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杜威教育思想被称作什么90句

杜威教育思想

1、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1)、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从社会中学习,这就打破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界限;

(2)、(4) “问题解决”的教学观:解决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3)、教学专业,提高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学术性。在其影响下教育专业机构大量设立。

(4)、杜威夫妇(前排右一二)在海参观申报馆。前排左一:史量才;后排左起:胡适、蒋梦麟、陶行知。 

(5)、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6)、美国学者基南也这样指出:“约翰·杜威在中国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杜威个人对改革和进步的赞同以及他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哲学的权威,使他引起了很多听讲者的兴趣。”

(7)、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是主动与互动结合的;教育需要深入孩子及社区的社会世界。”从这些核心理念中,我们能深刻理解杜威的教育观,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一切学习要围绕儿童的需要,也就是要建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作为家长要时刻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例如,给孩子选择玩具是否考虑征求孩子的意见;去哪里就餐是否考虑孩子有表决权;假期出行是否考虑孩子的喜好。因为儿童的学习是一种内驱力作用下的主动学习,儿童主动性的激发是要以兴趣为基础的,同时强调主动与互动的有机结合。例如,孩子适龄后,很多家长都要为孩子申请特长班,大家奔走相告时是否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只有在内驱力的激发下,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获得最佳发展。

(8)、    (3)教育改造社会生活。“教育即生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当前,还在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杜威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9)、⑤思维与教学。壮威提出了“如何思维”的命题。强调成功的教学应该能够唤起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

(10)、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1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在上海沪江大学的讲演)

(12)、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

(13)、   (2)教育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能成为儿童真正生活,获得他所需要的生活知识的源泉,而儿童所受的教育正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杜威坚持学校教育一定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而这种刺激是儿童生活中各种要求引起的。

(14)、“杜威先生在中国的行程是非常成功的。从他抵达中国到现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些银行家和编辑经常去他的住处拜访;一些教师和学生则集聚在他的教室里;一些社团竞相接待他,听他的讲演;一些报纸竞相翻译并刊登他的最新言论。他的发言和讲演被竞相阅读,他的传记被精心撰写。人们认真地评论他的哲学,并毫不费力地记住他的名字。”

(15)、   杜威主张,“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16)、陶行知与杜威在道德教育上都主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主张在行动中获得道德知识,培养道德品质,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内容却南辕北辙,毫无共同之处。

(17)、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现代教育三中心。

(18)、第1点就是“教育即生长”。他认为教育能够让儿童本人的能力不断生长。教育者必须要为儿童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儿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可塑性。有着很强大的学习能力。对于儿童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19)、在陶行知看来,杜威仅仅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浓缩之后”引入学校之中,这样的“生活”其实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是一个狭隘的装饰品般的生活空间而已。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能算真正的开放式的教育。

(20)、读书与工作结合(在福建省立蚕业学校的讲演)

2、杜威教育思想被称作什么

(1)、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2)、卢梭注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父母应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杜威则认为学校是孩子在步入社会前接受教育时间最久、知识储备最佳、人际关系较为简单的场所。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在学校中,杜威更加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

(3)、根据这一思想,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 杜威“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人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4)、从1904年起,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和师范学院任教,一直到1930年退休。对于杜威来说,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美国学者基南在《杜威在中国的实验》一书的开头就明确指出:“作为世界上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的最重要的倡导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杜威在他的多产的生涯中达到了顶峰。”由于杜威与美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其他一些著名学者,例如,孟禄、克伯屈、坎德尔等,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因此,使得哥伦比亚大学在哲学和教育理论方面不仅成为美国具有很大影响的一所著名大学,而且成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一所著名大学,从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青年前去学习。

(5)、全国各地报纸都对杜威的访问和讲演活动作了充分的报道。《新教育》杂志1920年第3期出了“杜威专号”;《平民教育》杂志也出了“欢迎杜威博士专号”。杜威在中国的讲演被译成中文,随即或以整篇或以概要的形式发表在中国的哲学和教育杂志上。

(6)、1894-1904是杜威的芝加哥时代,他的同事米得对他实用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帮助。米德认为思想和行动应融为一体来解决社会改革问题。

(7)、1919年4月28日,杜威偕夫人奇普曼一行乘“熊野丸”号轮离开日本前往中国。据1919年5月1日上海《民国日报》的报道:

(8)、“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9)、民主或民主社会,民主教育或教育民主化是陶行知平生奋斗且不懈努力的教育理想和事业终极。就教育而言,在晓庄时期,陶行知主张培养“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全”的现代人,到育才学校时期,也是中国的抗战时期,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教人的小先生,手脑双全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到重庆社会大学时期,也是中国争取自由解放、民主和平的最关键时期,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为争取自由解放、民主和平而奋斗的民主革命战士。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不仅与杜威大相径庭,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10)、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但该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狭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了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 

(11)、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12)、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学界具有较大影响。

(13)、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力,而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种形式。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14)、杜威尤其强调了成人的角色,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需要协助。家长要用丰厚的学识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做好协助工作,通过儿童观察来设计和组织家庭活动。例如,在长期的观察下,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上有障碍,不会与人沟通,家长可以积极的组织孩子和小伙伴经常在一起活动,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会情感,并用心写成长日记,协助儿童总结已有经验形成新经验,帮助儿童用自信、勇敢、好奇、渴望走向未知世界。

(15)、当杜威来华访问的资助者和从前的学生在上海第一次见到他时,都希望他能在讲演中谈论教育改革。实际上,杜威后来在中国各地所作的讲演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概括起来看,杜威在中国讲演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科学、民主、教育及其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讲演的基本观点大多出自《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讲演稿(即后来出版的《哲学的改造》)等著作。从杜威在中国的讲演题目来看,有关教育方面的讲演仍为数最多。因此,在中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杜威与新教育共进社及其成员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16)、学科能力与兴趣培养之一: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家长可以怎么做?

