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之一是60句

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

1、托尔斯泰的三部曲是什么

(1)、托尔斯泰是不是也在通过小说来探索“人性”?

(2)、撇开《复活》故事的真实性不论,托尔斯泰将他最后的这部巨著开场设置在法庭,本身就是包涵极深的意味。因为法律就是“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中最凶残的一个。巴尔扎克对此也认识得极为透彻,早在托尔斯泰初登文坛之际,那位来日无多的法国作家就已冷静地辨析出“法律……是维持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壁垒,那壁垒是推翻不得的,否则社会就要解体……”(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幻灭》第608页,傅雷译文)。

(3)、不仅仅是人的思维,托尔斯泰就像巴尔扎克对一条街、一幢楼也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写生般的描摹一样,托尔斯泰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进行着细节的描写,哪怕是手指的轻微抖动,衣角的无意皱褶变形,都在托尔斯泰笔下得到照相般的还原。我们承认,没有哪个成熟的写作者不重视细节,但像托尔斯泰那样对人物一分一秒间的细节描写也不放过的写作,甚至以此来贯穿着整部小说的,还没有第二个人这样去做,也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追求着细腻和精确——没有人那样去做,是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能够做到。

(4)、“1847年3月17日,我进诊所已经六天了。这六天中我差不多对自己释怀了。我得了淋病,显然了这种病通常来源于……这件小事让我震惊。

(5)、这部小说是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波兹德内谢夫的口吻叙述为开头的。波兹德内谢夫是一个大学生,贵族子弟。十五岁那年,受到猪朋狗友的怂恿,在妓院“稀里糊涂地糟蹋了自己,又糟蹋了一个女人”,从此开始出入青楼,狎妓嫖娼,过着浪子的生活。在放荡的岁月里,他看透了上流社会表面上文明高尚,暗地里却人欲横流,男女关系十分污秽。充满声色犬马的贵族阶层的社会环境,为男女间密切而危险的接近,提供了林林总总的易涉罪恶的机会和条件,而在这个圈子里放纵的男女们,其家庭责任观念、遭德价值观念却是乏善可陈的。

(6)、作品中心主题是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库拉金为代表,他们自私贪婪、虚伪堕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仍争权夺利、寻欢作乐。在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利是恶少,女儿艾伦则是荡妇。另一类是彼埃尔·别朱霍夫、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他们接近人民,厌恶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经过长期的精神探索,成为社会的精华。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两人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鲜明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界,在严酷的生活面前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最后在卫国战争中献身;彼埃尔性格直爽,感情冲动,缺少实际活动能力,他更侧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与人民的接触中精神得到升华,最后成为进步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女主人公娜塔莎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她与人民和大自然接近,具有强烈和丰富的情感。作者对这几个正面人物投以诗情洋溢的艺术描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作者特有的心理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特别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7)、其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8)、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

(9)、“谁是反派,谁是英雄?整个战争除了暴力什么都不是,完全浪费精力。血腥暴力,简直让人呕吐。”

(10)、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11)、何以斩断这团乱麻?——仇杀!波兹德内谢夫最终杀掉了自己的妻子,用仇杀斩断了这段三角情爱!

(12)、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

(13)、②战争与和平构成了俄罗斯小说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学崛起的标杆。描写了强大的不同性质的生活激流,展现了历史和社会的运动,各种人物的心里发展,揭示人物内心激流与外部生活激流之间的关系。

(14)、1869年,当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一次突然的梦中惊醒,妻子索菲亚好不容易用爱情建造的美好宫殿瞬间坍塌了。

(15)、而托尔斯泰同样看不惯这些文人——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实际却不知反省,比那些需要拯救的人更虚伪、卑劣。屠格涅夫更是“性格冷淡、别扭,话不投机”。他甚至还和屠格涅夫打了一架,绝交了17年之久。

(16)、在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看来,征服世界,获得全人类的爱戴,取悦所有人,无疑是获得幸福的秘钥。为了培养自己成为最有声望的完美之人,两年后,托尔斯泰申请到喀山大学学习。但他发现老师废话连篇,上课毫无意义,于是就画讽刺漫画度日。

(17)、于是,他又开始向生活求问,观察其他人的生活。他环顾普通百姓,看到了与自己阶层完全不同的情况。他们的苦难多过享受,却认为自杀是最大的恶。“由此可见,整个人类具有一种我不承认和我所蔑视的关于生的意义的知识。”

(18)、身为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抗议沙皇政府的残酷杀戮,同情革命者。他摒弃贵族的身份,跟农民待在一起,过简朴自然的生活。憎恶农奴制,甚至打算把土地分给他们。但这一善举却引来了农民的猜疑,还惹怒了妻子。

