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里的成语118句

论语中的成语和典故

1、论语中的成语和典故有哪些

(1)、可孔子虽然身处险境之中,却依然讲习诵读,弹琴唱歌,还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子路性格直率,看到这个情形,就很生气,心里觉得很冤,他就愤慨地对老师说:“难道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

(2)、(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3)、(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4)、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6)、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7)、(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8)、(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9)、(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

(11)、下面是《论语》中的30个成语典故,记得为孩子转发收藏!

(12)、(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13)、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14)、(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17)、1-(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18)、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有教无类:类。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通常指稻,决不可能有所改变。

(20)、(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2、《论语》里的成语

(1)、(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4)、(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5)、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7)、3-(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8)、(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9)、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1)、(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12)、(出自):语出《论语·乡d》:“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13)、(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4)、不料祸不单行,因为陈蔡两国的大夫听说孔子要去楚国,怕孔子辅佐楚王后,楚国会更强大,会威胁到两国,所以他们就共同调动人马,将孔子一行围困在野外,想把他们活活困死。

(15)、(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6)、(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7)、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道:“君子即使遭遇困厄,也能镇定自若,坚守正道,毫不动摇;小人一到穷困不堪的时候,就沉不住气,就会放弃原则,胡作非为了。”

(18)、(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9)、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20)、(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3、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1)、(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5)、(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6)、(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7)、(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8)、(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9)、(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1)、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2)、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

(13)、弟子们找不到老师,当然也很着急。子贡就到处打听老师的下落,后来碰到一个郑国人对他说:

(14)、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15)、投稿、合作请发送稿件至:bzrw@foxmail.com

(16)、(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17)、(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18)、(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20)、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4、论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的关系

(1)、(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2)、(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3)、(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9)、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10)、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1)、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12)、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13)、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4)、(出自):《论语·乡d》:“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5)、(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17)、(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18)、孔子和学生被困几天后,因为粮食已经吃完,这几天都是靠吃野菜野果充饥,所以很多人都饿得头昏眼花,疲惫不堪,甚至病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1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0)、(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5、论语中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2)、(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3)、(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4)、(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5)、这个成语,很多人都误解了!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孔子,但并不是说孔子太穷了,三个月都买不起肉吃。

(6)、(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8)、(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9)、(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10)、(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1)、(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12)、(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3)、(出自):《论语·乡d》:“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4)、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5)、(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16)、(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17)、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9)、(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20)、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1)、(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2)、(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3)、(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5)、(出自):《论语·公冶长》:“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6)、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7)、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8)、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0)、(解释):任:负担;道:路途。已:停止。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1)、(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12)、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3)、(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14)、(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15)、(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16)、(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17)、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18)、(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