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最后岁月【文案142句】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

1、

(1)、另一项工作是语言文字学研究。陈氏最后一本著作是《古阴阳入互用倒表》。二十世纪后半叶,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成为显学,思想的突破首先在语言学中实现,若干思想巨匠都是语言学家,如维持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哈贝马斯……陈独秀选择语言学,并非陶渊明式的、寻找一条自适之路、一处温馨的桃花源,而是与他登上新世界的屋顶散发传单的行为一样——高屋建瓴。天地大气的分合汹涌,只有真正的“龙”才能体验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过的都是“虫”的生活,有几个称得上“龙”的人呢?

(2)、木船行走了大半天,穿过几个峡谷,前面渐渐开朗起来——哦,那“几”字形的江水环抱的,有着高高低低吊脚楼的地方,就是邓仲纯先生给他描述的江津城么?

(3)、8月初,应同乡及日本留学时同窗好友邓仲纯之邀至江津,1939年1月迁居邓仲纯开设的医院。翌年迁居江津县偏僻的山冈鹤山坪石墙院。

(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5)、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陈独秀与不少朋友越走越远。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平等,他们似乎也没办法像过去那样相处。

(6)、 “兰珍,我想了许多日子了。我该、该对你交待我身后之事了……兰珍,你别、别……我们虽然不是结发夫妻,但却是患难之交。从在上海认识,到我在南京坐监,到你随我逃难武汉、重庆、江津,你就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算起来,我们共同生活已经10多年了……人世间,对落难者而不嫌弃,对富贵者而不附攀,是做人之美德矣!兰珍,你待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的晚年,惟有你才是我的知己啊!……” 

(7)、 “东西卖了,总是买得回来的。一个人的名节卖了,千金也难买呀!”陈独秀看了夫人一眼,想了一想,“你如果实在舍不得,那么,你把它送到当铺去,等有了钱,再赎回来吧!……” 

(8)、 “我不是已经两次告诉过他,这笔钱我无论如何不能收吗?”陈独秀面露愠色,一下提高了声音。

(9)、最要命的是,当时的老蒋还借着陈独秀的理论,在舆论上大肆攻击共产d闹革命的合法性。连你们最早的创始人都说了无产阶级只有在将来我们高度发达了才能去闹革命,那你们一群人整天在深山老林里闹个什么劲呢?深山老林里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吗?

(10)、陈乔年是陈独秀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国外回来后,在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当时在北方主持工作的是,李大钊,而陈乔年,就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

(11)、参差不齐的送殡队伍沿着长江边上的一条石板路顺江而下,在茂密的桔林中缓缓穿行。队伍后面几只唢呐奏着浑浊含混的调子,时而亮,时而低,引来沿途老百姓围观。 

(12)、陈松年是陈独秀的三子,他这一生,没有像父亲一样在许多历史关头做出贡献,也没有像两位哥哥一样,将鲜血洒给了未竟的事业。

(13)、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陈独秀,说:“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14)、离开武汉前,包惠僧请他题字留念,他略作沉吟,狂放地书写了岳武穆的《满江红》,抖露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15)、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的高血压复发,他坚持服用偏方,以蚕豆花泡水饮服,却因为泡的时间过长而发酵,以致中毒昏迷。

(16)、陈独秀一共育有七个子女。其结发妻子生育四个子女,分别是长子延年,次子乔年,松年以及女儿陈玉莹。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生了三个子女,分别是:陈光美、陈子美、陈哲民(又名陈鹤年)。他的后两位妻子没有为其生育子女。1913年,陈独秀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被迫逃往上海。袁军抓不到陈独秀,就把陈独秀的家给抄了,还到处捉拿延年和乔年等人,想斩草除根。延年、乔年二人翻墙逃走,连夜跑到乡下,在亲戚家里躲了三天三夜,才躲过去。

(17)、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d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8)、1897年8月(光绪二十三年),陈独秀初次离开母亲,到南京参加乡试。同行的有他的大哥,大哥的先生和安庆的同学等。陈独秀本对科举和八股文就不感兴趣,对这次参加江南乡试他在《实庵自传》里说:只是想“考个举人以了母亲的心愿,以后好让我专心做点正经学问”,又说:“至于写字,我喜欢临碑帖,大哥总劝我习馆阁体,我心里实在好笑,我巳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再上进,习那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我们兄弟感情极好,虽然意见上没有一件事不冲突,没有一件事依他的话做,而始终总保持着温和态度,不肯口头上反驳他,免得伤了手足的感情。”虽不情愿,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渡过这场灾难。《实庵自传》里是这样记述的:

