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87句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

1、荀子

(1)、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岳麓书院: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兴起。结合中国儒学院建设的相关问题和研究,想向您了解一下,您对当今的儒学建设有什么评价?您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朝哪一方面努力?

(3)、看来孔子接受齐学熏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一次偶然的事件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化为泡影。这次事件由齐景公问政开始,以孔子离齐返鲁结束。

(4)、“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5)、中国古代,士阶层是构建共同体,并且使得共同体朝向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儒家无不认为自身是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最主要的力量。从路径依赖上看,他们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致君尧舜”的上行路线,亦即孟子说的“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荀子说的“在本朝则美政”;另一种是“替民行道”的下行路线,亦即孟子说的“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荀子说的“在下位则美俗”。无论走君王的上行路线,还是走百姓的下行路线,士阶层置身其间,试图竭尽全力地完成自身在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6)、曾振宇:我认为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首先要理解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前提。还要界定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是德国马克思主义还是苏俄马克思主义,还是混合苏俄共产d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拿哪种马克思主义来和儒学进行比较,这是关键。

(7)、围观丨中央定调: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主要招聘高校毕业生

(8)、荀子本人痛恨“鄙儒小拘”,他本应该看到:孟子虽然与孔子同中有异,却并未像曾子那样在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滑向“小人儒”的泥潭——看看曾子都问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他除了关心怎样哭丧上坟披麻戴孝以外还关心什么?就曾子的作为而言,他实在对不起自己说的那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那样的哭丧专家,如何去任重道远?他能当个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干事就不错了——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他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从这个角度看,孔子之后,只有孟子和荀子本人还有董仲舒,才能称得上大儒,所有孔子亲授的弟子,都不配这个称呼。不知孔子生前慨叹“我完了”有没有嫌门徒鄙琐不成器的意思。但司马迁将孟子和荀子放在一起作传,显然是有深意的。

(9)、(3)荀子:荀子主张: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10)、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11)、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12)、首先是人性平等,无论孔孟还是宋明理学、心学,都强调人性平等。程朱为何从天理高度论说仁?就是要证明仁义是天赋权利!这是一种自然的权利,与霍布斯的观点有点类似。有权利意识,才有自由。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上,儒家进而设计对社会、国家远景的思考。换言之,就是儒家为天下立法,就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以儒学的精神为天下立法。一个国家的制度、主流意识形态,社会的人伦、好坏善恶的标准如何定义,这些都由儒家来制定,由儒家为天下立法。于儒家而言,只有这些社会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仁义这一文化精神、文化道义的基础上的,才是善的,才获得存在正当性。这就是儒家的自由。所以儒家有儒家的自由观,自由和自由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见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面,自古以来就有,而且很丰富。

(13)、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4)、“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15)、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货,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返于鲁。

(16)、孔子的代表思想有:①性相近,习相远;②学而优则仕;③有教无类;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⑤因材施教。

(17)、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

(18)、于学者而言,研究德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的关系可以说颇具学术价值,但在研究过程中势必会牵涉到一个问题,即我们研究得出的最后结论在政治上能不能通过?为什么问政治上能不能通过,举个例子。我原来发表过一篇文章,考察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究竟是怎么看的,以及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

(19)、原名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他与孙武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大影响,被历代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

(20)、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2、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最近几年,我发表了几篇关于人性论的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批评指正。对于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我也谈到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关于荀子的性恶的研究,最近学术界有几篇文章值得一谈,一篇是周炽成教授的,他在文章里探讨了性朴说。在这篇文章中他否定了传统的性恶论,很有启发。还有梁涛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梁涛这篇文章受到庞朴较大的影响。荀子说过,“人之心,其善者伪也”,这个“伪”就是虚伪的“伪”。庞朴在整理出土文献的时候,他曾告诉梁涛,郭店简、上博简里的“伪”字,上面是个“为”,下面是个“心”,可以根据这个写法来考察荀子里面的“伪”是什么意思。受到庞朴的启发,梁涛就对荀子的人性论做了新的发挥,整理成文,发表在《哲学研究》上。再就是陈来老师那篇关于荀子人性论的文章。

