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104句

苏格拉底的审判

1、苏格拉底的审判在线阅读

(1)、报上常载,有不通文墨者到法院“按铃申诉”。中国古代,供此紧急申冤用的器具是大鼓,所以古人有“击鼓申冤”的说法。西方国家今日虽亦多用警铃,但古时则用大钟。《伊索寓言》中老而无用、主人拟市之于屠场的驴子为自己鸣冤之法,就是跑到府衙的大钟前扯绳引人注目。苏格拉底的辩论庭上是否设有类此专供申诉用的器具,柏拉图的著作中未详。苏氏为自己申冤,唯有逞其滔滔雄辩而已。有人建议监禁或放逐苏氏,但是他身处危难,毫无惧色,一再声明为国家贡献良多,启迪青年才智不少,应受万人景仰,曷可置诸囚牢,又怎可远离故国?

(2)、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太震撼了。震撼一:我既理解了雅典人为什么要处死他,也理解了苏格拉底的完美。这简直就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悲剧:绝对的完美和必然的毁灭。这和你碰到几个坏人,被坏人逼上梁山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特别是在阅读《申辩》的时候,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委屈,渴望被理解,他的尊严,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好吧,那就30个米那吧!所传递出来的求生的欲望。唉。

(3)、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这两个神祇是出于他对雅典民众和议会制度的蔑视。

(4)、因此即使在独裁专政被推翻,民主政体得以恢复之后,看到苏格拉底依然纠集一批年轻狂妄的富家子弟于他门下宣扬反民主的学说,老笑话就不再可笑,恼羞成怒的雅典民主派就再也坐不住了,由三个公民出面,对他提出了控告。

(5)、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

(6)、出题目者大概不知道,中国古代的文人也是相当有骨气的。周灭商,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孔子的弟子子路“君子死冠不免”,也是致死坚守信念的。庄子挨饿,亦断然拒绝楚王拜相。屈原为国幽愤,投江而死。以上这些人,都生活在苏格拉底时代的先后。出题者对此作何感想?又能做出哪些中西文化的对比呢? 中西文化有异同,也可以比较,但不是这么玩儿的。

(7)、从1941年出生至2005年退休60余年间

(8)、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9)、现在知无知“牛津人文通识”讲座的音频已上线喜马拉雅FM,

(10)、我们且来看看雅典所信奉的是什么神祇。古代希腊的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祇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祇。

(11)、苏格拉底和雅典的第四个冲突事关对宗教的理解。虽然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心目中的神显然与雅典人理解的神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曾经有一个对话,尤叙弗伦说,我的父亲杀人了,所以我控告他是正当的,因为神也如此做。苏格拉底引导出一个问题:某种东西是神喜欢它才正当,还是因为其本身是正当的神才喜欢它。其意思明显就是,神也不可能使二加二不等于四。这说明有比神更高的真理。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神,一定是好的,不可能有不义之举,不可能有相互的仇怨和争斗,更不会做连人都不会做的坏事。苏格拉底引进雅典的不是什么新神,而是哲学的理念。真正让雅典人无法接受的,是苏格拉底似乎把哲学放在了比诸神更高的位置。在他这里,诸神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好”,如果诸神做的事不好,那他宁愿相信这些事不是诸神做的。苏格拉底还是用自己的伦理标准来衡量神了。苏格拉底动摇的,不是诸神的地位,而是雅典人关于神的知识。所以雅典人控告他不虔诚也非空穴来风。

(12)、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13)、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

(14)、代表作品:《英国商人》(1995)、《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2004)、《外国史学名著导读》(2007)、《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2011)等。

(15)、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的第二个冲突是真理与修辞的冲突。他在最后的告白中说,“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愤怒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苏格拉底的真理观让他显得冷冰冰的,就像尼采所说,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但是,苏格拉底是敢于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认为这种真理的坚守,对雅典人民的幸福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注定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苏格拉底并非真的不善言辞,他可是论辩的高手。如果苏格拉底刻意使用自己擅长的法庭论辩术,争取过来30个投票并免于死刑,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处处有意触怒在场的人们,时时遭来愤怒和骚动。