(19)、自驾路线:重庆主城——G5001绕城高速——江津小湾收费站下道——五举村——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20)、然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换来的依然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对此,当时的好多人都陷入了迷茫,徘徊之中,始终找不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门道。是独秀先生率先看出了社会的病症,扛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新文化大旗,虽然这种文化运动对当时的军阀政客毫无吸引力,但他却影响了中国的下一代,在之后2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正是这一批受新文化思想影响的青年在唱主角。

2、

(1)、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2)、直到陈独秀去世,为他处理后事的人还被全方位的监控。自由本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可是对于晚年的陈独秀来说,一切都成了奢望。在这种环境下,陈独秀的痛苦旷日持久,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在各方面的势力面前,他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3)、闻讯而来的,还有好友邓蟾秋、邓仲纯、邓燮康、邓季宣和在江津的安徽同乡以及他早年的学生何之瑜等人。 

(4)、1938年8月,陈独秀流寓江津。1939年5月,应杨家后人邀请来到石墙院,帮助整理杨鲁丞遗著,直到1942年病逝,在石墙院居住了整整3年。

(5)、事实上,他祖父想多了,以后的陈独秀让这个家门名留青史。

(6)、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发端于五四运动,并且从那时起,中国的革命不再局限于少数资产阶级,而是转向了中国大众。但是这个转向在当时仍然是有局限性的,就是还是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主,只是比以前增加了个工人阶级,没有充分调动起最广大的人民力量,说白了,还是处在书生救国阶段。

(7)、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在祖国强大的和平时期,我们当然不好理解,但如果把我们自己代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会发现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革命运动,它们只是少数人的革命。

(8)、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9)、而作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独秀先生,同样彪炳千秋。

(10)、延年医院——延年医院位于黄荆街83号(江津中学旧址对面)。陈独秀应邓仲纯之邀曾在这里小住。由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当年的延年医院已被一座座高楼所代替。

(11)、在狱中,敌人用尽各种手段,但是陈乔年都没有屈服,6月6日,陈乔年英勇就义。

(12)、两年后,1901年,陈秀才没有停止反清宣传活动,清政府忍受不了了,进行通缉,他便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3)、“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从陈独秀晚年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换作普通人,这样的晚年生活只能说是寻常。毕竟他身边还有爱人的陪伴,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有房子可以栖身。相比于一般的老人,他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所想。

(14)、“江津独秀画中游,翠峨碧波客不休。”江津隶属于重庆市,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15)、 “为父……就要去了。延儿、乔儿、筱秀,已先父而去……”他声音微弱得像蚊子嗡嗡,每吐一字,就像用了千钧之力,“吾之爱子,胜父百倍,可惨遭国民d……国民d啊!当年,同大钊、树人……奋斗、追求……嗐,为父半生自省……可我、我错、错在何处啊!” 

(16)、说完,陈独秀靠在凉椅上,微闭双目,像老僧打坐一般,任随戴笠他们磨破嘴皮,他再也一声不吭。戴笠和胡宗南面面相觑,也只好把陈独秀抚慰一番,暗暗地咒骂着张国焘,悻悻下山去向蒋介石交差去了。 

(17)、在武汉,他们一家人团聚后,陈独秀决定带着全家前往江津居住。

(18)、第11期发表了《中共d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

(19)、陈独秀费力地睁开昏花的眼睛,过了许久,眼珠子才机械地转动一下。他看了一眼站在床前的夫人,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什么都没说出来。 

(20)、潘兰珍原是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人。1930年在上海与陈独秀为邻居。她当时不知道陈独秀的真实姓名,也不过问陈独秀的行动,因敬重陈独秀学问,产生爱慕之情,随后与之共同生活。1932年,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后,报上登出陈的照片,她才恍然大悟,随即辞去工作,赶赴南京监狱服侍陈独秀。陈独秀出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自此便跟着陈独秀飘泊流落。因二人是患难夫妻,所以格外恩爱。

3、

(1)、“兰珍,我有三件事向你交待:我去后,埋在‘康庄’院侧的山坡上,燮康已经应允;我从政受挫后,只钻文字,积文稿半箱,叫吾儿松年留存,将来或许能传之后世;其我去后,你务求生活自立,可择夫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不必操什么封建之‘贞守’,那是误人之谈矣!”

