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刚经精髓四句话124句

金刚经最有灵性的三句话

1、金刚经的作用与功德

(1)、有慧根的人有善念、有善缘、有谦卑、悲天悯人的情怀。

(2)、意思是说: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这不是真实的世界。所以才称做世界,是缘起性空。

(3)、这时,师父才知道小和尚打碎了瓷器,不禁笑道:“是啊,不管你多在意的东西,都是会逝去的,所以不必强求,更不必伤感啊。”

(4)、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堂和地狱皆在我们的念中,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心中的状态是什么样,就处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天天锦衣美食、豪宅豪车,天天有佣人伺候,什么都不用操心、什么都呈现物质社会最美好的一个景像,我们所向往的极乐世界,大概是这个样子吧!但是如果你的心里不极乐,你就是享受了这样的生活也跟在地狱里一样。在极乐世界中,我们的心不极乐,生活在那种环境中,不就是和生活在地狱里一样。

(5)、于是,小和尚紧接着说道:“师父,那这样看,您和您的茶杯,缘分到头了!”

(6)、《金刚经》上说:离一切相诸,即名诸佛。佛其实就是离一切诸相的众生,如果我们可以不被一切现象所染污,可以不执著一切相,可以见到诸相非相,我们就能见到如来。

(7)、“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

(8)、当你累了倦了,不必逃避,默念以下这三句话,那么不论什么事,就都会改变!

(9)、就拿你面前的桌子来说,你看到的桌子只是你心中造出的假相,这个桌子并不是真实的,桌子真实的样子,也不是你看到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世界,你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10)、其实,在《封神演义》中,西方二圣趁阐教、截教进行封神之战时,西方教没少前来“捡便宜”,他们打着度有缘之客的由头,带走了很多截教门人,特别是在万仙阵时,被西方教捉拿擒获的截教弟子不计其数。

(11)、如果我们的心在极乐世界,不管身处何处都是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的心不极乐,哪怕是在一个珠宝琉璃的世界里,照样象在地狱一样煎熬。

(12)、《金刚经》中言“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懂得一个道理,佛祖认为从古自今的圣贤之辈,都是得道成道的,只是因为个人修“法”的不同,才导致的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在《金刚经》中让我们修的是“无为法”,要想开悟,我们就必须舍弃“有为法”。

(13)、老子《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慧根是一种天分,跟智商一样,但慧根更侧重于情商。

(14)、有一个国王喜欢雕刻,于是精心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

(15)、《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6)、《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17)、他的前妻(胡因梦)对他大男子主义、不尊重自己、夺取朋友钱财有看法,与他产生了矛盾分歧,他却对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8)、于是,他一下子就丧失了赶考的信心,收拾行李准备回乡。

(19)、这三句义里有三重境界,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初入禅时看山是山,参禅中看山不是山,悟道后看山还是山。 

(20)、当一个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就能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开悟见性,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2、金刚经精髓四句话

(1)、第三句的意思是:所以才称做世界,是缘起性空。

(2)、虽然马元是食人恶魔,但准提道人自信把他带到西方教,可以对他进行改造,也就是说他是可度之人。后来果不其然,马元修得了马元尊王佛。

(3)、当你为任何一件事痴迷的时候,放不下的时候,乃至任何一个人为任何一件事痛苦的时候,这句话都可以派上用场。

(4)、一切有为法,佛法暂分有为法和无为法,可以参考楞伽经,第一节中的关于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区别。

(5)、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国学生活堂4”,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精彩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6)、在《金刚经》中有三句话,最有灵性,点醒无数人,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其中却暗藏了人生大智慧,读懂的人,人生会更有意义。

(7)、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属于自己本性的物事,千万不能妄自追求。靠“妄求”虽然有所得,但这不是真得,会得而复失,甚至被得所累。正确的方法“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概括地说就是无事无心。这看来既虚又空,但它却非常灵妙,这才是佛家所企求的境界。而计较毫毛,正是造成三世轮回的业因。他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世人计较这些,都是徒劳无益。