(19)、托尔斯泰令人惊讶的力量就在这里。他不断把笔尖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深层,将那些意识的波动用坚决、从容的语调进行叙述,让我们不由自主,跟着他往那个意念深层走下去,从而将我们行为的发生依附在意念的运转和它的结果之上。用昆德拉的话来说,这些意念“揭示了人类行为的毫无缘由、难以捉摸,甚至不可思议的一面”(见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小说的艺术》第59页,唐晓渡译文)。我想强调的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一面”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被这些意念和想法左右,当面对发生后的结果,我们又几乎遗忘了这些无意识的波动过程,而将这些无意识波动过程分毫毕现地展露在我们面前,不仅是托尔斯泰在小说领域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也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展现出的力量。

(20)、写下这段文字时,托尔斯泰已是甫一完成、便已不朽的《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享有着同时代任何作家都无法望其项背的荣誉和声望,但又恰恰如他自己所言,即便是这两部不朽之作,他也没有从中“教给人们什么东西”。不论多么磅礴,当《战争与和平》来到安德来公爵负伤躺在卜拉村山上仰望天空之时,令托尔斯泰心惊肉跳的虚无就渗透了原本被乐观主义笼罩的小说,“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也没有了……这种痛苦我也从不曾知道过……是的,我直到现在,什么、什么也不知道。但我是在哪里”(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第399页,412页,高植译文)。不管托尔斯泰是否愿意,事实是他眼睁睁看着1812年卫国战争中最优秀的人物陷入到不可自拔的虚无深渊。

2、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之一是

(1)、①《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欧洲意义的小说。一经问世,就让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读者倍感新奇和震撼。人们不仅对小说中的人和事感兴趣,而且还被小说中埋伏的伟大艺术表现所吸引。

(2)、—————————————————————

(3)、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

(4)、“我最早制定的规则如下:实施那些你痛下决心一定要实施的东西。我连这一条都没有实现。”

(5)、索菲亚每天晚上将丈夫那些改得密密麻麻、零乱不堪的手稿拿走,抄写清楚再送回来。她乐此不疲,怀着愉悦的激情一遍遍誊写。有时,某些句子他只写开头一两个字母,她就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帮他完整地补到稿上。第二天上午,他又修改一番。午饭后她再来取,重新誊写一遍。

(6)、“托尔斯泰的三部文学小说”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教授主讲。他围绕托尔斯泰的这三部经典长篇小说的内容进行展开,带领读者与托尔斯泰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

(7)、8月初,托尔斯泰返回自己的庄园。庄园位于莫斯科西南200公里,名曰“雅斯纳亚·波良纳”,意为“明媚的林中空地”。此时别尔斯夫人决定带着三个女儿去看望父亲。父亲的庄园离波良纳不远,她顺便到那里见见儿时的女友玛丽亚。别尔斯夫人一行在波良纳逗留了两天。母女四人留下住宿,但房间里的床和沙发只能睡下三个人。托尔斯泰便拉出一张长安乐椅,再接上一个大方凳。索菲亚说:“我就睡这儿吧。”他听了很高兴:“我来给您铺床!”然后笨手笨脚地展开床单……

(8)、他变得远离社交,安居庄园,开始过上简朴平静、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完全丢开对真理、人生的思考,代之而来的是追求家庭生活的完善。“一切都在发展,所以我也在发展;至于为什么我和大家一起发展,将来自会清楚。”

(9)、 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0)、19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

(11)、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并最终决定放弃财产,抛弃贵族生活。他于1910年10月28日秘密离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病情不断恶化,于11月20日逝世。临终前,政府和教会包围着他,要他改变立场,政府还派出军队包围出殡的行列,不让人民知道。

(12)、但实际上,托尔斯泰一辈子都在制定计划,却很快发现,制定计划不过是最容易的部分。这么多计划根本实现不了,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决定先完成一条计划,再论其他:

(13)、安娜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新女性,这种理想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最初的内心的冲突来自对新生活,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她的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向往的幸福生活。

(14)、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却成为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15)、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63年-1869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宁娜》;1889年-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

(16)、《童年》小说1852年;《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青年》中篇小说1857年;《琉森》短篇小说1857年;《阿尔贝特》1858年;《三死》、《家庭幸福》1859年;《哥萨克》中篇小说1863年;《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1865年(第一部)、1869年(全卷出版);《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1877年;《黑暗的势力》1886年;《克莱采奏鸣曲》1889年;《天国在你们心中》1893年;《主人与仆人》1895;《复活》长篇小说1899年;《舞会之后》1903年。

(17)、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托尔斯泰对于波兹德内谢夫怀疑、嫉妒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尤为入木三分。故事以独占、情欲和怀疑、嫉妒一道同时毁灭为结局,真切印证了莎士比亚所描述过的“怀疑就像-条毒蛇,只要咬住你,就会紧紧不放”;“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他的牺牲,就要受他的玩弄”(莎士比亚:《奥赛罗》)。

(18)、“我虚度34年,却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如此深陷爱恋之中,并如此欢乐。”“家庭的幸福把我整个地陶融了。我多么幸福,幸福!我那样爱她!”