(2)、入狱之后,陈独秀的痛苦很快牵动了国人的心。中国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历代文字狱、迫害、杀戮,都由知识者一人承担,而与大众无关。这一次,大众与知识者息息相关了。李辛白在《每周评论》发表短诗《怀陈独秀》:“依他们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这首未被重视的小诗,却蕴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身?诗中人称的转换已微妙地说明了知识者的位置:你——他们——我们,痛苦是“你”必须承担的。

(3)、有一句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信”,这句话虽然针对的是个人思想修养方面,但对一个团队也一样适用。上述的革命运动局限于他们自己的小圈子里,虽然他们志同道合,但他们缺乏兼容包办,缺乏对其他团体的了解,肯定也联合不起其他团队的力量,最终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4)、    陈独秀死后,何之瑜担负起了陈独秀处理善后身后一切事宜的重任,他一直为陈独秀遗著的出版之事多年不辍地奔走。1948年5月何之瑜移居上海。在此前后,他曾三次写信给北大校长胡适,谈陈独秀遗著出版之事,希望胡适能写一总序。《小学识字教本》是由魏建功负责整理的,而魏建功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尚未复员,即以“国语会常委”资格,被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借调,于1946年2月去台湾主持推行国语运动。不久,台静农也去台湾大学任教。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陈独秀被视为“右倾机会主义”头子和“托陈取消派”首领,他的遗著绝难有面世的机会。

(5)、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中国共产d始终没有条件来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正是因为早期共产d的年幼,思想认识不深刻,自身力量之薄弱,催生出了独秀先生的右倾思想,才有了后来所说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6)、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五日晚,患病在家休养的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被捕后,打电报给国民d中央当局要求“严惩”、“处极刑”、“明正典刑”、“迅予处决”的,有新疆省主席金树仁、湖南清乡司令何键,以及国民d许多省、市、县、乡的“d部”等单位。同时,江西瑞金出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以“取消派领袖亦跑不了,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为标题,幸灾乐祸地发表消息。这也许是三十年代初国共两d拥有的唯一共识吧。两个自称革命的政d都欲把这颗“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傅斯年语)除之而后快,真是耐人寻味。《红色中华》发表多篇社论,称“陈独秀叛d以后,投降到资产阶级去作走狗,充‘反’先锋”。而《中央日报》亦发表社评,宣称“反对并图颠覆国民d者,即为叛国”。相映成趣。

(7)、8月9日,他在给儿子松年的信中伤感地写道:“三日抵津,不但用具全无,房也没有了……”幸得同乡旧交方孝远先生慷慨解囊,才使他一家人在一个小客栈安下身来。 

(8)、我从6岁到9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四书》、《五经》还罢了,我最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到“三礼”的重要,否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我背书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9)、单凭这两笔收入,很难维持陈独秀与爱人的开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陈独秀还会向各大杂志投稿,赚取稿费以便补贴家用。稿费的收入并不稳定,想要安稳的生活,陈独秀还是要精打细算。幸好有不少朋友资助,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

(10)、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在安徽省安庆市出生,几个月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打小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11)、陈独秀的长子叫陈延年,1919年,21岁的陈延年和弟弟陈乔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他们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法国,陈延年和陈乔年分别加入了中国共产d。

(12)、潘兰珍是个性格内向、不多言语的人。她比陈独秀小31岁,是陈独秀的最后一任妻子。 

(13)、然而陈独秀晚年选择在这里生活,并非是沉迷于这里的美景,而是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按理来说安庆才是他更好的选择。可即便是陈独秀,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得低下头。

(1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的陈独秀与世长辞,享年63岁。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无人问津的“普通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以遗憾结尾。

