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木心为什么终身不娶72句

木心第三次为何被软禁

1、作者木心

(1)、随后几年,“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九运动”相继爆发,在我们的历史书里,这些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当年的木心却没受什么影响,依然是不识愁滋味的文艺少年,家门一关,每天的生活照旧是念诗词,读小说,看画,弹琴。

(2)、说到画卷,他的画卷的比例大多是长卷,有的长卷的比例极为夸张,甚至达到了一比二十;古画中《富春山居图》比这还夸张,《清明上河图》与之相仿,不过这种比例国画中少见,在山林寺庙洞窟里的壁画较多,但壁画是写实的,不似他的那种虚拟,那种微妙的朦胧。

(3)、这锁锁住的,自然包括对这个人的爱。心有所属,就再容不得其他人进来,这对爱人和对自己的郑重承诺就是这把锁,钥匙只握在一人之手。别人看到这把锁的坚实,就懂得了你的心如磐石;看到这把锁的典雅,就懂得了你的心甘情愿——这么好看的锁,里面锁的必定是你最为珍爱的东西。

(4)、这五年的文学远征,就如坚持听 课、记笔记的陈丹青所说,“我 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 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 ,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 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 ,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 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 ,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5)、论文:《哈姆雷特泛论》、《伊卡洛斯诠注》、《奥菲斯精义》、《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

(6)、暮年之时的木心仍像顽童,他曾戏谑地说,“一次青春怎够用,必得期之于二度三度的青春!”于文如此,于我们匆遽的人生更需如此吧?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笑嘻嘻地要学生替他作证:“木心不是妖怪,是个普通的健康的老头子!”

(7)、19)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木心《即兴判断》

(8)、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9)、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10)、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11)、就这样,木心遭到第二次关押。由于“态度恶劣,拒不认罪”,警察打断他三根手指,然后把他关在黄浦区斜土路一座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整整18个月。这18个月木心没有白过,他用写“自白书”的纸就着微弱的烛光,写米粒大的笔记,每天1200字,从不偷懒。陈伯达倒台后,木心获释,他将写满65万字的66页纸塞在棉衣里带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狱中笔记》——第二次牢狱之灾的收获。“文革”结束一年,看到其他人陆续平反,木心也找到组织要求恢复名誉,遭到拒绝后开始不停地进京上访,被上海市公安局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软禁在高沙路91号长达三年。他向命运女神求救:“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1981年3月,木心终于重见天日,罗织在他身上的一切罪名彻底洗清。平反后的第一份职业是在上海交大为艺术系学生讲授“美学理论”公选课,随后又应“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胡铁生之邀,出任全国第一份时尚杂志《美化生活》主编。这份双月刊木心只编了4期,“为了让自己活得纯洁干净,为了不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他决定去国离乡,以“上海交大兼职教授”的身份自费赴美——离开上海的时间是1982年8月7日,这一年木心55岁。

(12)、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

(13)、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

(14)、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15)、17)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16)、2)当我与敌人对坐,我是清醒的。我忘怀自己时,是和朋友在一起。——木心《我纷纷的情欲》

(17)、大家都说这是文学史上的“木心现象”。我读过穆欣的散文、诗歌和小说。比较好的,比如《琼·梅卡随笔》,也只是随机的东西。鲁迅的《热风》也是随机录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针对性。它从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的角度唤醒人们,是现代启蒙健全体系中的强音。穆欣《随笔》的特点是表达超越时间的生命感受。好处是他那个创作时代的读者可能觉得不错,今天的年轻人也觉得可以读。

(18)、听课的学生从几个人逐渐增加到了20人,有学舞蹈、钢琴、绘画的学生,后来还有大学博士和教授,甚至有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外国人,客厅都快装不下了。

(19)、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据称,木心与作家茅盾(沈雁冰)两家有较远的姻亲关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 

(20)、木心的绘画大多采用“转印法”,即先在玻璃(或类似材质)上涂满水与色彩,以纸覆盖其上,翻转后,趁着纸面上湿濡流溢的水渍、斑痕,即兴推、刷、抹演绎成各种图案、图式、图形。

2、木心为什么终身不娶

(1)、《从前慢》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颂,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2)、年轻,真像是一个理由,一个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理由。

(3)、但是也正因为我们难以传达音信,我觉得我的思念更盛,一生就只够爱上这么一个人了。一个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心有所属,就再容不得其他人进来,钥匙只握在一人之手。

(4)、后来终于平反,出狱后的木心,偌大的家没了,姐姐死了,母亲也死了,年愈半百的他在这茫茫的人世间,形影相吊,茕茕孑立。“文革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我以‘不死’殉道。”所以,他靠着一身硬骨活下来了:“你要我毁灭,我不!”