(16)、分手后我选择死去,你们可以继续活着,我们之间到底谁过的更幸福,这个答案唯有神知道。

(17)、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传曾为人诬告渎神而下狱。大审过后,朋友克里图(Crito)深知苏氏难逃一死,乃入狱劝他出走。克里图动之以情,谓诬者欲加之罪市井皆知,苏氏若不逃走,将令雅典城内的朋友遗臭青史。这一代的青年导师聆听完毕,正色凛然答道:身为国家的公民,岂可枉法而行,弃律令于不顾?

(18)、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19)、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政体发生矛盾的起因是他在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什么是美德和知识、个人与政治的关系)上与大多数雅典同胞乃至古代希腊人有着深刻的分歧。

(20)、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最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

(1)、直接因素是:公元前399年,三个公民起诉苏格拉底,经过陪审团的审判……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讨论时,老人一言不发,若有所思。当柏拉图建议老师将最后的辩护权委托给自己时,老人断然拒绝。

(3)、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4)、那么,我们和外国打仗的时候,健康的⼈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疾病的⼈免于打仗⽽活了下来。这时你说那个是好,那个是不好?”

(5)、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6)、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7)、附注:这是我为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提供的录音文件的文字稿,所推荐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讲稿还参考了施特劳斯、斯东、修昔底德等的著作。

(8)、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哲人,因为一场审判。

(9)、这个结果令苏格拉底的粉丝们悲痛欲绝。他们开始策划买通狱卒帮助苏格拉底逃跑。只要跑出雅典,苏格拉底就自由了。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

(10)、但雅典仍余悸不安,败给斯巴达后,雅典城需要一个内部敌人,确切地说,雅城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失败的责任。

(11)、然而,苏格拉底终究是伟大的,雅典的民主,也因为曾经出了苏格拉底这样的忠诚的反对者而毋庸置疑地伟大。苏格拉底反对的是任何政治制度中的不义,而不是哪种具体的政治制度。他执着地认为,德性是使城邦变得伟大的必要条件,但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又不可能都拥有完美的德性。政治的成就,反而应该依赖于德性的培养。这一看法,对于塑造一个民主制度地自信和成熟而言,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苏格拉底认为,由于不能正确地训练人们的嗜好和欲望,民主政治毁坏着人们的品性。在民主政治下,公民渴求更多的是性、食物和财富,而不是自身灵魂的完善。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涉及到尊严(自我)、虔诚(神)、正义(城邦)三个方面,与雅典人的对话则实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政治的三重目的。

(12)、当然,苏格拉底有权瞧不起起诉方面的法庭,有权宁死也不援引雅典所信奉的言论自由原则,因为引用这个原则就是背叛他自己反民主的立场。

(13)、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他们的同时代人关于他们受审和处死情况的独立和客观的记述,甚至连一鳞半爪的暗示也没有。

(14)、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蕴含着他后来对思想不断打磨雕琢的诘问求知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意味着他后来自愿承担启发别人,充当他人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妻子虽然是个泼妇,却深爱丈夫和家人,苏格拉底说,我和妻子之间就是在实践一种伟大的哲学。可以说,苏格拉底从他最亲近的人中汲取了哲学生命的最丰厚的养料。

(15)、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16)、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

(17)、苏格拉底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逃避死亡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8)、下面,笔者打算以导游解说的身份带大家进入法庭,聆听一下这场古老而扣人心弦的审判。

(19)、首次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影响深远……

(20)、考虑到苏格拉底对雅典议会中这些手工匠和生意人的蔑视,控诉他的三个人中主要一个是皮匠师傅也就不足为奇了。

3、苏格拉底的审判的故事

(1)、所不同的是,在苏格拉底的案件上,我们在他弟子柏拉图所记的他的自辩词中,看到了他转述的起诉书,但是里面寥寥数语,既没有具体的罪名,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项或哪几项法律提出控告的。