(15)、陈独秀此事已经心死了,表达现在的延安已经不需要他了,还好有周恩来和毛泽东关心他,至于钱,他也明白上级此时经费也很紧张,1000元在当时不少。

(16)、晚年的陈独秀患有高血压,有个人叫何之瑜的负责照顾他,因为贫困,买不起药和住院,只能依靠药草,根据何之瑜《独秀先生病逝末记》记载: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个“新”字,不是因为共产d这个名字很新,而是因为自此开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再也不是局限于少数人的革命,而是真正的把革命力量放在了广大群众身上,是真正为劳苦大众服务,帮助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道路。这段历史,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

(18)、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再到戊戌变法,包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革命性质的历史运动。但他们还是少数人的革命。

(19)、   影响陈独秀写作进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居所失窃。《小学识字教本》书稿及其他尚未出版的书稿的被窃,“偷儿也来光顾过他一回,弄走了两口箱子,到后面山洞头打开一看,全是稿子,偷儿气得要死,点把火给烧了”。这对已经贫病交加的陈独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带着病体,凭着记忆重写此书。

(20)、抗战爆发后,他刚从南京监狱出来时,由于他早年的声望,共产d方面董必武、叶剑英都曾来找过他,希望他能回到d内。正当他的学生罗汉从延安回来,向他转达了毛泽东、周恩来希望他回到d内,并到延安来,但没料到,此时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却刊出署名为王明、康生《铲除日寇暗探民族公敌托洛茨基匪帮》的文章。文章言之凿凿说:陈独秀这个托派头子,是领取日本人津贴的汉奸!文章一出,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陈独秀见此怒不可遏,他抱病写下了给《新华日报》的信:“我坦白地告诉你们:我如果发现了托派有做汉奸的真凭实据,我头一个要反对,否则含沙射影血口喷人地跟着你们做啦啦队,我一生不会干这种昧良心的勾当!” 

4、

(1)、那件灰鼠皮袍,是他旧时的朋友、安徽总督柏文蔚那年到南京监狱看他,见监狱潮湿送给他的——可,如今正值寒冬,丈夫还要穿的呀!潘兰珍站在床前,低着头半天没有吱声。

(2)、陈独秀不是本文的主角,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孩子。

(3)、可换个角度想想,在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和自己所爱的人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实乃一桩幸事。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刻,这样的结局已是难得。

(4)、墙缝里,透进一股微凉的风,微弱的灯苗在风里晃了晃。陈独秀瞟了一眼欲灭的灯苗,接着说道,“我平生为革命奔走呼号,流离颠沛,5次流亡日本,5次被抓进监牢,几次险遭毒手。为革命,我熬干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热血——到如今,却落得个孤家寡人、一贫如洗!现在,我不过只有旧衣几件、书籍几箧而已!连祖上的财产也未触分毫啊——我陈独秀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一个做人的操守,兰珍,你跟我这些年,每日里除了担惊受怕,吃苦受难……” 

(5)、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学和康熙学典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牛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的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正在收拾考具要交卷,那位山东大个儿的宗师亲自走过来收取我的卷子,他翻阅我的卷子大约看了两三行,便说:“站住,别慌走!”我听了着实一吓,不知闯下了不起什么大祸。他略略看完了通篇,睁开大眼睛对我从头到脚看了一遍,问我十几岁,为啥不考幼童?我说童生今年十七岁了。他点点头说道:“年纪还轻,回家好好用功,好好用功。”我回家把文章稿子交给大哥看,大哥看完文稿,皱着眉头足足有个把钟头一声不响,在我,应考本来早是敷衍母亲,算不得什么正经事,这时看见大哥那样失望的情形,却有点令我难受。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取了第一名,这件事使我更加一层鄙薄科举。

(6)、人群中也有一些稍有见识的长者,知道今天送的这位老先生当年是非同一般的人物,见到这冷落凄凉的送殡情景,也感到有些黯然神伤,纷纷收起纸伞,摘下斗笠,自动地让开一条路,然后默默地低下头,算是对这位老先生的哀悼。 

(7)、虽然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犯有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重大损失,但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到,全面抹杀陈独秀同志对我d的巨大贡献,要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毛主席说的。

(8)、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五四运动不过是青年学生组织的一次爱国运动,它虽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它是如何跟新民主主义革命扯上关系呢?它的新又是新在哪里呢?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上,也是这么干巴巴的一句,没有解释这个“新”到底新在哪里?