(5)、要想对木心诗文稍作评论,我没有那个能力;我只能以我读过的他的作品中钩取所得到的一丝一毫非常肤浅的感受中,略作说明。

(6)、木心被囚禁了18个月,看押者每天都给一摞纸让他交代问题。他就在纸上画黑白琴键无声弹莫扎特和巴赫,要不就是在纸上写诗、写散文、作曲,最后竟然写出了洋洋65万字的《狱中书》,藏在棉袄夹层里,得以幸存。

(7)、但他的“传奇”换来的是他的忘恩负义和来自世界、艺术、文学的残酷报复。所以,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作为一个读者,我把穆欣当成了一个大屠杀时代的幸存者,他的作品是他在横冲直撞的道路上奔跑时那张逃跑的虎口发出的人文主义的杂音。我认为,这是布作家穆欣及其作品最重要的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价值。

(8)、1950年秋天,木心与另外4名同学登门探望被解除校长职务的林先生,林风眠竟连他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这极大地伤害了木心的自尊心,他发誓:“这是首次,也是末次,林先生不会看重我,我也不会再来。”翌年春天,木心回到上海,在“育民中学”担任美术老师兼教音乐。快乐而翔实的生活过了5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最后一年的夏天,一位“杭州美专”同学举报木心曾在1947年去过台湾,未经任何审问,多才多艺的“孙老师”马上被投进思南路上的“上海第二看守所”。10月的一天,警察通知他母亲去世,木心感觉天塌了:“我哭得醒不过来。为什么不等到我出去以后才告诉呢,非要跑进来对我说‘你妈妈死了’。”12月27日放出来时,木心没有到坟前祭奠母亲,而是一个人踱到十六铺码头,对着浑浊而滔滔的黄浦江思考人生:“生命的本质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等你知道了生活将要到来的一切,那就不是生命了”——这是木心第一次牢狱之灾得到的收获。1958年,他被安排到“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做美术师,专门设计销往亚非拉各国的“民族工艺竹帘画”,期间还被短期抽调到北京,在梁思成领导的“新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团队担任“誊图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卷烟厂著名品牌“中华香烟”的烟标也是木心的设计成果。1966年秋天,刚刚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来到上海,在“文艺界文革动员会”上逐个抨击、嘲笑欧洲作家诗人,骂到法国作家纪德时,不知死活的木心从座位上站起来, 对着台上的陈伯达大喊:“你不配辱骂纪德!”纪德是木心的文学偶像,1951年2月,得知纪德逝世的消息,他哭了整整一天。

(9)、5)世界乱,书桌不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10)、20世纪中国画家中,画作第一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美国耶鲁大学也收藏有他的33幅水墨画。△木心美术馆

(11)、莫依偎我,我习于冷,志于成冰,莫依偎我。 

(12)、后面的锁是动作,锁是很隐秘很低调的动作,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低头,知己或爱人就能心领神会。

(13)、木心从小身体不好,可能是遗传,父亲早亡,两个姐姐去世也很早。

(14)、文革之后,木心依然更多与美术工作为伴。1981年,他带着50多幅画作飞去了纽约,学习绘画。初到纽约的他,早已不是当年的贵族少爷,一穷二白,只有一身才情。一度为了交房租而替犹太画商绘制波斯插画,但却拒绝了一位华人收藏家提出用画和文章付高级公寓房租的请求。

(15)、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6)、第二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

(17)、不过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拨乱反正。众多曾被误会被曲解被遗忘的文学家如出土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出现在读者面前。到了九十年代,连一些原本就属二流的文坛前辈都被冠以“大师”的头衔。矫枉过正甚多。这其中,没有“木心”的名字。可以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原本不存在木心这么一号人物。

