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写松树的托物言志作文146句

描写松树的诗句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松树的古诗

(1)、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1分),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1分)。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2分)。 

(2)、友谊常青岑参在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送客,无柳可折,代之以“青青松树枝”,一则松树具有傲霜凌雪的品质,;二则青松象征着友谊常青,如此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唐代:岑参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3)、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4)、松树和人的境遇都一样。人生中,我们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我们必须勇敢、顽强、坚忍地去面对。松虽然没有白杨的笔直,榕树的庞大,柳树的婀娜,但它却用弯曲的枝干,浓绿的松针诠释着它顽强、坚忍的生命。

(5)、不久,又一次测验,我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此时,窗外的芒果花,也结出了芒果。

(6)、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7)、(每日一诗1562)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8)、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0)、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11)、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2)、这里有诗人青少年时代“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求自试表》)的戎马生涯的体验,但是,更多渗透着诗人后期倍受曹丕父子压抑,“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曹植传》)的沉痛经历。正是如此,才使诗人出笔不凡,挥写出苍凉浑茫的诗句。下边四句,诗歌的图象又急剧缩小,与开首两句的大笔勾勒,形成鲜明的二极性。其中“剧哉边海民”之“边海”,丁晏《曹集诠评》注为“海岛”;“寄身于草墅”之“墅”,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野”,今人多以作“野”更符合全诗的意境。这样以来,诗歌的画面由无限大的空间,就具体到海岛民居住的荒野中,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禽兽一样,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与海岛上的岩石和森林相伴为伍,此情此景已经和人间地狱合二而一了。但是,诗人并没就此止笔,而是在诗的结尾处,借海岛民的自泣自诉,进一步描绘其“家”中情景:那里柴门萧条,成了狐兔出没奔跑的乐园。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这首诗反映了“曹睿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不敢家居的惨酷情景。”

(13)、诗人以“老骥”自比(1分),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分)

(14)、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释义: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

(15)、松树本是栋梁之材,这里显然是喻指国家的栋梁之材,而长安城乃国都之所在地,正是最需要此材的地方,但是“翠楼人”需要的是像桃李那样对国家并无用处、徒有其表,只会趋时媚俗的小人。“徒染”二字,足见诗人感慨颇深。

(16)、虽然芒果花先前开得很灿烂,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但能结成芒果的又有多少呢?现在树上的芒果比原来的芒果花少多了,甚至可以数得清个数,如果你想数芒果花,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17)、《梅花》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小诗,是“半山体”的代表作:

(18)、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0)、(13)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2、描写松树的托物言志作文

(1)、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2)、《卜算子·咏梅》宋朝·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1)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4)、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17)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6)、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7)、(14)还有些树被移走了,去点缀新盖的楼堂馆所。砍去的和移走的是寻不到了,但总有新的在生在长,谁也挡不住。

(8)、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9)、古诗中松树的称呼主要是从松树的外形、色彩、生长状态和生长环境等角度描述而成。从外形上描述的称呼有“短松、长松、虬松、新松、小松”等,从色彩上描述的有“青松、赤松”等。从生长状态上描述的称呼有“枯松、孤松”等,从生长环境上描述的称呼有“涧松、涧底松、山上松”等。此外,古诗词中“松竹”“松柏”合称也比较常见。

(10)、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11)、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12)、想到这,我挺直了腰,仔细地听老师的评讲,寻找自己不足的地方,并修正这些不足。

(1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14)、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15)、(7)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16)、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17)、古松感兴皇甫松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

(18)、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19)、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20)、有前途的人才唐代诗人杜荀鹤以《小松》自喻,别有情味:《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描写松树的托物言志的诗

(1)、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2)、尾联“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都市长安历来喜欢桃红李白,可怜这些松树白白地染上长安街道的尘土。但作者却在内心深沉地叹息,松树不以艳色媚人,却以清品立世,那种迎春而艳、经风而谢的时花,岂可与之相比。

(3)、起风了,芒果花随风摇摆,从树上飘落,一朵一朵融入风中,吹呀吹呀,在风中飘荡,荡进我的心中……记忆的闸门忽然打开了……

(4)、(3)以松枝送友寓意丰富:一是以松树傲霜凌雪的特点赞颂友人的品格如松之高洁孤直,二是以青松四季长青的特点象征着友谊万古常青。

(5)、我从未见过那么茂盛,挺拔的松树林。一颗颗挺拔的松树朝着天,昂着头,像巨人一样顶天立地,又像一个个庄严的卫兵,临着火红的太阳,挺立着,为人们遮风挡雨。

(6)、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所有的文章都是由材料组成的,一篇文章,不可能仅用一个材料,即使是一个材料,也有开头、经过、结尾之区别,也有感情高低之变化,这一切就会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关系就是表现方法。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类比;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具体到诗词,因为不能展开描写、抒情,往往一句诗,多不过几句诗就是一个材料,所以,诗词中的材料结构通常指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8)、(5)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9)、这种通过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进行的感叹,表达出诗人真实的内心,他有曲高和寡的孤独感,有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在诗韵中弥漫了他虽才华横溢,却不被重用的寂寞、感伤的情思。读之,如聆听透着丝丝哀伤的乐曲,扣人心弦,久久挥之不去。