(9)、延年和乔年的性格完全不同。延年“气宇深沉,不苟言笑”,乔年却很调皮。小时候的乔年喜欢唱戏,常常穿个小马褂,戴一把白胡子,唱伍子胥过关,不仅自己唱还教别的小孩。长大后,乔年还是“依然故我”,他天真烂漫,但工作时却很严肃,一是二是绝不马虎。

(10)、从中共一大到五大,陈独秀一直是d的最高领导人,后来他犯了错误,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我d早期做出的杰出贡献。

(11)、“不不不!”陈独秀喘了一口气,微微摆了摆手,“来这里一两年,已经够麻烦人家的了……” 

(12)、过了半个时辰,河对岸几声解除警报的枪声响过之后,逃难的人们才一边咒骂着,一边开始扶老携幼地下山了。 

(13)、在广东工作期间,陈延年成绩显著,毛主席曾夸赞说:“在中国,本来各种人才都很缺乏,特别是共产dd内。因为共产d成立还没有几年,所以人才就更缺乏。像陈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14)、 “哼,你真是糊涂至极,目光短浅!”陈独秀一听夫人的话,支撑起病恹恹的身体,一下坐了起来,把气撒在了夫人身上,“这钱,难道叫你动了心!马瘦虽然毛长,但人穷不能志短!咳咳咳……”陈独秀话没说完,又大声咳嗽起来。

(15)、年关将至,那些富庶一些的人家,都在开始准备年货了。可自家,眼看就要断了烟火,丈夫又要看病请医——这日子,到底该怎么过呀!潘兰珍坐在门口,十分焦虑:到哪里去借点钱,对付眼前的难关呢? 

(16)、到了1940年,陈独秀因为高血压、心肺病的缘故到了重庆就医,却被告知心脏问题很大,活不过三年,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明白自己时间不多了。

(17)、1899年,陈秀才发布反清言论,被学院给直接开除了。

(18)、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别墅里。

(19)、2012年12月27日,经第三次改陈布展后重新对外免费开放,展陈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寻求救国之路、新文化运动旗手、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被捕入狱、流寓江津、世人评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陈独秀的一生。现年均开放320天以上,截止2020年12月底,共接待中外游人331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20)、陈独秀的晚年岁月是清贫的。他的餐桌上常常出现粗米和青菜,就连调料都非常简单。但是深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道理的他,显然不会为了生活上的小事儿苦恼。即便吃食简单,他也会苦中作乐,称自己的饭菜乃是仙人的食物,自然要清淡一些。

5、

(1)、儿子松年端着父亲的遗像,哽咽着走在灵柩前边。 

(2)、 “庆同,我看,我们就搬到鹤山坪去吧。”夫人扶着陈独秀走下山来,见丈夫脸色蜡黄,气喘吁吁,犹豫一下,她终于开口对丈夫说道。“嗯。”陈独秀伸了伸疼痛的腰身,望着夫人日夜操劳那疲惫憔悴的脸,回答道:“是啊,我刚才也正在想这事呢!”说完,他把目光投落在不远处残败的城楼上,半天没再说一句话。 

(3)、陈独秀毕竟是见过世面、听过枪声炮声的人,他蹲在山上的石岩下,狠狠地瞪着这群张牙舞爪、肆无忌惮的日本飞机。须臾,那架离队的飞机大概对这小小的县城失去了兴趣,机头一扬,倏地又升上高空,急急地追赶大队去了。 

(4)、他的幼年经历被直接复制下来,等他自己有了孩子,就把祖父对待自己的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比如,为了让孩子磨练意志,让两个儿子睡在图书馆的地板上、外出打工自食其力等等。

(5)、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6)、这是因为,独秀先生独具慧眼地认识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走到了历史发展的瓶颈。纵观五千年中华发展史,我们有过强盛如汉唐王朝的荣耀,也有过晋宋王朝的孱弱,还有过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乱世,甚至还出现了元清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不幸。

(7)、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他5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叔父是个举人,曾在东北做过官,少年时期的陈独秀,曾在东北亲眼目睹了沙俄士兵对我国人民的伤害。

