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第一章怎么读121句

论语全文第一章

1、论语全书第一章

(1)、(解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2)、(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3)、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4)、(注释)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5)、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6)、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7)、春秋战国之际,战乱纷争之时,孔子驾车马、行万里,向世人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礼乐崩坏之际,波云诡谲之时,孔子设讲坛、办私学,向学生传授自己的道德思想。这些主张、思想在教育的传承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成书,一部《论语》就此诞生。

(8)、译文:闵子骞侍奉在孔子一侧,恭敬和悦的样子;子路表现出刚强的样子;冉有和子贡体现出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又说道:"像子路这个样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9)、zǐ yuē    dì  zǐ  rù  zé xiào  chū zé  tì  jǐn  ér xìn  fàn  ài zhòng

(10)、『⒋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1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简直从小就立志做公务员。

(1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4)、此第一章。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15)、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别人,关爱别人。问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是了解别人。樊迟未达,未达就是不懂,没理解,没接受。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说得很到位。信是指准确,比如说英文原著是这个意思,你翻译成汉语后,汉语表达的意思要和原著的意思一样,不能原著说往东走,你翻译出来变成往西走,这就不信。达是说要便于读者听懂接受,就是你翻译的要比较明白,你讲的大家都懂,这叫达。雅是文采上的要求,典雅优美。达是由此及彼,所谓未达,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定理,讲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听懂,等于这个意思还停留在老师那里,没传达到学生那去,所以学生没听懂。樊迟为什么没懂呢?因为爱人,好像是泛爱众,没有差别的,而知人却是要在人里面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谁贤谁不肖,所以要区别。一个是无差别的爱,一个要分出三六九等,所以樊迟觉得有矛盾,没懂。

(16)、(译文2)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统的异端邪说,异端邪说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8)、(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尤:错误。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1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2、论语第一章怎么读

(1)、(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2)、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7)、前面讲过,这一章讲解有两个重点和难点。一个是关于时的问题,另一个难点,就是人不知而不愠。首先愠,《说文》:怨也。怨,它是从心的,心里的怨发展为情绪,就为怒。所以朱熹注为怒。

(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⒉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10)、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1)、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12)、『⒌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3)、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14)、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15)、孔子说:学习做人的道理,刚开始学为士人,乃至于后来学为圣人,皆不离开学。求学须寻师访友,对所学要时常练习、复习,当学有所成、有心得,就会感到喜悦。

(16)、『⒍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7)、(注释)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18)、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9)、zhì  qí shēn  yǔ péngyǒu jiāo yán ér  yǒu xìn  suī yuē wèi xué  wú  bì  wèi

(20)、(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论语第一章原文及读音

(1)、『⒊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注释)(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3)、(注释)①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杞县。②征:证明。③宋:宋国,商汤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④文献:与今天的“文献”一词只指历史事件有所不同。“文”相当于今天“文献”的概念,“献”即“贤”,指通晓历史的贤才。

(4)、(注释)(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5)、(注释1)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6)、这里的“十五”不是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而是确定了学习的目标。

(7)、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8)、『⒋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9)、『⒌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x文&#x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x文&#x也。"

(10)、(注释)(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3)摄:兼任。(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1)、zǐ yuē  qiǎoyán lìng sè   xiǎn yǐ rén

(1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3)、11-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5)、『⒍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7)、(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可能刚毅呢?”

(18)、今讲此书,注重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其沿革等从略。

(19)、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孔子也能乐在其中,这也是孔子欣赏颜回的原因。

(20)、《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4、论语第1篇

(1)、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2)、『⒊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注释)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4)、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6)、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7)、(注释)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以下几句是古《尚书》佚文,今文《尚书》无此几句。④施:延及。⑤有政:即政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

(8)、(注释)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 垮女:诲,教诲,教导。女,同“汝”,你。 知:通“智”

(9)、《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10)、(译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11)、『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4)、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5)、『⒋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6)、关于第二种划分,有两个关键。君子居于社会管理与统治地位,不从事某项具体的、依靠某种技能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工作;君子志不在养家糊口。小人依靠某种技能,从事某种具体劳动,而他又志在养家糊口。按这个标准,在传统社会,所有的农民,手工业者,医生,唱戏的,耍杂技的,算命的,这些人都是小人,用某种特殊的具体技能来取得生产生活资料,身体力行,养家糊口。这个“小人”是指在社会分工上属于特殊的门类,所以他的知识范围狭窄,他的格局小。

(17)、 这个学,是一种觉,就是透过学习,内心有觉悟,怎么觉悟呢?就觉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觉悟了做事情的次第,为人处事的分寸,觉悟了人生必须要依道而行,必须依礼而行,觉悟的人生,必须要丰富生命,要多领域的学习,要博学。

(18)、『⒊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19)、回到这一章的开头,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是因为无知才要学,因为不能才要学,所以学是关于知和能的问题。那么有了能力之后,就是有没有施展机会的问题,能不能被别人赏识的问题。从这个逻辑关系上来推断,学而时习之到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学已经学得很厉害了,人不知,别人忽略我,怀才而不遇,但是我依然能够心平气和,不怨恨不发怒,这就是君子。

(20)、 yǔ péngyǒu jiāo ér  bú xìn  hū  chuánbù  xí  hū

5、论语第1章原文及译文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⒌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4)、这个方还指义,我们知道这个话筒上面的东西四四方方,它是一个立方体,它是有棱有角的。有棱角就说明它不妥协,没那么圆润,它是有法度的,这个法度不能更改,所以它代表义。

(5)、《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6)、『⒊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7)、(译文)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8)、(注释)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著名贤大夫,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执政。事迹见于《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②之:指晏婴。

(9)、(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10)、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11)、(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礼’。”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2)、译文:子张问孔子怎么做好人。孔子说:"不跟着前人的脚步走,就很难进入很高的境界。"

(13)、(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说会道,有口才。③御:防御,对付。①口给(ji):给,足。口给指嘴巴很管用,说话伶牙利齿,也就是“佞”的意思。

(14)、人是群居动物,就是在快乐的交往中也会因为观点的不同不被理解,但是就算不被理解,大家心平气和的沟通探讨,不也是一件乐事吗?

(15)、(注释)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16)、(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7)、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8)、(注释)(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19)、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20)、(注释)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1)、zǐ yuē   jūn zǐ  bú zhòngzé  bù  wēi  xué zé  bú  gù    zhǔzhōngxìn

(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注释)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4)、『⒊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5)、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6)、(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7)、(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8)、译文:季路问侍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怎么能侍奉鬼神?”他说:“请问死?”他说:“我不知道生,焉知死?”

(9)、(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10)、“《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13)、(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14)、『⒍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16)、(译文)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17)、(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18)、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学”字就算孔子一生的写照。

(19)、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20)、(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1)、(注释)(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3)女:同汝,你。(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