(2)、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是仅次于耶稣的第二个最著名的悲剧……

(3)、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4)、教授课程:《外国法律制度》《文艺复兴史》《西方法律史专题》《中世纪法专题》《比较法研究》《外国法律史》《比较法专题》

(5)、第二次投票在一阵愤怒的吵闹声中进行,结果很快出来了,360票对140票,决定对苏格拉底处以死刑。也就是说,至少有80名陪审团成员在第一次投票时认定苏格拉底无罪,在量刑时却判处他死刑。说至少,是因为也可能存在定罪时认定他有罪却在量刑时认为他罪不至死的人。

(6)、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7)、苏格拉底也总是对着苍穹喃喃自语:我什么都知道?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8)、500名法官中有一些是诗人也有一些是剧作家,却没有人试图通过诗歌或剧本的方式来演绎这场审判。或许,没有人觉得这场审判是光荣的。

(9)、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10)、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11)、这不是一场冷冰冰的演习,而是一场生活化的感触,尽管偶然唐突,却又能找到一点,尽情释放的愉悦。

(12)、又过了近百年,一些国家开始建立各种各样的机构,供养一些啥都不干,只管发发呆,想想问题的各种人,还美其名曰这专家那专家。两千多年后,人类终于认识到空想的价值,尽管已经很少有人认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他的凭着空想住进Prytaneum构想终于实现了。

(13)、但是雅典是个法制城邦,有人控告,法庭就要受理。雅典的法庭一般是视情况临时组成。为了审判苏格拉底,雅典临时组成了一个由501人构成的大法庭,其中一人主持,类似于法官,剩下的500人听审之后投票表决,类似于陪审团。这501人是从雅典公民中以抽签的方式产生的,他们大部分是手工业者、小市民,真正代表了雅典的民意。

(14)、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5)、法官们由以下三位成为:贝阿特里西娅(她将用卫生棉条而不是卫生巾)、伊万诺斯(在某一个不显现在排练室的时空里是一位罗马皇帝)、保罗斯(一位努力演得更权势的干净温暖小伙子)。他们同时担任记者。

(16)、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千古。对基督教神学来说,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但是在苏格拉底身上,即使杀身成仁也还是不够的。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五百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这类刑事审判一般投两次票,第一次是要表决是否有罪,陪审团还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苏格拉底在第一次审判时故意激怒陪审团,致使陪审团量定他有罪,第二次审判时,大放厥词,雅典人愤怒并判处他死刑。

(17)、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争夺希腊霸主地位的战争,不仅说是两种城邦组织模式的竞争,套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热战。

(18)、但是他却不务正业,不工作,不挣钱,一天到晚空想,发呆,还把这叫做“最重要的哲学事业”。喜欢什么做什么,不必努力刻苦拼搏实现阶层跨越,也不用担心会因为没钱没势被人欺负碾压看不起,我想这大概是民主的福利吧。

(19)、虽然test本身也可以接用表示“人”的语尾or,但是testator意思特殊。此词词根除“见证”外,另有“遗嘱”的寓意。在法律上testator专指“立遗嘱者”,不言可喻。其形容词testate则为“立好遗嘱的”,和否定形的intestate多接于不完全不及物动词die之后作补语用,如下面一句:Muchofhispropertywenttothegovernment,ratherthantohisrelatives,becausehediedintestate.(他死后大部分的财产都充公而不入亲人之手,原因是他尚未立下遗嘱便撒手人寰。)

(20)、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4、苏格拉底的审判

(1)、终于,前399年,一些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他们把70岁的苏格拉底告上了法庭。原告有三个人,雅典公民梅雷多、安虞多和吕贡,其中为首的梅雷多是一位鞋匠,苏格拉底还夸赞过他的鞋子做得好。控告的理由是,苏格拉底,1不敬城邦的神;2腐蚀和带坏青年。

