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之涣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115句

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四年级

(1)、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2)、再读这些边塞诗,都有一种豪迈慷慨激昂的气魄,贯于胸怀!

(3)、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写边塞将士酒宴上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的场面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5)、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6)、关于“龙城飞将”到底是谁,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奇袭匈奴龙城的卫青,他建立了不世之功。另一说是飞将李广,他终身都在与匈奴作战,虽然没有取得像卫青、霍去病那样骄人的战绩,但却以勤勉、顽强的形象,成为了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作者王昌龄在写诗中,应该是有原型的,但是,在小珏看来,龙城飞将到底是谁,一点都不重要,它代表着万万千千戍卫边疆的勇士。哪怕是一个普通士卒,也足以担得起这个称号。

(7)、栉风而沐雨:形容经常在外辛苦奔波。栉(zhi):梳头;沐:洗头。

(8)、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9)、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

(10)、①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②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③忽如:一作“忽然”。④梨花:喻雪。⑤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罗幕:丝织的帐幕。⑥狐裘:狐皮衣服。锦衾:织绵被。⑦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引、拉。⑧都护:唐朝于西北边疆设都护使。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⑨瀚海:中国北方东起兴安岭西麓,西至天山东麓的大沙漠,东北至西南绵延2000多公里,浩瀚如海,故名,也以之代指西域广漠的地区。阑干:纵横。⑩愁云:指阴云。惨淡:凄凉暗淡。⑾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⑿此句谓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⒀辕门:军营门。⒁掣:扯动。翻:飘动。⒂轮台:唐时轮台县旧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⒃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11)、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12)、点评: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13)、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14)、这样的边塞景象,让纳兰性德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的故事,顿时心潮难以平复。

(15)、(5)《题李凝幽居》出自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16)、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17)、(9)《登飞来峰》出自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8)、最后选了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组诗中最著名的一首,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作这篇边塞诗朗诵的结尾,为千年铁血划上一个柔情句点,意在弘扬爱国主题的同时,宣示生命与爱的可贵!

(19)、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20)、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2、王之涣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这首诗写得精妙绝伦,前两句地名天然成对,于景物描写中融入历史盛衰的感慨,后两句引入燕子的视角,巧妙地点出乌衣巷的昔盛今衰,写尽了富贵风流转眼成空的感慨。杜牧《清明》

(2)、除上举七绝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写一个战士垂老还家的痛苦,情节颇似鲍照的《代东武吟》。其中“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尤其为人所称道。

(3)、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4)、最壮阔的中秋诗词《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dǎo)衣砧上拂(fú )还来。

(6)、造访20余座边关要塞,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7)、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8)、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9)、纳兰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10)、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1)、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12)、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13)、答曰:在国家层面,希望国家安定;在家庭层面,希望家庭幸福。这就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14)、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都能体现岀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来,以及克敌制胜的坚强信心。但是,频繁不断的护边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大有对战争厌烦的情绪。

(15)、“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16)、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他对于离愁别恨的书写分外动人,对于边塞悲凉的描述,也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9)、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2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五言绝句

(1)、8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2)、《芙蓉楼送辛渐》便是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代表作,诗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写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故临别所嘱,有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之言。

(3)、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4)、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5)、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殷番《河岳英灵集》曾提到,可知是天宝十二载以前的作品:

(6)、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7)、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

(8)、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9)、“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10)、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面对着潺潺的溪水观赏。绕着寺旁那弯弯的小径,探寻着绚丽多姿的野山花。百灵声声脆,婉转歌唱。泉水咚咚响,脉脉流淌。

(11)、他的几首耳熟能详的词也特别喜欢,也算是必背的好词。

(1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清平乐》里的范仲淹倒成了这部剧的标杆似的人物,或许就是因为当下的人们对那个久远的年代的隔阂,范仲淹却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究其原因还是他在语文课本里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因为极其的难背而总是被人耿耿于怀的“记恨”着。

(13)、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14)、还是首先翻译一下,才能够对诗的本身大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其译文曰:

(15)、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16)、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它的诗词才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17)、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18)、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天宝时期的刘湾和张谓。他们在天宝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以相当鲜明尖锐的诗笔,写出了和上述边塞诗风格不同的新作。

(19)、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20)、也正是这首诗,逼反了卢俊义,使宋江和吴用的目的得以实现。

4、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七言绝句

(1)、记忆深刻的也就是那几个镜头,宋仁宗废除郭皇后的时候,他言辞激烈的直言相谏,倒也出彩,然后一笔带过因为他被贬出京了。

(2)、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3)、一代才子,只可惜英年早逝,建功立业的心贯彻了李贺一生,但命运的嘲讽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4)、杜甫成就最高的是律诗,七绝并非他所长,但也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江南逢李龟年》便是其七绝压卷之作。