(10)、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卢照邻《长安古意》)

(11)、如果有这么一棵芒果树,一串枝条开一朵花,东一串西一串,分散开来,即使每朵有多香,在树旁也难以闻到。

(12)、(每日一诗1565)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1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14)、(每日一诗1575)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15)、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16)、《卜算子·咏梅》宋朝·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7)、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18)、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19)、松韩溉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

(20)、(每日一诗1554)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4、描写松树托物言志的作文

(1)、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1分)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2分)

(2)、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3)、(4)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突出了松树的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

(4)、(3)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5)、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6)、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7)、抬头望一望那团花球,密密麻麻的小花满枝头,开的那么艳丽,香气那么浓郁,在风中飘荡。

(8)、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9)、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10)、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11)、  比较阅读宗璞其他同主题的三篇文章,通过异中求同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宗璞文章主题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12)、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早梅年代:(唐)作者:(柳宗元)体裁:(五律)类别:(静物)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13)、最新公告:淘诗词为践行 “诗意中国,甘为拾柴人”拟在全国34个省市区建立诗友会,截止目前已建诗友会有:北京(吴铮),广西(李冰,黄绪明(副会长)),山东(许文丽),山西(段爱丽),安徽(李家灵),吉林(刘文辉),江西(付云帆),河南(宋高玉),陕西(田王宏),甘肃(郭昌宏),四川(赖贤帅)更新中……

(14)、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头发白了仍不被重用。这首诗以生长在山涧底下的茂盛的松树比喻有才能的人,把生长在山头上,在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比喻无才能的世族子弟。

(15)、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16)、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栽松二首白居易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17)、  1966年“文革”,她的家被抄,父亲被关进“牛棚”,自己也被批斗。十年里,她尝尽了人情冷暖,受尽了磨难和坎坷,不时震撼她的心灵,使她的梦幻破灭,极端压抑的生存境况,促使她能够认真思虑生命存在的底蕴。

(18)、(15)新的银杏便有许多。一出我家后角门,可见南边通往学生区的路。路很直,两边年轻的银杏树也很直。年复一年地由绿而黄。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走过这路,迎着新芽,踩着落叶,来了又走了,走远了--

(19)、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0)、(9)你若讲到一个种类的树,不是一株树,杨柳值得一提。杨柳极为普通,因为太普通了,人们反而忽略了它的特色。未名湖畔和几个荷塘边遍植杨柳,我乃朝夕得见。见它们在春寒料峭时发出嫩黄的枝条,直到立冬以后还拂动着:见它们伴着娇黄的迎春、火红的榆叶梅度过春天的热烈,由着夏日的知了在枝头喧闹。然后又陪衬着秋天的绚丽,直到一切扮演完毕。不管湖水是丰满还是低落,是清明还是糊涂,柳枝总在水面低回宛转,依依不舍。"杨柳岸,晓风残月",岸上有柳,才显出风和月,若是光光的土地,成何光景?它们常集体作为陪衬,实在是忠于职守,不想出风头的好树。

5、关于松树的托物言志

(1)、怪石参差卧虎,长松偃蹇拿虬。(黄公度《满庭芳·一径叉分》)

(2)、(每日一诗1587)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3)、于武陵擅长五言律诗,诗中多用比兴,善于托物言志。诗人还有一首代表作《山上树》:

(4)、每次路过校道,都要看一眼那棵芒果树。哦,它还在开花。

(5)、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6)、(4)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李白《南轩松》)

(7)、 东晋才女谢道韫十分仰慕嵇康,她写了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以松树象征嵇康:

(8)、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反衬等)、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位(从他人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

(9)、这首诗托物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全诗主要运用了象征表现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10)、南轩松李白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11)、(10)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12)、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13)、(13)砍去的树很多,最让人舍不得的是办公楼前的两大棵西府海棠,比颐和园乐寿堂前的还大,盛开时简直能把一园的春色都集中在这里。"文革"中不知它触犯了哪一位,顿遭斧钺之灾。至今有的老先生说起时,仍带着眼泪。可作为"老年花似雾中看"的新解罢。