(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4)、孔子是宋国公族的后裔,说起来宋国国君应该是孔子的近祖——如果他们不让贤的话。尽管孔子本人家道衰落,年轻时“多能鄙事”,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殷人”,赞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张“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并以“从大夫之后”为荣,等级观念很重。孟子在这点上跟孔子没有可比性,从来没人能考证出他有多么显赫的先人,倒是“孟母三迁”这类传说透露出他少年时候贫寒的家境。因此,孟子的等级观念远比孔子淡薄,而比较得意于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位。如果说孔子还有一些依附倾向,孟子则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真正发端。孔子有“儒行”之说,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态度,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很强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孟子则不然,他将孔子“鸟能择树、树岂能择鸟”的“狂简”发展到极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的成分大大增加。与他同时代的商鞅吴起孙膑等人,都是当政红人;孟子比较落寞,“所如者不合”,但“材据志大”(荀子评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傲气。孟子和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和独立的两面旗帜。

(5)、原名李耳,是道家的创始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大约于公元前471年去世,他与孔子、孙子生活年代基本重合,只是较二人年长20岁左右,同样是春秋末期的人物。老子是道教的始祖,被称为太上老君。

(6)、孟子、荀子是不是空谈仁义呢?显然不是。首先,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孟子提出的具体措施是推行井田制、什一税。人们研究井田制、什一税,《孟子》是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荀子·富国篇》写道:“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这里的不少措辞,就与《孟子》既形似、又神似。其次,谁能让仁义落到实处?孟子认为必须有一个特别的阶层对于义利问题秉持超然的态度,而这个阶层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3)有固定产业的就有固定志向,没有固定产业的就没有固定志向,这是老百姓自身的特点。与之相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7)没有固定产业却有固定志向的,只有知识分子能够做到。知识分子能做什么呢?孟子说:“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孟子》32)在荀子看来,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即是儒家。就像孟子对于知识分子的功能定位一样,《荀子·儒效》指出:“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7)、D.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经过加工造就人才。

(9)、(2)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以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

(10)、孔子的思想产生于鲁国。鲁国本是周公姬旦的封地,虽然他由于留佐武王而未能到任,但周公之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以周公思想为核心的鲁学的统治地位。

(1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12)、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13)、曾振宇:那篇通告的起草人还不是牟宗是唐君毅,他们之间的观点还是有些差异。牟宗三傲慢、傲气,谁都瞧不起,他提出的良知坎陷,我是不大同意的。他从西学入手,从西学来观察中学,我不同意的意思也在这里。其实完全可以从中国儒学的文化传统里面,从内圣开出外王,没有必要坎陷,没有必要否定。

(14)、岳麓书院:曾老师,您准备出版《陈淳大传》,对吗?

(15)、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6)、当孔子35岁时,季氏控制了鲁国的局势,“八俏舞于庭”,居然用鲁君受到周王特许才能享用的天子礼乐,对此,孔子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俏》)的慨叹,一气之下离开鲁国,投奔于齐,做了高昭子家臣。

(17)、主动:“上说下教”,“虽不叩则鸣”,教育者应主动上门去教。

(18)、曾振宇:快过年的时候,“两办”发了一个文件,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以如此正式的形式支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也说明我们的领导人看重中国传统文化,想要回到“孔子定律”来。从1949年到现在,正好是70年上下,再不弘扬儒家文化,再不尊孔就很危险了。实际上这也是在寻求社会共识。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白崇禧是大将、是抗日英雄,但是你知道白崇禧是哪个民族吗?谁也不会注意他的民族背景,这是因为虽然在战乱时代,但国家都是有共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办”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是要寻求一个社会共识,我下午的讲座也要谈到这个问题。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20)、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3、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1)、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2)、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后因距宋国贵族超过五代便改为孔姓。孔子的曾祖孔防叔因避宋国内乱,逃居鲁国陬邑,孔家从此成为鲁国人。孔子在鲁国出生,从小就受到周礼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年就在周礼的耳濡目染之下,把小碗小盘之类的东西作祭品,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凡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学,都无所不窥。这些都是周朝传统的教育内容。