(8)、不是你的,求不得,即使暂时得到,也终究会失去。

(9)、一直觉得不能理解这事,为什么悟空会知道敲他的头三下,是师傅半夜要为他开小灶教他?难道不是警告他要静下心来认真听讲吗?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他有慧根。

(10)、眼看五百年的时间到了,她还没有转化托生为人,再加上她本身很穷,连件像样的兵器都没有,更别提帮助渡劫的法宝了。

(11)、他还明确告诉学人:“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要人们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做个寻常无事人。德山用这些道理教人去恶行善,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有些人不甘寂寞,希望轰轰烈烈,但它不是于人民于民族,而是于自己,尽管有所得,但却失去做人的价值。

(12)、那《封神演义》中,一气仙马元本是食人恶魔,准提道人为何将他收入收入西方教呢?

(13)、德山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

(14)、你的心变了,世界就会跟着改变!点个“在看”,愿你我往后余生,心中无惧风雨,人生不为外界所累!

(15)、凡所有相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一切由物质和精神所构成的现象,这种种的一切,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空的。

(16)、生活中还有很多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却很满足、很知足,每一天都快快乐乐的,心里一点无尘杂念都没有,这样的生活每天跟在极乐世界有区别吗?所以人活在象中,陷在框框里,都在外求,都在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世。只要把当下做好,不就直接到达我们所向往的国度了吗?当下都不明理、过不好,还指望以后就能好了吗?所以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要去提升我们心的力量。

(17)、他以看到美女妻子因便秘憋红了脸,说"美人跟常人无异",拿此事来作为奇葩离婚理由说事。有个性也不能任意贬损他人,何况她还曾是自己的妻子。

(18)、《金刚经》告诉我们:“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9)、一切众生的心念,都在不停的变化,就像时间一样,永远把握不住。过去了的事情,再去追悔或遗憾,也只能活在过去;人若是执着于现在,沉溺在短暂的欢乐或痛苦中,深陷于对未来的过分臆断和妄想中,也不会成长。

(20)、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一生必背十句经文

(1)、古代有个书生高中榜眼,提起了自己一段过往经历。

(2)、我们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眼见看到的,其实眼见为实并不符合事实,事实的真相是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这个世间真实的样子,是无法用你的肉眼看清的。

(3)、所以,佛家告诉我们:“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爱神为之感动,最终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5)、一天夜里,德山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说:“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就向龙潭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不得不折转回来,说:“外面黑”。龙潭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德山正想接过来,龙潭却又把烛火吹熄了。

(6)、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成功人士的书:这类书主要讲述成功经历,传递成功经验。

(8)、假如你心中装满烦恼,那烦恼就会与你相随;假如你心中轻松自在,那人生也自然惬意安宁。

(9)、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因为无论你得到再多,也终将会失去一切,到头来你什么都得不到,不要执着过去,也不要幻想未来,因为梦醒了一切都不复存在。

(10)、如来佛祖在西游记里一共出手过三次:大闹天宫镇压孙悟空、真假悟空困住六耳猕猴、狮驼岭三妖降服金翅大鹏。这三次出手,如来都用了什么法器呢?

(11)、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12)、真实的世界,等如虚空,肉眼是无法亲见的,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不生也不灭的如来自性。

(13)、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14)、书中在准提道人收马元之前,马元已经被阐教文殊广法天尊擒获。当时文殊广法天尊变出一个受难的女子,马元因为追赶姜子牙太久有些饿了,这时看到受难的女子,他就想吃了这女子。

(15)、因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很快,他就爱上了这座雕像。

(16)、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17)、很多人对外界的事物并不了解,对于世上的种种现象,感到很陌生,所以经常活在恐惧、焦虑、迷茫之中,当你读过《金刚经》后就会发现,原来《金刚经》早就告诉过我们,世上的一切,其实并不真实。

(18)、年轻人这下才知道,过去的痛苦不必一直记挂。人生之路,要想走远走长,就必须放下过去,才能轻松前行。

(19)、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纠结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

(20)、《六祖坛经》里有个故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传授衣钵,一天集合弟子,让弟子们各作一首偈子,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传法授钵。

4、金刚经最精髓的句子

(1)、年轻人说:“大师,这么重的东西,我的肩膀扛不动啊!”