(8)、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9)、三是同乡好友邓仲纯的盛情相邀。邓仲纯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二叔。邓仲纯来到江津之后,在江津城里的黄荆街开设了一家“延年医院”。1938年8月3日,陈独秀应他之邀,来到了江津。

(10)、人们默默地进来,又默默地走开,同这位生命垂危、枯瘦如柴的老人作最后的诀别。人们走时,低着头,默默地将银元、纸钞放在桌上。邓蟾秋、邓燮康等人则在正房里商议起坟地、棺木、寿衣等善后之事来。 

(11)、 “兰珍,你不必悲伤。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矣!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谁人能逃避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枯枯荣荣,生生灭灭……”陈独秀喘了喘气,轻轻地用手在兰珍手背上拍了拍,止住了她的啜泣。 

(12)、也就是晚年的陈独秀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加速了病情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分享如下:

(13)、1938年6月,在武汉的蛇山上,已闻得见日本人进攻的硝烟。陈独秀从南京监狱出来后,战火迫使他偕同夫人潘兰珍,以及他的养母谢氏、儿子松年,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武汉。6月14日,他又从武汉搭乘轮船,穿三峡,入蜀江,一路饱受日本人飞机的威胁和旅途的艰辛,直至7月2日才抵达当时的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14)、入夜了,凄厉的山风一阵接一阵地吹着,仿佛唱着一支古老苍凉的葬歌。桐油灯在瑟瑟的风里摇曳着,发出惨淡昏黄的光,随时都有熄灭的厄运。 

(15)、陈独秀去世后,陈松年的日子过得也不堪,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父亲的身份,陈松年也遭遇了不少的苦难,他先后当过会计,教过书,后又到窑场当工人,技师。

(16)、陈独秀是不幸的,他曾经备受瞩目,理应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阴差阳错之下,他的人生高开低走,最终落得个惶惶度日的结局。但陈独秀又是幸运的,他的朋友、爱人、同事都对他不离不弃。在生活艰难之时,总会有人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

(17)、除此之外,经济压力也是促使陈独秀作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最开始的时候,陈独秀本想在重庆生活。可是相比于江津,重庆市区的开销显然更大。陈独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又不愿意让爱人潘兰珍辛苦工作补贴自己。此时的江津,成了他无奈的选择。

(18)、只见这位老先生穿着青衣青裤,几根苍白稀疏的胡须搭在青布袄上,双目微睁,口不能闭——迷信的人解释说,他还有什么心愿未曾了却,因而死不瞑目。但究竟是什么心愿?人们便无从解释,也无从知晓了。 

(19)、话说完,陈独秀从心底里感到一阵轻松和几份慰藉。他替夫人擦了擦脸颊上的泪水,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兰珍好半天才止住哭声,变成了无声的抽泣。 

(20)、“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亦即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陈氏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未冷却,难怪比他小得多的胡适也羡慕他的“年轻”。学生傅斯年谈论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一大转机,可是现在法西斯的黑暗势力将要布满全世界,而所谓红色变成了比黑色势力还要黑,造谣中伤、倾陷、惨杀……我们人类恐怕到了最后的命运!”陈氏却坚定地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1)、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2)、陈独秀以亲身经历,记述了大清国南京乡试的现场。他以极大的勇气走出了这污淖的考场。《实庵自传》里说:“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名头。在这两个名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的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梁康派之最大动机。

(3)、他的行动,使母亲、大哥、陈氏家族的希望一齐破灭了。陈独秀说:“他们真想不到我后来接二连三做了使他们吓破了胆的康d、乱d、共产d,而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举人、进士、状元郎。”

(4)、 送殡的是陈独秀生前在江津的好友、同乡和他早年的学生,也有闻讯而来的鹤山坪的邻里、学校的几十个小学生。大家戴着青纱、缀着白花,低头默默地向前走着。 

(5)、延年曾经担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对他父亲所执行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很反感,作了一些斗争。两兄弟都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延年出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于1927年6月中旬在江苏被捕。d组织多方营救,因叛徒出卖,营救无效,1927年7月4日,延年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