(18)、《成功学研究》E.N.雷格曾说: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成功人世也不喜欢做,尽管如此,成功人世还是去做了。

(19)、1956年,经常到木心家里弹琴的一位朋友,因为涉嫌“里通外国”,连累了木心。木心曾以跳海拘捕,但最终还是被投入监狱。虽然最后一番审查之后,被无罪释放,但在他被带走的这段日子里,母亲因担忧过度,病逝了。

(20)、来自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职业为师,业余撰文。品人生百态,书世间万象。新浪微博:@来自大草原的荠麦青青

3、木心被称为什么

(1)、8)这样一种人,很不容易道破。试道而破之——只有正义感,没有正义。

(2)、木心也很惊讶,这帮子长头发的所谓艺术家,怎么除了画画啥也不知道啊。

(3)、喜欢一米六的兵长,更喜欢矫情句子,来自文艺吧神秘骚年。

(4)、一世梦魇,取艺为火,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5)、2017年,木心的画展在乌镇新落成“木心美术馆”(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镇西栅大街1508号)展出,画展的名称沿用2008年在国外举办的由木心拟定的“塔中之塔”。对此,木心作过如下诠释:

(6)、陈丹青是其中最任劳任怨的学生,从不缺课,他家客厅被使用过的次数也最多,五年的课程一共写了厚厚的五大本笔记,也就是后来那部打通中西文化的《文学回忆录》了,恩,确切的说,《文学回忆录》是一本讲义。

(7)、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

(8)、尽管直至70多岁的时候才被广为人知,但如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诸多大师级的人物一起跻身大学文学系课程,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9)、13岁时,木心已将《文学大纲》(郑振铎主编)通读了几遍。

(10)、18)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木心《素履之往》

(11)、     晚年了,家乡乌镇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大家在外,于是恢复他的故居,2005年请他回来居住。又给他建造一个美术馆,听取他自己的设计意愿,他说一定要设计成一个一个盒子一样的形状,每个盒子里装他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品播放不同的钢琴背景音乐,自己死后也要装到这其中的某个盒子里去。。。。。。陈丹青说:木心太浪漫了!美术馆怎么可以用这些音乐?这些音乐最终用在了他的葬礼上了。

(12)、正如华为企业的宣传照上所写: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13)、木心在大陆出名,首先得益于他的“学生”陈丹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丹青在美国遇到了落魄潦倒的木心。木心以沙龙形式给陈丹青等留学生讲授文学艺术,惊为天人。其实,这是陈丹青知识面狭窄导致的。陈丹青画画一流,但术业有专攻,画得好不等于理论水平高,比如齐白石。木心的讲义,说到底就是拾人牙慧,西方美学理论里参杂些个人的感悟,其水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点大学中文系男生宿舍“卧谈会”相仿。系统学过西方美学理论的都不会对木心的“思想”大惊小怪。

(14)、木心,男,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出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出版多部著作。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5)、10)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16)、悲伤有很多种,能加以抑制的悲伤,未必称得上悲伤。

(17)、请扶持我,我已衰老,已如病兽,请扶持我。 

(18)、只要木心在讲,当年陈丹青就记 ,听课五年,陈丹青记下了五本 听课笔记,形成了面世的两卷集 的《文学回忆录》。

(19)、木心一生,堪称传奇——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84年,始终孑然一身,惟有文学与艺术相伴。

(20)、“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木心

4、木心什么

(1)、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短诗集)

(2)、以他在艺术空间里崧高骏及的天赋,特立独行的脚步,他不会屈于常规惯例的艺术作派及手法来作画的,必定是以他自以为是的心态境界方式来烘托他的描绘对象。因此,他的作画格局与绘画手段不是用西洋或中国的固有的框可套的。

(3)、从前慢其实是木心的一首诗,改成了歌其实是没变的。也许每个人对这诗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4)、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学校回迁,19岁的木心才考入“上海美专”。事实上,木心在“上海美专”学的并不开心,他不喜欢刘海粟古板仿欧的作画风格,两年后执意转到“杭州美专”,成为林风眠先生开设的“中西合璧油画班”的学生。最初的两年,林先生并没把这个转学生放在眼里——客观讲,彼时的木心正处于画风待定未定的边缘,成绩平平。