(2)、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5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3)、他在为大家录制的"我的情绪管理课——控制情绪"里还说:因想起生命中动人的情景而落下眼泪,每录完一次音,就好像经历了一次情义的洗礼。

(4)、那时候吃饭要吃得安心的话,先要在自己碗里的饭上吐口水拌了,才不至于被其他兄弟姐妹抢去吃的人。

(5)、所以,同一样东西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众生眼中,所看到的样子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观点,因为大家所站在的角度和认知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分歧。

(6)、在你为一件事情愤怒的时候,请想起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愤怒生心,不应住贪嗔痴恨而生其心,应生无愤怒心,若心住于愤怒,则为非住,是名为住于愤怒,是故一切愤怒皆非愤怒,是名为愤怒;当你如是想,如是作意,如是思维,知道愤怒即空无,而消除了愤怒的时候,再回过来看。

(7)、原来,当他进京赶考那天,曾做过一个稀奇的梦,梦里看到,自己在墙上种高粱,又梦到自己在雨中戴着斗笠打伞。

(8)、第一个五百年,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他在天庭做官,是正儿八经的天庭太乙金仙,超脱了生死,阎王管不到他,自然没事。

(9)、“东西和人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缘聚则来,缘散则去罢了。”师父回答。

(10)、年轻人拍了拍包裹回答:“很宝贵的东西!都是我过去的眼泪、痛苦和挫折,我必须随身携带。”

(11)、毕竟那时西方教实力还不是很大,对西方二圣而言,能度一个是一个。当然虽然说的是度有缘之客,其实就是抓、擒、掳,还有少数的一些是劝说。

(12)、书生心想:墙上种高粱,那岂不是白费劲?戴着斗笠打伞,不就是在说此行多此一举吗?

(13)、他聪明绝顶,为人放荡形骸,凭自己的好恶来衡量对错。为了自己的不是,还找理由去恨别人。

(14)、有慧根的人,开悟很快,成就不可限量,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不断精进自己和善待别人。

(1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不执著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6)、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17)、由此可见,如来佛祖就是一行走的神兵;不仅他自己个儿是神兵,凡是被他拿到手里的兵器,都会变成神兵!如此逆天的存在,便是传说中的佛。

(18)、"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一片完全不同的叶子。但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有无慧根,都希望有慈悲心,不要轻易伤害别人。

(19)、这句话是整部《金刚经》中,最核心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你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多么真实,他都好像一场梦,当你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时,就会深有体会,原来过去的一切,并不是真实,未来的一切更加虚幻。

(20)、禅师点点头,带着他坐船渡江。上岸后,禅师要求年轻人背上船只继续赶路。

5、金刚经4句经典

(1)、当时弟子们都认为非大师兄神秀莫属,但神秀并不自信,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写了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2)、那么《楞严经》到底讲了什么,奠定它如此重要之地位?

(3)、慧能对这些问题,都清清楚楚。五祖大师知道他内心明白是悟自本性。五祖印证了慧能大师已经开悟,将衣钵传与慧能大师,慧能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4)、伟人的书:这类书主要是传记,能够影响你甚至改变你的思想。

(5)、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

(6)、客栈老板却告诉他:“墙上种高粱,那是高种。戴着斗笠打伞,那是稳上加稳啊!”