(6)、   《小学识字教本》可以追溯到陈独秀南京入狱期间。1932年10月16日,陈独秀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里,与他同监狱的濮清泉(濮德治)在《我所知道的陈独秀》一文中谈到陈独秀的监狱生活时写道:“他对文字学最有兴趣,成天埋头钻研《说文》。据他说从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到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7)、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8)、一堆黄土渐渐垒高——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中国共产d的首任总书记陈独秀,终于走完了他的跌宕人生。 

(9)、按照当地的风俗,送葬的人们点燃了用谷草编的有64个节的“火烟包”,缕缕青烟直冲天空,河风吹拂,青烟四散…… 

(10)、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11)、陈独秀晚年重病缠身,尤其是肠胃病非常严重。由于治病心切,误服了发霉的蚕豆花熬的水导致腹泻,反而加重了病情。

(12)、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13)、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4)、陈独秀1938年7月来到重庆,8月前往江津。在重庆众多区县当中,他为何选择了江津?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点原因:

(15)、“我陈独秀乃一开释囚徒,在这山野之地苟延残喘,了度残生。哪敢劳烦你们蒋校长,哪敢劳烦你们两位大官人屈尊来到这里!”陈独秀坐在竹椅上,冷冷地注视着两位不速之客。此番这二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前来,令他暗自有些吃惊。昨天他听到消息之后,坚决表示不愿见他们。后来还是“支那内学院”的朋友高语罕再三通融,陈独秀才答应和他们见上一面。停了一阵,他才淡淡答道。 

(16)、 “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潘兰珍被丈夫劈头训了一顿,她眼圈一红,一下扭过头去,忍不住委屈地哽咽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想……您的病体,就这样拖下去怎么能行?还有,年关又到了,家里已经没有一粒米……” 

(17)、“于今老病干戈日,十年匹马走燕民。”从陈独秀写给朋友的诗作中,人们似乎可以窥见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样子。物质方面的匮乏,并不会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18)、“老干们(指王明)不会欢迎我,我也犯不着找他们。”嗣后,他有些愤慨地对包惠僧说道,“再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d中央除周恩来、毛泽东,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19)、1927年6月,陈延年被敌人抓捕,在狱中陈延年坚决不妥协,与敌人坚持斗争,7月4日,他英勇就义。

(20)、昨天上午,她舀米煮饭,可瓮中已粒粮无存。潘兰珍怕被丈夫知道,她只好到邻家借了一升米,在自家开垦的地里拔了萝卜和青菜,勉强做了午饭。 

(1)、所以,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陈独秀最伟大的功劳,就是因为从他那里开始,才把中国一直以来的少数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中国劳苦大众的革命。为了领导这个大众革命,才有了接下来的中国共产d。

(2)、虽然陈独秀曾多次表明自己不属于任何d派,但还是收效甚微。也正是因为这种监视,让陈独秀变得愈发孤独。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身边的人带来祸患,保持距离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3)、飞机一出现在天空,逃难的人群便纷纷藏进了坟地和草丛。忽然,一架殿后的飞机,像发疯似的,机翼一振,离开机群,呼地一声对着这个小小的县城俯冲下来,机腹下吐出一串火舌,对着这个城市疯狂地扫射起来!接着,两枚炸弹从空中丢了下来,幸好没有命中目标,而投进了西门外的江心之中!

(4)、陈松年赶紧抓住他的手,噙着眼泪,哽咽着答道:“爹,我在……” 

(5)、所以说,晚年的陈独秀被亲朋好友离去的冲击加快的身体的恶化。

(6)、夫人搁下药碗,点亮油灯。借着擦火柴的瞬息亮光,她看见丈夫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苍白的脸色,面颊上的肌肉也在微微地抽搐——一种可怕的东西倏地向她心里袭来。她的心中掠过一阵难以名状的苦楚,眼里也有一股火辣辣的东西在往外涌动。 

(7)、   1938年7月2日,陈独秀乘民权轮入川抵达重庆,出乎陈独秀的意外,来接的人很多,有高语罕、张恨水等人。十余天之前,陈松年已经先期抵达重庆。先住在重庆上石板街,北大同学会委托罗汉照顾陈独秀。

(8)、近期,随着历史大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关于d的第一代创始人陈独秀种种鲜为人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家熟悉。的确,真实的历史上,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我d的创始人陈独秀确实是一个很有领袖魅力、敢作敢为的真英雄,也是那个芸芸众生萎靡不振、崇洋谄媚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能撑得起民族脊梁的真汉子。