(17)、(3)“从做中学”的课程观: 解决传统课程中单一的知识标准,不注重儿童活动,割裂认知“统一性和完整性”问题。

(18)、杜威的教育思想培养目的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着力点在于革除欧洲传统教育在道德教育培养上直接的、灌输式、压制式、重知不重行的弊端,在尊重个体和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达成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培养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

(19)、“教育即生长”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他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

(20)、三是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因为这种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并不直接和受教育者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

3、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1)、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2)、由于杜威没有留下讲演的英文的原稿,因此,直到由美国学者克洛普顿和香港学者吴俊升合编的英文译本JohnDewey:LecturesinChina,1919—1920于1973年出版后,美国教育学者及西方教育界才了解杜威在华讲演的具体内容。

(3)、“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4)、②学校与社会。针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病,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强调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基础。

(5)、天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在福州青年会的讲演)

(6)、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机体,把儿童看作是与环境取得联系且相互作用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同时认为人的情绪、习惯、冲动等生物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内容,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其儿童中心学说就是以本能论心理学为依据。

(7)、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

(8)、    杜威倡导的教学方法立足点是应根据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应该“从做中学”。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学就是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科目主题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达到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劳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既是儿童本能生长要素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也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9)、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10)、杜威的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的思想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二者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但两者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11)、“中国人民是极为友好的人民,他们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十分大方。在中国的这两年是我一生中最丰富多彩和令人愉快的,对我的父母来说也有同样的感觉。”

(12)、    民主教育是杜威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3)、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的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  

(14)、教育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观点是内发论和外铄论的超越和突破。

(15)、 1889-1894在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任教。——实用主义哲学

(16)、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人才有目的,这也是为后人熟知并被质疑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提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2)1由此可见,杜威认为过程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不存在教育目的,而且过程中每完成一个环节所获得的经验即目所在,也就是具体目的。换句话说,只要是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可以使其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经验过程也就是具体目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杜威没有谈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但是每个具体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终极目的而存在。杜威一直在构建一个“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国,为了建设这一社会,他将每个阶段的教育活动都设置了教育目的,最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7)、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18)、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19)、1896年至1904年,杜威建立了实验学校(4-6岁儿童),通过“活动教学法”向他们提供合作和共同有益的生活经验(游戏、建造、自然学习、自我表达),这些活动被用来激发和训练学生主动的改造自我经验。学校成为一个微型社会。——教育思想形成并进行教育实验

(20)、   (1)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

4、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2)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  

(2)、杜威认为,教育是最具有建设性的人类事业,而哲学乃是“一般化的教育理论”“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哲学和教育都源于生活,都离不开社会,都属于生活世界。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想通过哲学、社会和教育的改造,帮助更多的人和普遍的人过上富有真正教育意义的生活。

(3)、杜威在1919年访问中国,2年多时间留下《杜威五大演讲》以及许多著作和论文,引发对当下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4)、“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5)、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世纪末,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后的资本主义巩固发展时期,随着人口大量迁移、工业化异突起、城市化迅猛推进,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兴趣爱好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合理化模式已无法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杜威作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家,提出建立一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以适应新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实用的才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深刻反映了美国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状况,也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

(6)、以杜威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大部分,早期著作5卷、中期著作15卷、晚期著作17卷,全面收录了杜威一生中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所撰写的文章与专著。这项浩大的工程为人们重新研究和挖掘杜威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将对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由此,他提出了“教育及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8)、在课程与教材上,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和确定课程教材立足于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考虑课程教材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三是与儿童经验发展的历程相应,使课程教材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9)、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解决教育的灌输和儿童的被动发展问题

(10)、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11)、学校教育务必与社会生活联络(在济南的讲演)

(12)、杜威具有世界性影响,其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有直接影响。

(13)、1919年10月20日,是正在中国访问和讲演的杜威的60岁生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特地为杜威举行了60岁生日晚餐会。

(14)、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

(15)、造就发动的性质的教育(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的讲演)

(16)、杜威到中国的本意是想游历一番中国的名山胜水,讲演只是附带的事情。但他没有想到在中国小住几月的计划竟延长到两年多的时光。

(17)、对社会效率论的批判。杜威指出,社会效率论主张以“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的目的,促使学校更好地培养有用的公民来为社会服务。但是,它的错误在于主张使个人的自然能力受制于社会的主宰,而不是利用自然能力去获得效率。

(18)、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19)、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探究精神使科学精神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5、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1)、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2)、四: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活动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3)、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机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社会进化论。从这些出发,他提出了以新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新理论,注重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

(4)、首先,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与杜威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深刻变革的认识分不开的,在杜威看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到1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不仅改变了政治疆界,扩大了生产的规模,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也使得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道德以及观念和爱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5)、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6)、考研资讯:考研导学班|311信息汇总|333信息汇总|专业课二参考书 | 专业课二导学课 | 院校汇总 | 经验谈(持续更新中)| 音频栏目 | 

(7)、民国时期伟大教育家们璀如星河。其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和创办鼓楼幼儿园,首用“日记记录法”纪录幼子成长陈鹤先实为教育家的代表。二位先生虽分别为“生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但其思想上存在诸多共同点,如下:

(8)、陈鹤琴也从批判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出发,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在他看来是合理的和有用的东西,并结合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造和实验,试图使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

(9)、杜威:1859-19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的提出者,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0)、    (2)“教育即生长”:这一命题是其教育哲学中最富生命力的命题之一。生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是人的习惯、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