(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4)、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他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

(5)、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6)、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7)、庄子“齐物”“逍遥”“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8)、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9)、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的“仁”义。一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性方面进一步做了自己的论证,比如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辞让(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论。

(10)、天道自然: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11)、其中,孔子是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12)、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3)、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另一面,特别重视和阐发“礼”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但是自宋代以后,因其思想与孟子不同而被理学家排除在儒家的正统之外。这种不同根本就在于对人性的看法。

(14)、岳麓书院:曾老师,既然儒家的中心思想这么好,而且从古到今,它都没有被任何政府所真正应用,能否可以说这个理论本身就存在一个缺陷。

(15)、孟子、荀子的人性论究竟有何异同?清代尊荀派钱大昕(1728—1804)客观、公允地说过:“夫孟子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言性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孟子讲性善,是希望人们尽其本性,由衷地喜悦美好的道德;荀子讲性恶,是希望人们变化气质,努力地践行美好的道德。尽管两人谈人性的方式不一样,但其皈依都是美好的道德、良善的教化。孟子提出性善论,这是从上而言;荀子提出性恶论,这是从下而言。下学而且上达,上、下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今天多样化看待共同体而言,性善论、性恶论这两种思想经验及其蕴含的思想张力颇具启发意义。如果共同体内部的思想观点只是一元的,它就缺少必要的张力。只有具备必要的张力,共同体的生命力才会博大、悠长。

(16)、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17)、创适:继承古代的好东西,并在今天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重创造。(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18)、“虚壹而静”:能接受外来的知识但又不能让已有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

(19)、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20)、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明显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4、孔子最得意的四大弟子

(1)、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2)、岳麓书院:说到儒家现代的价值,那您怎么看待当代新儒家?牟宗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在他们的《中国文化与世界》里面提到,中国人要成为认识主体,就要暂时忘记自己的道德主体,这里面有个否定的意识。牟宗三也是联合起草者,但他本人自己的学说却有些不同。他提出了“良知的自我坎陷”,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良知是“精神实体”,它会内在地自我坎陷为知性主体,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民主等。您怎么看待这两种看法。

(3)、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4)、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中,孔子是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文化象征。在西方社会,博爱、同情、友善等等基本价值观是“挂搭”在上帝名下;在中国文化中,仁、义、诚、信、忠、孝、廉、耻等人伦规范则是与孔子儒家思想紧密相连。在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尽管在概念与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价值指向与人文关怀上却具有共通性。所以我说,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儒家文明绵延发展了两千五百多年,到现在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5)、二是王霸之辨。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侧重《荀子》第15篇《议兵篇》,并从汤武革命的角度审视孟子、荀子的王霸之辨是否一致,结果发现两人的相同之处极多。先秦儒家反对战争,但只有《议兵篇》专门讲打仗的问题。我每次读《议兵篇》,总觉得孟子与荀子的差异根本不像人们讲的那么大,至少他们讲的王霸之辨不是如此。追根溯源,这不仅因为《周易·革卦·彖传》说过“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还因为《礼记·中庸》说过“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而且后者就挂在“子曰”的名下。正因《革卦》《中庸》肯认汤武革命,所以在先秦儒家共同体之中,孟、荀的王霸之辨具有同样的精神实质。

(6)、老子“无为而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7)、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8)、文史教育(“非乐”,反对乐教,认为乐教靡费财力人力,消磨人的意志)

