是用言语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把「训」字拆开来看是「言」和「川」。

(17)、好比信神信鬼,有坚信不疑的,也有半信半疑的。

(18)、(本意)原来只形容房屋高大美丽。现在《现代汉语词典》后补充上: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主要与建筑相关。

(19)、成语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20)、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塞”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塞”.

3、不足为训是褒义词吗

(1)、(出处)清·屈大均《端州访研歌和诸公》:“年来岩底采无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2)、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3)、(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4)、“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5)、正确用法: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

(6)、第一种,典法曰训。如《诗经·大雅》:“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

(7)、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也许是因为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作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尽管如此,我们知道这个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

(8)、(出处)《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9)、长江信息报新闻热线:0730-8222119 

(10)、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11)、出处: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12)、(2)这点小错误不足为训,你不要老记在心上。

(13)、示例: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以古鉴今。

(14)、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同“骑鹤上扬州”。

(15)、第三种,道物状貌,说事义理之文曰训。如《史记集解·序》:“具列异同,兼述训解。”

(16)、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17)、交友,掖着藏着,就感觉相处缺少真诚,人为产生隔阂,就交不到真心朋友,所以交友应该打开心扉,坦诚相待,这样你才会更自信更优秀。

(18)、(误用)现在常被误用为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19)、新规来了!“期刊出版形式质量要求”图文详解

(20)、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4、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什么

(1)、《庄子》曰:“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

(2)、“训”字的义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典法曰训。如《诗经·大雅》:“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

(3)、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4)、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5)、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最关键的是“训”字,“训”在这里不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如此,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可是,上面的句子都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跟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6)、高考前一天,有家电视台做了一则各单位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的报道。报道的标题是:“各地纷纷为莘莘学子们参加高考提供便利。”其中,一名记者在报道结束时说:“祝愿莘莘(xinxin)学子都取得好成绩。”看完之后,不由得为考生发愁:若是高考卷子上出现了这个词,看节目的学生该如何是好?

(7)、这个词语在报刊上经常用错。比如:“这样的绘画,如何能忝列艺术行列?”再比如,“这几首诗歌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

(8)、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9)、第五种,告诫曰训。如《扑满赋》:“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

(10)、如今,媒体常常误解误用成语,造成了不良影响,其直接后果是混淆大众的判断。“阑珊”一词的错用,是一个典型。

(11)、第三种,道物状貌,说事义理之文曰训。如《史记集解·序》:“具列异同,兼述训解。”

(12)、一是表示“衰减、消沉”,如“诗兴渐阑珊”、“意兴阑珊”,意思是说没有什么诗兴了,兴致不高了。

(13)、(出处)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而何必用此哉!”

(14)、正确用法:中国农民安土重迁,但有生路,谁愿背井离乡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