(19)、《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主人翁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

(20)、因此,我总觉得,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他是对现实的关注,倒不如说他是将婚姻变成十字架的实质活生生竖立在世人面前。彼时,他在自己肩上扛着的,正是这副令他日感沉重、不堪承受的十字架。对他的妻子索菲娅来说,随着婚姻的深入,已经使她逐渐消除了对丈夫敬若神明的崇拜。在婚姻中,她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比安娜·卡列尼娜要少,“……不知道他把最后一本日记藏到哪儿去了……又害怕问他。天哪,我的天哪!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全部爱情,全部青春,全都献给了列·尼,而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我怕他!怕他,而在他面前又毫无罪过!……他在多么巧妙地为自己编织苦行者的荆冠,而为我编织克桑蒂帕的鞭子”(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托尔斯泰夫人日记》上卷第370页,张会森、晨曦译文)。

3、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是哪三个

(1)、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2)、索菲亚也成了一个真正的作家夫人,是托尔斯泰的抄写员和非正式编辑,跟他一起工作。据说,她曾替托尔斯泰把长达130多万字的《战争与和平》誊抄过七次。努力保卫他,不使他重再次陷入人生的忧思、对真理痛苦地追寻中。她还成为《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和《安娜·卡列尼娜》基蒂的现实模型,为他笔下的人物描写出谋划策。因为夫人的呵护、陪伴,在婚姻的头十几年中,托尔斯泰体味到难得的平和与宁静。

(3)、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4)、《哥萨克》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

(5)、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6)、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

(7)、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8)、《战争与和平》:阅读这部小说还是在大学期间,囫囵吞枣,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直到现在才略有所悟,甚感震撼。《战争与和平》卷帙浩繁,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9)、《生活之路》是一部托尔斯泰自己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哲学论著作。

(10)、个人见解----三部最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1)、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童年时期。那时我每天中午都去宿舍楼下的街道图书室看小人书。上世纪七十年代本就是一个小人书的时代。我现在当然想不起那本叫《复活》的小人书出自哪个出版社,也不记得它是哪个人改编、哪个人绘画的,那些一页一页的画面却很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12)、从战争的地狱中出来,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开始周旋于圣彼得堡的激进派文人中间。作为文坛新秀,托尔斯泰受到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人的热烈欢迎。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却相处得很不愉快。托尔斯泰昼伏夜出,晚上花天酒地,白天呼呼大睡。屠格涅夫给他起了一个“穴居者”的绰号,也看不惯他身为贵族的傲慢自大。

(13)、很多年之后,我热爱上文学。当我的阅读从唐诗宋词转向外国文学时,像是巧合,我在新华书店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次印刷的版本。定价80元。译者汝龙。我没想到原著这么厚,对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来说,这本书读早了,令我意外的是,这本厚厚的著作读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吃力。我唯一感到失望的是,托尔斯泰为什么不让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最终走到一起?卡秋莎最终与革命者西蒙松的结合让我内心隐隐难受,因为他们的结合将让聂赫留朵夫陷入到永远的孤单。在离开西伯利亚的前夜,聂赫留朵夫通宵达旦地读着《福音书》。那时我还没读过《圣经》,也不明白聂赫留朵夫读经的目的何在,我只知道,聂赫留朵夫太孤单了。孤单可以掐断一个人前面的路。

(14)、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童年》等。

(15)、他折腾着解决社会问题、参与一大堆社会事务,想要从中破解难题,却无功而返。终于,在1873年3月,托尔斯泰开始着手写《安娜·卡列尼娜》,这让妻子无比高兴。但在这部作品里,《战争与和平》的青春、力量和希望减退,代替的是压抑、痛苦和折磨。他感到厌倦,甚至无力完成这本书,

(16)、《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17)、作为一个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庄园主,托尔斯泰曾试图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改善农民处境的改革,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还受到其他地主的反对,改革最终失败了。此后托尔斯泰便潜心学习,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多方面知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8)、①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塑造了许多辉煌的人物:安娜、沃尔伦斯基、凯蒂在这些角色中,唯一有点喜剧色彩的是奥布朗斯基公爵。所有其他角色都与死亡主题有关。

(19)、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20)、当时文化圈的核心人物,左上角的托尔斯泰一脸不屑地站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