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感悟68句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1、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启示

(1)、老子认为高智慧者管理国家采用“无为”的方法。就是国家管理者没有作为,把权力完全下放给下属和人民,让下属和人民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2)、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3)、(3)从例子看目的论:前面说过,目的论需要把握外在与内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以小火车为例,它自身内含着一个目的,自己是有着“运动的倾向”的。换一个更为简明的例子,水总是由高到低地流淌。只要条件是自然的,那么水一定会从高处流向地处。也即是说,水自身的目的,也即内在的目的是由高到低。

(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5)、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6)、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拿了一朵看起来尚比较可观的花。

(7)、我的朋友,这个希望是多么美妙啊,但它马上就破灭了。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心灵在这个人手中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他没有把心灵确定为世界秩序的原因,而是引进了另一些原因,比如气、以太、水,以及其他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8)、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9)、柏拉图:demiurge(nous)/必然

(10)、苏格拉底认为,磨难和逆境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提倡经受磨难来提高自身。这与儒家思想相似,属于中高层次的思想观念。

(11)、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12)、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3)、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诠释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读懂了苏格拉底就读懂了拥有幸福人生的书。

(14)、“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非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个机会去发掘和开拓的人。”

(15)、在苏格拉底看来,尊重和服从法律判决,既是雅典公民应尽的神圣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衡量个人道德操守的重要标准。这一理由是苏格拉底拒绝克里同建议的最正当,最有说服力的根据。

(16)、苏格拉底闪亮登场前,还有道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

(17)、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18)、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

(19)、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20)、麦加拉学派的创始者是欧几里德。他是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麦加拉学派的一个特点是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说结合起来。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欧几里德认为这种知识只能是关于“存在”的知识,而唯一的“存在”就是至善,也就是美德。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与苏格拉底是一致的。

2、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感悟

(1)、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能简单轻松地完成工作,才是真正会干的。

(2)、认知行为疗法努力重现这种“苏格拉底的方法”,教我们质问自己的艺术。在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你不只是躺在沙发上,独白你的童年,而是坐在那里,跟你的治疗师对话。他努力帮助你发现你无意识的信念,看看它们怎样决定了你的情绪,然后质疑那些信念,看看它们是否合理。你学着做自己的苏格拉底,所以,当负面情绪击倒你时,你问,我对它是否做出了智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合理的吗?我能做出更明智的反应吗?你余生中都会有这种苏格拉底般的能力相伴。

(3)、说到婚姻,不得不提苏格拉底的老婆。她的脾气火爆,经常对苏格拉底大喊大叫,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每当妻子发火时,他总是淡然处之,丝毫不放在心上。

(4)、他说,雅典法律比父母更为崇高和神圣。因雅典法律赋予了自己生命、教育和其他生存的权利。出于对法律的尊重,对城邦的热爱,自己都不应当逃走,否则就等于以个人力量毁灭雅典法律,会犯下大逆不道之罪。

(5)、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6)、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7)、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都能明显的反映出苏格拉底的影子,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思想忠实的信奉者。

(8)、苏格拉底:他的学说主要是关注人,人是他的思想研究重点。不像他的前辈主要是研究宇宙,苏格拉底主要是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形而上学是重点。

(9)、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理念,与老子的“无为”治国理念相比,相差很多。

(10)、这样看起来,好像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了。但你真的有理想吗?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德尔菲神庙那著名的神谕上,即人要认识你自己。

(11)、欧:“这是善行。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12)、①在柏拉图处,“必然”指元素的几何形状,即元素按照自己的几何形状去自然地运动。例如,火有四个角,是四面体,被视作最为灵活的一种元素。物质世界本身需按照必然活动。但在《蒂迈欧篇》中,出现了工匠之神,即nous的化身“劝说”必然的情况:“心灵是主导性的力量,它通过对必然性的劝说把大部分被造的事物引向至善”。

(13)、老子《道德经》对修身、养生、做事、用兵、治国等问题的阐述,已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比较全面的阐述。

(1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5)、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从不说自己拥有智慧,只说自己爱慕智慧、追求智慧。他总爱裹着一件皱巴巴的大长袍,随意在路上拦下一个人便开始与之对话,并诱使他们给自己的言语下定义,过程中不断产生辩论,却最终导向真理。这就是“精神助产”。举个例子:

(16)、旁边的邻居见了纳闷的问:“刚才你老婆骂你,为何不还口了?”苏格拉底不紧不慢的说:“我知道,一阵雷电之后就会有一场盆倾大雨的。”

(17)、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18)、老子“无为”的成功思想,比苏格拉底积极努力的成功思想,高出一个层次。

(19)、然而,在这不好看的皮囊之下,苏格拉底的灵魂是可爱可敬的,在两千多年前,他是众多智慧青年爱戴的老师。

(20)、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人为地、有意向性(aboutness)地让水由低处往高处升。这就可以算作是水的外在目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某物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一定是一致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会有不相重合的时候。推而广之,我们待会结合文本便可以看出,自然世界的运动和目的与精神世界的运动和目的是不一致的。

3、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论文

(1)、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当作是奴隶是恶行吗?”