(2)、让她去叫色诺芬请柏拉图来教会卖方便面的小贩怎么学会在雅典法庭上讲个冷笑话。

(3)、所以他选择了死亡,是因为他尊重民主,即便是这种民主伤害到了他自己,但既然是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作为公民就需要接受。

(4)、《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

(5)、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7)、震撼二是:并没有什么阴谋和迫害。没有刑讯逼供,没有羞辱、殴打和恐吓,没有砍头凌迟株连几族。他的申辩是充分的公开的和受保障的,他至死都保有尊严。这种场景超出了我对于被迫害至死的理解,这样的死在我看来简直可以令人羡慕了。

(8)、苏格拉底的怪异生活和巧言善变,让他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他活着的时候,喜剧作家就爱以他为题材进行创作。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苏格拉底教学生如何欠债不还的诡辩术,结果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他缴纳学费;他喜欢研究天体,由于试图弄清月亮的位置而冒犯诸神,最后苏格拉底的教学场所被烧毁;苏格拉底还沉迷于研究跳蚤蹦一下的距离是它的身体几倍的问题。这就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个研究琐碎无意义的天上地下之事的自然哲学家,一个没有原则是非而“把弱的说成强的”爱好修辞诡辩的智术士;一个靠收取费用来养家糊口的贩卖灵魂的小贩。

(9)、因此,许多人争着当苏格拉底的辩护人,包括他的得意弟子柏拉图(就是以精神恋爱法和《理想国》闻名于世的那一位),但苏老觉得还是选择自行辩护的好,将这份展示口才的机会留给了自己。

(10)、如果这是他的目的,苏格拉底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

(11)、苏格拉底到底死了吗——或者,到底存在苏格拉底吗?本剧未必不是一部侦探剧,可惜,无论是巴迪欧还是我们,都不想、或者说不认可一个悬而未决的答案。

(12)、柏拉图有一《对话录》载:苏格拉底受审时,由一大约500人组成的司法团负责审判。这些人既是“陪审团”,又是“法官”,和今日两者各有所司的情况大相径庭。由于陪审团肩负判定嫌犯是否有罪的重责,英文jury一词的词根jur故而亦指“法律”。前述的jus,实际上脱胎自此一词根。精通法律的“法学者”,因而也可用jur衔接表示“人”的语尾ist,形成jurist一词。前文曾述及dicere这个拉丁词;在英文中,其名词通常以diction的形式出现。后者若配合jur,恰为“司法”jurisdiction这个词。法律所辖范围,常因地域不同而有所限制,所以jurisdiction有时亦有“司法管辖权”的意思:Sinceyouarenotacitizenofthisstate,thecourtdoesnothavejurisdictionoveryou.(因为你不是本州公民,法庭对你没有管辖之权。)这种“管辖”尚不仅止于地域之别,抽象性的群体关系亦可包含在内,如下举例句:TheFamilyCourthasjurisdictioninallcasesinvolvingtherelationsofparentsandchildren.(对于所有牵涉到父母子女关系的案件,家庭法庭都有管辖之权。)

(13)、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14)、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15)、直至今日,雅典城邦连同她的故事,不仅是许多历史学家,也是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及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关于雅典城的故事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

(16)、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所说“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17)、我们都是知道,雅典所谓的民主事实上的公民的民主,而公民在雅典城邦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移民和未成年人都是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的,所以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就希腊的民主的性质而言,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具有普遍性;

(18)、想想那些被苏格拉底“反诘”过的人,讨厌他的一定不少。而苏格拉底还一天天地到处找人提问,问聪明人,问政治人物,甚至手工艺人也不放过。

(19)、接下来辩方巴拉。这一次,柏拉图再次强烈要求替老师辩论,苏格拉底再次拒绝了。

(20)、雅典最喜欢说话的人在雅典最需要他说活的时候,却保持了缄默。这表明他对民众的权利和社会的公正都漠不关心。难怪尼采要说“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哭泣,而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

5、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事件

(1)、学校里各式各样的剧组的排练也看了不少,每个导演的工作方式自然不同,但很少有苏格拉底这么会玩的,不由得期待这次的导演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什么是剧场?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苏格拉底?什么是审判?你是柏拉图还是色诺芬?阿里斯托芬又在哪儿呢?

