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名句精选及感悟118句

论语名句赏析及启示

1、论语名句解读及感受

(1)、赏析:勤奋好学而永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4)、天,至高无上。——《说文》乘云陵霄。——《淮南子·原道》

(5)、(译语)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6)、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

(7)、“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9)、《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10)、(译语)君子不单凭语言来举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11)、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4)、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5)、(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7)、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18)、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XX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系贵族出身。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0)、勤学乐学好学跟着《论语》做学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与快乐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勤思考,如此才能明辨真伪。“学而不厌”,又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2、论语名句精选及感悟

(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译语)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7)、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8)、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释义)北辰:即北极星。共:同“拱”,拱卫,环绕。施行政事要用仁德,便会像天上北极星一样,固定在一定位置,不移动,而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拱卫着它。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翻译: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12)、《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四书”。

(13)、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14)、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5)、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1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19)、(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赏析)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3、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2)、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5)、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译语)有志者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7)、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8)、白话文释义: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9)、翻译: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1)、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12)、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威,畏也。——《说文》

(13)、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承天之佑的优秀品质,做一个不拘一格的人。

(14)、“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篇》

(16)、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17)、翻译: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8)、翻译: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

(19)、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⑤,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20)、承,奉也。受也。——《说文》格,木长貌。——《说文》

4、论语名句及解析

(1)、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3)、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4)、言内之意: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而喜欢谋乱的人,则从未有过。君子做到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原则树立后万事万物也就能顺利发展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基础!

(5)、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

(6)、心谈:“日三省吾身”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所变通。年少时,是要时常提醒自己要做到“忠”、“信”、“习”。而立之后,“忠”、“信”、“习”则要成为做人习惯。与此同时,做人也不必过于执着,由其对于他人。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8)、7子夏:“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10)、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夏天来时,去看一场雨落。用心去发现,雨是唯美的,诗意的,忧伤的。夏天的雨,特别受人们欢迎,期盼它的到来。心情好的时候,可以不顾行人的目光,到雨中畅快淋漓一场。可能也会想,雨落的时候,是天在为谁哭泣呢!在诗人的笔下,雨是可以蚀人骨血的。

(1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内斯·阿尔文,在国际大会上说过的一句话。

(14)、念,常思也。——《说文》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

(15)、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6)、➤(收藏备用)7-9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汇总

(17)、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8)、(译语)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1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0)、“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5、论语名句及感悟

(1)、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2)、言内之意:花言巧语、善伪面貌的人,是很少会有“仁德”的!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4)、(译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5)、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这样,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6)、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7)、白话文释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支学习,找出他们缺点加以改正。

(8)、(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的。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①首先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②接着以“齐大非耦”为例,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③然后阐释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④最后指出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

(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2)、取自《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解析:提取「敏、学」两字搭配起名,延伸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寓意内涵。突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爱学习,聪明,思维敏捷。

(13)、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

(14)、出自《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取自“其乐融融”、“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一个名字能出自多个成语非常难得,“其乐无穷”指的是,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乐在其中”的含义跟“其乐无穷”类似,指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16)、(葛存雍《史书的局限与史家的史识》)材料三:

(17)、言内之意:我每日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信可靠?师之所传是否有学以致用?

(18)、(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9)、白话文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20)、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8)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4)、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6)、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9)、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先秦孔子《论语述而》

(1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1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13)、(译语)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6)、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

(17)、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18)、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