(2)、讨论一个问题时,苏格拉底一般先从一个流行而仓促形成的意见开始。然后他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例证来考验这种意见,有可能和必要时,则表明这种意见的论据不充分,需要修改和纠正。他提示各种各样的事例,帮助参加对话的人构成正确的意见,直到真理逐步展现出来,才停止追问。

(3)、现在我们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来省察理想的社会性质时,理想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我的理想在社会上真实存在吗?我的理想来自何处?我的理想对他人有什么影响?我的理想只是一己之私还是为了整体的善?我的理想有何社会价值?我的理想值得每个人追求吗?我是如何看待他人理想的?我内心推崇什么样的理想?人人都有理想,我的理想凭何成功?……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事业是何,当你这样真诚地追问一番后,你都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你自身的理想和大写的人的理想。

(4)、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5)、古典历史学者John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A.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6)、(2)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时间上的先后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而对柏拉图而言,则是“生成—持续—毁灭”的过程。但这两者,都不一定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古代哲学中,“神—善”一定是永恒的万物之因。(对比近代休谟的“因果”,他的“因果”被严格限定在了有形世界之中。)

(7)、说到底,就像苏格拉底一直强调的,无知不是好的选项,知识才是。当然,今天我们理解的知识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但在苏格拉底这里,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也不仅是谋生的工具,而是始终和善关联在一起的美德。看起来,这才是健全的知识观,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任何知识产生之初都是基于一定善的理念的,即使今天看来有知识不完全等于有良知,但人确实应该将知识用于善的一面。只有当知识服务于善的理念时,善念才能像阳光一样具有使万物生辉的能量。

(8)、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反复省察,短时期来看,我们可能会过得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是建立在无知和自以为是基础上的,它的地基并不牢,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长期来看,未经省察的人生,就像那些一直住在洞穴里手、脚和心灵都被束缚的人,他们把看到的幻象当作真实,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这样的人,他拥有的一点“人生哲学”都是被社会一层层过滤过的。他可能逢人就说“我主张XXX人生哲学”,但实际上他不过是拾人牙慧。

(9)、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0)、(3)在康德那里,认识的起点是经验,来源则是思维和直观。必然性意味着先天性和永恒性,偶然性则意味着后天性与时间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归根结底是关于“是/be”这个系动词的问题,即存在问题。具有必然性的“是”是一种共相,由思维本身提供;具有偶然性的“是”则是一个个体,由经验直观提供。 

(11)、苏格拉底:你再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取一次。

(12)、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3)、d.“我建议从我的原则开始,这些原则是你们熟知的。我假定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大等等一类事物的存在。”为何此处苏格拉底抛出了“美”这个概念?我们说,美是可感领域中的理念显现,在此意义上,它是连接可感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中介。我们能对美的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在克贝的追问之下,苏格拉底开门见山:

(14)、为什么哲学史称他们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呢?因为这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和万物存在的根源。根据泰勒斯的研究,世界的本质是水;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火;毕达哥拉斯相信万物皆为数……虽然他们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研究对象都是世界和万物存在,因此他们又是属于“仰望星空”的一批,科学探究的精神由此开启。到了苏格拉底,他一方面继承了前哲学家的探究精神,一方面又调侃道:“雅典城郊的那些树木和动物无法教会我怎么生活,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人。”调侃的背后是到苏格拉底关注的重心变了,世界不再是焦点,人本身才是。这个转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地面”,它意味着,认识人自身才是哲学的中心,由此,最早的人生哲学诞生了。

(15)、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晚年最得意的弟子,曾在他身边学习了八年。后来在雅典建立了一所学园,在那里讲学,逐渐形成了柏拉图学园派。柏拉图说过:“过去和现在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本来面目的苏格拉底。”[9]这些话都可以反映出苏格拉底对他的影响之深。从苏格拉底那里他学到了研究从心灵人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原则,学到了反对智者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诡辩的基本立场,也学到了以普遍定义为认识目标的对话方法。他不但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且还在深刻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

(16)、有哲学家觉得没劲了,这种自圆其说,争来争去永无上下,这一“没劲”促使他们完成了哲学“本体论”的转向,从自然哲学到人。

(17)、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理想能给我带来什么?它是否真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的理想一直在变化还是不变?我的理想最终能为我带来什么?理想使我快乐还是痛苦?我需要为理想付出什么代价?我的理想在哪些方面是理智的,哪些方面是幻想?……

(18)、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19)、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0)、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4、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1)、苏格拉底到底提出了一套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

(2)、b.“然而,我听某人说,他读了阿那克萨戈拉的一本书,书上断言产生秩序的是心灵,它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这种解释使我感到高兴。”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心灵”进行说明。这更多地是一个翻译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心灵”是近代以后的人的一种主体能力,而这里的用词却是nous。苏格拉底认为,nous将自己的目的给予了自然,结果随即便找出了阿那克萨哥拉的观点之谬误处,

(3)、为了实现理想的城邦生活,哲人可以而且必须采用“高贵的谎言”进行统治,政治生活的保持并不需要对每个人城邦成员进行启蒙,完全的启蒙师危险的。

(4)、公元前399年,人类的民主第一次遭遇到了最难堪的尴尬。苏格拉德被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遭到指控,501人组成了陪审团,281票对220票的结果宣告了苏格拉底有罪并处以死刑。民主,就这样以“多数人的暴政”结束了苏格拉底的生命。当然,苏格拉底有生的希望,但代价是要他破坏法律,藐视“正义”,对于一生都在追求善与美德的它来说,赴死是他一生的最后追求。

(5)、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6)、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指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早期自然哲学。这些早期自然哲学的哲学家又可以按时间或者地域或者思想来分类为各种学派。主要有: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元素派与原子论以及智者学派。

(7)、                                                         ——苏格拉底

(8)、在我看来,绝对的美之外的任何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分有绝对的美,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于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