(2)、最后,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预计在端午节演出,预计演出三场,其中第二场会是实验场,第三场后会有演后谈,票价预计为35元。

(3)、一个饱含罪恶的美好名词。近年,销量更火的是反乌托邦。我们决定唱反调的反调,做否定的否定,去尝试问一下:我们是否有乌托邦维度?

(4)、判决所根据的罪状是:“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

(5)、但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有多少事情完全是原来的面目而没有后人的穿凿附会的成分呢?甚至近在我们在世之年发生的事尚且如此,何况二三千年前的古人!

(6)、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7)、唱着歌的演员,乐呵呵傻笑的导演,不知所措的观众,欢乐闹腾的空间……

(8)、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9)、苏格拉底主要探访了三种类型的人,这三种人在他心目中都是最有智慧的。他先访问政治家,发现声名显赫的人原来才是最无能的,最爱强不知以为知,指点别人什么是善和美好;接着他又拜访诗人,发现作诗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某种自然灵感,但诗人们因为会写诗,就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最智慧。最后苏格拉底拜访手工艺人,当时的手工艺人还包括画家和雕刻家等。苏格拉底承认这些人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比他有智慧,但他们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也无所不能。

(10)、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11)、即使是监禁刑,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能被关押多久?将自己城市的哲人关押在牢中,雅典人在祭祀自己城市的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时将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而无地自容,牢外的人可能比牢中的人更不安。

(12)、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无罪辩护,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求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鸠而死……

(13)、《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巫师苏格拉底》。

(14)、⽣活得最好的⼈,是那些努⼒活得好的⼈;最幸福的⼈,是那些那些意识到⾃⼰在越过越好的⼈。

(15)、之后,柏拉图逃离了雅典城,因为担心成为第二个受审者。直到一切风平浪静后才回来,建立了他的雅典学园,并写下著名的《理想国》和对话录,在他的理想国中,他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集勇敢、智慧、仁慈、忍耐等诸多美德于一体的哲人王,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很难找到,所以不得不实行法治。

(16)、苏格拉底再次强调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城邦的利益,由于他太忙于此都没有时间工作挣钱一直非常贫穷,所以,雅典人应该把他送进Prytaneum(古雅典公费赡养为城邦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的地方)。如果实在要罚款,按照他的经济情况他只出得起一个米那。不过,他的学生已经打算凑出30个米那来。好吧,那就30个米那吧。

(17)、本书是研究苏格拉底之死这一里程碑事件的著名作品。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样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反思。苏格拉底饮鸩自尽,杀身是否成仁?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古代雅典是思想及言论自由空前发达的社会,为何会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雅典怎么不忠实于自己的原则?作者以细致的分析和独到的见地,对上述问题逐一解答。

(18)、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去研究学习。

(19)、然而,由于大赦的缘故,这种理由便不能公开提出来了。

(20)、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1)、“孩子,哲学是一种伟大的音乐。”在最后的对话中,这位伟大的导师给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事实上,在多年的教学中,他从未向学生收过一分钱的学费,与学生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2)、当然—不是,或许,是在审判我们的生活吧。 

(3)、请大家多多买票支持我们吧!求求啦!这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4)、宣判之后正好赶上雅典派去神圣的德洛斯岛举行祭祀活动的船只还没回来,为了保证仪式的纯洁性,规定在这个时间不能处决犯人。苏格拉底有机会越狱,城邦当局也默许,因为处死这么一个著名人物会让他们很难堪,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最终喝毒酒而死,再次说明他确实但求一死。他说,“我认为并意识到,是神安排我以爱知为生,省察自己和别人,我如果反而怕死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脱离岗位,从这里逃走,那我可真是做了可怕之事了。”苏格拉底就这样维持了自己在知识和美德,哲学与生命、伦理与行动之间的高度统一性。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乃至他的存在本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