(9)、这也是荀子指责他“僻违无类”的原因。比如在对待“君”的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忠”,无论这个“君”多么差劲,也不能做“乱臣贼子”动手把他杀掉;孟子认为,杀掉商纣那样的独夫民贼完全符合“仁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还直截了当地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言论完全不符合中庸原则。所以荀子说他有“罪”。同时这也是五代以前孟子不大受待见的原因——哪位帝王会喜欢这等激烈的言论呢?要不是孟昶念在本家的份上,把他捞上来,孟子可能还要沉底一段时间。朱熹看重孟子,恐怕是他们在“心”这个问题上有些感应。在对待“民”的态度上,孔子是居高临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最“反动”的言论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报酬该一样吗?),“无恒产者无恒心”,此外就是猛烈抨击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孟子一直在为“民”争些什么,除了董仲舒,没有哪个儒者能在为“民”说话方面这么疾言厉色。总起来看,孟子在关于“君”“民”的问题上,更多的接受了《书》《诗》的观点而非孔子本人的观点。

(10)、其中,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明显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11)、(多选)下列关于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2)、在孔孟最大的叠加点“仁政”上,两人的立足点就很不一样。孔子从未有“性善”“性恶”之说,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天性差不多,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导致个体之间习性差异很大。他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他“好古”也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孟子虽然也历览前代汲取经验,但他的“仁政”,是从所谓人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生发出的“不忍人之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如此用“心”,滥觞“心学”,无怪乎荀子指斥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僻违无类”了。

(13)、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14)、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郭店楚简中儒家著作是孔孟之间缺失的重要链环。

(15)、                                                            审校:胡诗  李伟军

(16)、孟子“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的考察,常以选择题、判断、填空、简答等题型进行。小编对常考点进行了整理,助你顺利上岸!

(18)、因为《光明日报》国学版召集的这次“荀子专场”,横渠书院也是主办单位,所以我附带谈一谈张载(1020—1077)与荀子的“共同体关联”。第张载对于人性问题的理论创新是提出了“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这对范畴,认为气质之性要由天地之性予以变化、提升,这很接近荀子讲的变化气质、化性起伪。宋明理学强调人生的目的是学做圣贤,学做圣贤是人生第一等事。“学”是宋明理学的关键词,“学”就是变化气质。我们知道《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荀子》开篇就是《劝学篇》,因而不难明白张载与荀子存在事实上的思想关联。第张载与荀子对于建构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荀子三为祭酒,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张载试图恢复井田制。《周礼》《春秋》《孟子》都谈过井田制。王莽(前45—23)搞过井田制,但民怨沸腾。张载曾购买一块田,与三五知己试验井田制。荀子将大学当作共同体的载体,张载将井田当作共同体的载体,这些经验是发人深思的。

(19)、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0)、在现代背景下,我们谈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共同体问题,其目的是构建一种文明方式。构建一种文明方式,要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因此是非问题很重要。是非问题又牵涉善恶问题,要能善其所善、恶其所恶。是非问题、善恶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义利之辨。

5、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吗

(1)、中国古代教育家()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2)、另外,我还准备出版另外一套大型的丛书,叫《汉字中国》。《汉字中国》大概有200本,每一本15万到20万字不等,主要是梳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这些能代表中国文化并且具有特殊内涵的字。一字独成一书,从甲骨文、金文一直梳理到近代,剖析每个字意义的演变。日本80年代就已经出版了这类书,篇幅在8万字左右,但是中国直到现在都还没有。

(3)、岳麓书院:曾老师,我了解到您之前做过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4)、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5)、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6)、一是道统论。后人把道统归结为“十六字心传”,也就是《尚书·大禹谟》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大禹谟》是不是伪古文,这里不讨论。《论语》最后一篇《尧曰》说过“允执其中”(《论语》1),《荀子·解蔽篇》指出:“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论语》《荀子》都已涉及“十六字心传”的基本含义,这表明荀子与孔子在精神方向上是一致的。另外,《孟子》末章指出道统从尧、舜经过汤、文到孔子一线传了下来(《孟子》38)。孔子、孟子、荀子都谈道统,但《论语》《荀子》侧重“道”传了哪些精神内涵,《孟子》侧重“统”是如何一线传下来的。无论区别有多大,荀子在道统方面都与孔子、孟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地方,方能建构共同体。道统是先秦儒学成为共同体的重中之重。

(7)、教师的地位:治国之本。(教师通过施教这一中介参与治理国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