(1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5)、树——从树木的命运想到人生的短暂,思考人生的意义。

(16)、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17)、(每日一诗1564)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

(18)、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感遇》

(19)、(7)出得自家院门,树木不可胜数,可说的也很多,只能略拣几棵了。临湖轩前面的两株白皮松,是很壮观的。它们有石砌的底座,显得格外尊贵。树身挺直,树皮呈灰白色。北边的一株在根处便分杈,两条树干相并相依,似可谓之连理。南边的一株树身粗壮,在高处分杈。两树的枝叶都比较收拢,树顶不太大,好像三位高大而瘦削的老人,因为饱经沧桑,只有沉默。

(20)、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1)、(4)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闲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2)、“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3)、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4)、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5)、(每日一诗1572)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6)、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称赞大松“凌云”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在小松和小草一样幼小时就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诗人通过刻画小松成长的特点,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深的慨叹。

(7)、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8)、我站在树下,凝望着这些小花,忽然想起了刚才的测验卷,鲜红色的数字十分刺眼。多么低的分数!

(9)、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0)、又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而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这就构成了对比。其实,在这物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材料——人,松树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这就是典型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1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2)、路过这里,一定要停下脚步,好好欣赏。这是一场多么美丽的芒果花!一团簇拥在一起,像一个花球。仔细看,每朵花都开得十分艳。一朵花,只不过有米粒大小而已。再凑近些,可以隐约看见芒果花的花瓣,弯弯的,连接在一起,紧抱着中间的花蕊,显得花蕊十分娇弱,  

(13)、颔联“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你想把这生长在深山溪边耐寒的松树,卖给富贵的人。

(14)、(每日一诗1579)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15)、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16)、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17)、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

(18)、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9)、  本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文革”动乱结束不久,作者心灵的创伤尚未平复,小弟又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内心伤痛,无法纾解,偶然于行进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的衰而又盛,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20)、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1)、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2)、(每日一诗1585)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4)、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7)、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8)、(11)银杏树分雌雄。草地上对称处原有另一株,大概是它的配偶。这配偶命不好,几次被移走,有心人又几次补种。到现在还是垂髫少女,大概是看不上那老树的。一院院中,有两大株,分列甬道两旁,倒是原配。它们比二层楼还高,枝叶罩满小院。若在楼上,金叶银枝,伸手可取。我常想摸一摸那枝叶,但我从未上过这院中的楼,想来这辈子也不会上去了。

(9)、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10)、(每日一诗15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1)、(6)院中还有一棵大栾树,枝繁叶茂,恰在我窗前。从窗中望不到树顶。每有大风,树枝晃动起来,真觉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有点像坐在船上。这树开小黄花,春夏之交,有一个大大的黄色的头顶,吸引了不少野蜂。以前还有不少野蜂在树旁筑窝。后来都知趣地避开了。夏天的树,挂满浅绿色的小灯笼,是花变的。以后就变黄了,坠落了。满院子除了落叶还有小灯笼,扫不胜扫。专司打扫院子的老头曾形容说,这树真霸道。后来他下世了,几个接班人也跟着去了,后继无人,只好由它霸道去。看来人是熬不过树的。

(12)、(8)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13)、  宗璞最得意的是父亲为她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这副对联写于20世纪80年代。冯友兰在落款里说:是为“苦女”而写的。但宗璞一直以此为乐。

(14)、人生不得为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李涉《题五松驿》

(15)、我慢慢地靠近一棵树,抚摸着枝干上的纹理,突然,我发现了一个枪孔,这一定是子弹打出来的吧,这一定是二战时期的遗迹吧,我们的先辈们当时一定就在这片松林下保家卫国吧!这棵松树,虽然受到了子弹的摧残,但却仍然顽强地活着,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我不禁朝着松树鞠了个躬。

(16)、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17)、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

(18)、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19)、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0)、(2)先从自家院里说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来,也因"三松堂"而为人所知了。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常爱观赏一番,然后在树下留影。三松中的两株十分高大,超过屋顶;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处折弯,作九十度角,像个很大的伞柄。撒开来的松枝如同两把别致的大伞,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种类不同,长不高,在花墙边斜斜地伸出枝干,很像黄山的迎客松。地锦的条蔓从花墙上爬过来,挂在它身上。秋来时,好象挂着几条红缎带,两只白猫喜欢抓弄摇曳的叶子,在松树周围跑来跑去,有时一下子窜上树顶,坐定了,低头认真地观察世界。     

(1)、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2)、(词语解释)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诗文赏析)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

(3)、(每日一诗1580)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4)、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

(5)、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6)、  花的生命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注定要遭遇各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和不幸。紫藤萝花遇挫后竞有如此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