(5)、第八首选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此诗与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李益是中唐诗人,高适、岑参均为盛唐诗人,因此将其排在岑参诗后。

(6)、◆ 张桂梅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不要惧怕,人生的“寒冬”里带着必然的希望

(7)、诗里极写将军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

(8)、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9)、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10)、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11)、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12)、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年老后仍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诗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对仗,层次分明,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

(13)、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14)、这句话,其实也暗含胡人已经袭扰中原很久的意思,自然而然引出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其实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实行的是戍边制度,即守卫边塞的士兵,即是边境之人或者是内地迁去的。这种制度,在唐朝依然存在。那么按理来说,就不应该是“万里长征”。但是,此诗是以唐朝天子所在长安为中心,那里是华夏儿女共同的家园。长安离边境,才是真正的千里万里。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6)、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小培老师点亮“在看”呗!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17)、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19)、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20)、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5、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但是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康熙御前侍卫)使得他时常要到边塞地去工作。

(3)、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4)、李颀(生卒年不详),东川(四川三台)人。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5)、此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6)、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7)、这首七绝,最能体现李白天才般的诗才,他在二十八字中,依次写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占了十二个字,这在唐人万首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历史上也没有见过可称经典的同类诗作。

(8)、其实这次收录的边塞诗中,第三首中有琵琶,第五首中有羌笛,第九首中有芦管,第六首中的主人公董大又是盛唐的著名歌手,可以说许多边塞诗都和音乐密不可分,这也是将这篇诗歌朗诵加上配乐的重要原因。

(9)、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统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边塞诗歌吧!

(10)、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11)、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2)、此诗发兴高远,声调高昂,气势雄浑,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3)、卢纶一生,充满了坎坷,屡试不第,有心报效国家,可惜命运却将他捉弄,但是,著名边塞诗人中一定有他一席之地。

(14)、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15)、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16)、在唐代众多的诗歌体裁中,有这样一种诗,豪迈奔放,充满了爱国情怀,也诞生了无数名垂千古的著名诗人,它就是唐代诗歌中璀璨的明珠——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史上著名十大边塞诗。

(17)、《清平乐》里的晏殊也算是极其贴近于历史里的晏殊,剧中的晏殊因为强烈反对刘太后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刺激宋仁宗赵祯,任用自己亲信张耆开为枢密使,他为了顾全大局疏解刘太后的不满,故意在刘太后的玉清宫前以朝笏撞折了侍从的门牙,以求被弹劾出京,而在历史的记录里倒也由此一说,故事的精彩被电视剧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18)、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19)、火来即举烽火。写边塞戍卒之苦,极苍凉之致。

(20)、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2)、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后面的两句就作岀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要能够任用并信任象卫青和李广那样的人才做守边将军,匈奴的战马是不敢跨过阴山这边来的。这句中的“龙城飞将”,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飞将”比较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飞将军李广;但“龙城”则需要解释一下:汉朝车骑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故以“龙城”借代卫青之名。所谓龙城者,乃是唐人所说卢龙城也。这两句可不是说只要有了好的将领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识人才,忌贤妒能。一是没有识人之慧眼,二是没有用人的胆量。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的安宁统一更为重要。这就难怪好的人才往往会埋没一生的了。

(3)、诗中所述战争兵役给人民带来破产流亡,使我们想起杜甫在天宝十一载所作的《兵车行》。这也是前期边塞诗没有接触到的主题。朴质鲜明的自白,没有更多的渲染烘托。也是一种新的风格。

(4)、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5)、虽然年近不惑,但这次配乐朗诵算是初试啼声,是否入耳,还请各位品鉴。

(6)、刘湾的.《出塞曲》,写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最初幻想“百战争王公”,后来在“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的连年转战过程中,终于认识到封建统治者所设的骗局:“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这样一针见血的大胆揭露,在他以前的边塞诗中的确是罕见的。晚唐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已亥岁二首》)正是从他这里脱胎变化的。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全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9)、杨慎《昇庵诗话》评此诗云:“此诗意言粉饰太平于京都,而废弛防守于边塞也。”按杨评是也。盖用对比作法,不明言作意而自见。

(10)、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11)、第一首是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取其“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跨越时空的恢弘格局作为开篇。需要注意的是:末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应读一声(平声),因此H5中该处拼音作四声(仄声)是错的——借用图片就有这个问题,等自己学会图片编辑后再作完善。

(12)、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13)、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5)、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