(7)、但是判了这个有期徒刑,天庭肯定是把他除名了,他又恢复了下界妖仙的本质,所以五百年一次的修炼大劫还会找上他。

(8)、如露亦如电,指的是无常,早上的露水、闪电划过天空,时间极短。

(9)、第二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0)、其实,你的心,就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所在。

(11)、他还说:"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与宽容,今天就成功了。如果我们的每一天都成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12)、这世间种种,不是强求就能求得的,也不是强留就能留下的。

(13)、得知此意,应感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身,也应感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应看到不住生心的无量功德力。

(14)、德山给老婆婆这一问,直落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点心,本是口头词语,指用来充饥的糕饼等零食。老婆婆却巧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把“点心”的“心”说成是大乘空宗所宣扬的抽象本体:真心,也就是清净心或佛心、佛性。

(15)、这就是心态的力量。一个人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事态的走向。

(16)、老婆婆问:“它是讲什么的?”德山说:“是讲解《金刚经》的。”老婆婆又说:“那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答得出,我就给你点心;你要是答不出,就请走开。《金刚经》里面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文字,和尚你要点心,请问你要点哪个心呐?”

(17)、你所经历的种种不甘困苦,既然已是过往,就不必再多强求。不强求,就是在放过自己。

(18)、也是想跟仇人、伤害过的人和解,发出和解信后,没人愿意,或者不屑于回应他,也可能是别人早已经放下(胡因梦)。最后没达成这个心愿,走的时候心里会不会有点遗憾?

(19)、第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憨山大师曾经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楞严经》详备地讲述了心外无法,同时又逻辑清晰紧密的分析了世间整个思路,既阐述了修心的大道理,又讲明了世间的活定律,教你如何自在于世间,如何将修心融入世间。

(1)、所以佛家常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总之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就是空的,因为真空所以才能生出妙有。

(2)、慧根,字面上理解,就是"智慧的根基"。就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慧根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跟佛缘有关,领悟能力强,悟性好。

(3)、“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凡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4)、大家都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心不在焉地听师傅讲课时,头上被师傅敲了三下,等半夜三更时他就单独去找师傅,师傅见他来,笑了,教他本领的情节吗?

(5)、故而,如来在第二次出手时随手扔了个钵盂,就把六耳猕猴困住了。这就是实力的差距,更是如来对兵器研究的究极透彻!在西游记的其他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如来随手化兵的故事,比如说灯油、金钹、沙子等等。

(6)、出自唐代高僧德山宣鉴在古德禅院开堂,在堂上对他的弟子说的一段话:

(7)、意思就是,当你心中拥有强大的期待时,你的愿望就会被实现。

(8)、白骨精本是白虎岭上的一具化为白骨的女尸,感悟天地灵气、精华滋养,久之变化成了人形。她这个情况和孙悟空有点类似,但是她没有孙悟空的奇缘和机遇。

(9)、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10)、孙悟空出世后发现了水帘洞,至此做了个逍遥自在的美猴王,他做了多长时间的美猴王呢,原文说:

(11)、只有懂得事不强求,一切随缘,心无增减,人生才能安然无恙。

(12)、《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3)、《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既然一切终究是空,何须将其挂怀,何须将其住在心头。

(14)、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5)、第一次出手,是受到玉皇大帝的邀请。尽管都被玉帝邀请了,如来并没有携带法器,难道是他不重视吗?玉帝何人也!他可是三界之主宰,就算灵山塌了,如来也得完成玉帝的任务啊!

(16)、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17)、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18)、所以,当你感觉到痛苦时,不是痛苦找上了你,而是你主动选择了痛苦。

(19)、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

(20)、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1)、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2)、《天堂与地狱》寓言故事:一个人来到了地狱,他看到地狱里面有很多人在抢着饭吃,因为他们所用的筷子竟然有三尺长,所以很难把夹到的食物放到自己的嘴里,经常在半途中就被抢走,每个人都为了这些看得到而吃不到的食物,显露出非常急迫与难堪的窘态。这个人心里想:“原来地狱的人吃饭这么痛苦,是因为他们要用三尺长的筷子来吃饭。”

(3)、想到我50年的写作,从来没有一部书投入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心力,又是这么情切的盼望,和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道路。

(4)、他说所受过的苦难,是自己生命之花最肥沃的养料,他去参佛,为自己的生命开启了莲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