(5)、3)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青春将尽,天赋的本钱日渐告罄,而肉体上精神上开支浩繁,魔鬼来放高利贷了。这个人人难逃的律令,人人全然不知,像感觉到童年,童年已逝的道理一样,青春也不自识,更不自识,因为从童年到青春是柔润发旺的进程,而青春既尽,即转戾燥干涸,其势趋下,畴昔的纯真激情向上爱美都是天然而然。

(6)、“人生在世,不要嘲笑任何一种命运,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福祸常常都在旦夕之间。”

(7)、89一94年间为旅居美国文学青年讲授《世界文学史》。陈丹青是其中之他回忆当时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没有注册,课本与课题赞助费,团团坐拢来听老师神聊。他把菜单开出任大家选听。从古希腊神话,到中世纪欧洲文学,东西通讲,知识灵感并作一起。木心从他们身上延续着精神血统,找到了艺术亲人。

(8)、木心家有人就读于哈佛、剑桥,为木心带回了圣经、希腊神话和莎士比亚。

(9)、对于传统文化,他一直以一种“卫道士”的身份固守着,绝非刻意,而是那种血液里的东西不肯轻易丢弃而已,这是他的徽章,如同宝剑之于勇士。他永远属于那种老派绅士,却并无任何迂腐的拘泥。他活得超然而又鲜活,他的文字就是他性情的投影。对于他的作品和成就,一直褒贬不毁誉参半。最高评价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相反的看法类似“浅白无味不足观”。无论是受顶礼膜拜,还是被嗤之以鼻,他都是那个永远无法被复制的独一无二的木心——那些失传已久的文字与美在他的笔下古意盎然,似细雨敲檐,如茶香氤氲,不消数代,或成绝响。一生动荡的他,曾这样评价文学对自己的重要性——“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10)、木心没有读过中学,甚至连小学都没读完,“我在考入正式大学之前曾是6个家塾教师的门生,4个是被淘汰了的泛泛之流,两个是历久不衰的学问家。教中国古典文学的是前清举人,一代名儒;教西洋现代文学的是东吴大学早几届的文科学士,杜威博士的高足,二师言之谆谆,诚心诚意要我学贯中西……”事实上,真正给木心打下“中西文化”根基的地方既不是学校,也不是家塾,而是“茅盾书屋”。茅盾本名沈雁冰,也是乌镇人,当时已是名动全国的大文豪,木心家买下的“孔家花园”就是茅盾夫人孔德沚的娘家。茅盾的宅子在乌镇中市观前街,距离木心家大约700多米。茅盾先生虽然常年旅居在外,却在乌镇老屋后院建起一座三开间、十六排书架的书斋,这便是著名的“茅盾书屋”,经常从上海、香港、重庆、武汉等地成捆地寄回收集到的新旧书籍。“孔家花园”前院卖给孙家,孔家人还住在后院,茅盾内弟孔令境也是很有名的作家,很喜欢聪慧的木心,便主动带他到观前街沈宅的“茅盾书屋”读书,偶尔也会借一两本带回家。由于木心“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看完后不仅及时归还,而且对书非常爱护,茅盾先生的母亲陈爱珠对这个孩子很有好感,非常欢迎他。就这样,1934至1937年间,少年木心几乎每天都去“茅盾书屋”读书、借书,“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他尤其对茅盾藏书中大量的外国作品兴致勃勃,“把凡是中意的书,一批批拿回家来朝夕相对。”1936年9至10月以及1941年3月,茅盾两次回乌镇奉母小住,与木心见过三次,由于年龄、学识相差悬殊,两人并无什么交流,茅盾只是引导他“读书要沿着一根主线系统地向下阅读,不能面面俱到,否则贪多嚼不烂”。但心高气傲的木心偏偏听不进去,这也导致他一生虽然博学,却没有一项开创性建树。

(11)、人生在世,在低谷中要抬得起头,在顺境中也要低得下头。

(12)、亦如夏日之蝉,要先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蛰伏三年,美国有一种禅更甚,需在地下生活17年之久,依靠树根的汁液一点点长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