(9)、1941年冬季以来,前线的战事越加吃紧,后方的局势也混乱不堪。陈独秀似乎对自己的身体预感到了什么,好长时间已不写政论文章,但此时他觉得心中有块垒要吐。新年一过,他放下自己的文字学研究,接连写出了《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些对世界局势和中国抗战的独到观点,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他对当今局势不太乐观的担忧。 

(10)、餐饮食宿:该馆提供特色餐饮、会务、纪念品等服务,有需要者请到游客中心联系。

(11)、三个孩子的先后去世,对陈独秀打击很大。他好几天没有吃饭,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后来抗战爆发,胡适想拉陈独秀进“国防参议会”,陈独秀断然拒绝,说蒋介石杀了他的许多同志,还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他与蒋介石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大敌当前,国共再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蒋介石抗日,他可以停止反蒋活动。但要他与蒋介石合作,绝对办不到。胡适听了,只好扫兴而归。松年一生过得也很辛苦和不幸,但保住了性命,直到1976年后,他才算过上安稳日子,到1990年时不幸病逝。陈哲民是陈独秀的幼子,因为母亲与陈独秀分开,所以他与父亲也分开了,后来他到了香港生活,直到2000年时,终于走完了77岁的一生。陈独秀次女子美早年半工半读,后学妇产科,具体经历不详,据说后来辗转到过香港和纽约等地生活。陈光美是陈独秀最离奇的儿子,其缘由可到网上搜索《陈独秀诞辰140周年,儿子陈光美文章首公开》去品读。

(12)、如果陈独秀仅仅是孤身一人,他似乎还可以忍受这样的日子。可是他的身边还有潘兰珍,年纪还轻的她,人生本该有更多的可能。但自从与自己在一起之后,带给她的似乎只有无尽的苦难和折磨。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着陈独秀。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13)、在江津的短短几年之中,陈独秀先后多次搬家。此时的他年岁已高,频繁地更换居住的地点,令他苦闷不已。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令他只能看着自己所爱之人奔波劳累。到了一个新的住所后,他又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过程,陈独秀竟然经历过十几次。

(14)、陈独秀选择江津,源自于同乡邓仲纯的邀请。二人不仅是同乡,更是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窗好友。

(15)、从1938年到1942年,陈独秀生命的最后4年,他就是在江津度过的,1939年,周恩来曾前去探望陈独秀,陈独秀非常激动,周恩来劝他前往延安。

(16)、其实,戴笠的这番话,不过是搪塞之词。后来陈独秀才听好友包惠僧说,原来是张国焘那家伙,他看了陈独秀近期的一些文章,便向蒋介石建议:由国民d的知名人士公开访问陈独秀,并将陈独秀的抗战言论编辑成册,以扩大对付延安的宣传。张国焘说:陈独秀的言论比叶青等人的那些反共理论文章,份量肯定要重得多——这叫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 

(17)、更为重要的是,江津在战乱之时还比较安全。陈独秀的特殊身份,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选择在江津度过晚年,标志着他隐退的态度。陈独秀已经颠沛流离了太久,亲人的相继去世令他身心俱疲。他只想有一处安身之所,静静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18)、“本人孤陋寡闻,从来很少公开发表言论,怕引起喋喋不休之争——至于偶有杂感,早已付诸报端,再无其他累赘的言论!” 

(19)、灵柩前面,是十多个大小不红红绿绿的花圈。花圈后面,是十数条青、蓝、白色的“祭幛”,上书“永垂不朽”“老成凋谢”“驾鹤归天”等字语。这棺木以及墓地为邓燮康所赠。8个精壮的汉子抬着黑漆棺材,一路喊着抬脚号子走在前往墓地的路上。 

(20)、当时国共两d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多次派要员前来邀他担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却被他一一拒绝,陈独秀气愤的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来到江津之前,陈独秀经历过一段不短的牢狱生涯。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他终于走出了牢笼,开始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2)、康庄别墅——康庄别墅在艾坪山脚下(今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南桥头一带)。当年江津士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在此曾有一处别院,世人称之为“康庄别墅”,陈独秀生前曾受邀来此小住,并感叹:“此地甚好。得此佳景,平生足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