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75句

晏殊清平乐

1、晏殊清平乐和黄庭坚清平乐的区别

(1)、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2)、    宋真宗信任晏殊,常常就一些国家事务私下询问晏殊的意见,他会用小纸片写下问题交给晏殊。晏殊每次回答上奏时,都会把皇帝交给的小纸片封存在答复的稿件后,一并送还皇帝,防止皇帝的问题和真迹外流,真宗对此评价晏殊为“慎密”。

(3)、斜阳里,我独自倚靠西楼远望,远处的青山正好对住了窗上帘钩,遮挡了我的视线。碧绿的江水日复一日往东流去,那曾经的人儿,你又去了何方?

(4)、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

(5)、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6)、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7)、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

(8)、晏殊的以《清平乐》为词牌名传世的不多。个人较为喜欢其中的一首《清平乐》:

(9)、宋词在早期其实是没有什么地位,传统的文人是不屑于创作词,认为词是上不入台面,即使是像晏殊这种大词人,那也是只是偶然写一两首陶冶情操,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诗歌的创作中。不过也正是应了那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虽然词在当时并不为传统的文人所接受,可是后来这种题材又慢慢地被人追捧,成为了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10)、白话释义:春天的花,秋天的草都是时光流逝的象征。总是把眉毛舒展开,没有抵挡多少愁苦。劝你喝酒消愁,不要管别人的说法。时光飞逝留不住,人生有几次能登上高位呢。

(11)、晏殊以词见长,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委婉,所以他的词清丽脱俗,娴雅俊逸,胸怀旷达,意境也极其的悠远绵长。

(12)、这首词是晏几道老年所写,全词短短36个字,却有6个相思,算得上是一篇痴人痴语了。老年的晏几道写起情词来,手法十分老道,这首词就是一个典型。词的上片开篇就是两组长相思,第二个长相思既可以看成对第一个的注解,也可以当成是词人的两句感叹。接下来则抛出一个问句,道出相思的无穷无尽,只有相见才能解开。

(13)、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14)、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15)、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16)、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17)、晏殊因为当年阻止赵祯认自己的生母,遭到了群众的攻击。大臣们觉得这些年赵祯的后宫不睦,膝下子嗣稀少,民间灾祸不断,这些种种的不幸都是因为赵祯当年愧对自己的生母所致,而晏殊就是这一事件最主要的推手,因为晏殊的一再阻挠,赵祯才没能尽孝,而赵祯身为官家,大臣们自然是不敢责备的,因此矛头都被集中在了晏殊的身上。尤其是当时八大王死后留下的遗言,激起了群臣的愤怒,赵祯为了保全晏殊,最终决定了将晏殊贬谪出京。

(18)、《清平乐》里的晏殊也算是极其贴近于历史里的晏殊,剧中的晏殊因为强烈反对刘太后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刺激宋仁宗赵祯,任用自己亲信张耆开为枢密使,他为了顾全大局疏解刘太后的不满,故意在刘太后的玉清宫前以朝笏撞折了侍从的门牙,以求被弹劾出京,而在历史的记录里倒也由此一说,故事的精彩被电视剧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19)、    晏殊多年来身居要位,但是他平易近人又唯才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

(20)、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

2、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1)、微微秋风吹拂,梧桐树叶飘飘下坠。初尝香醇的美酒人很容易就有了醉意,只好在小窗前躺卧酣眠浓睡。

(2)、接下来两句写女子的愁苦。三月的雨夜里,花儿轻轻飞落,女子在残梦中被五更时的钟声惊醒,那离愁便如细雨般滴滴落入心头。在这上片中,词人对凄景的刻画是极细致的,而对相思之情的描写也是淋漓尽致。

(3)、另有一点,就是要有统领全词情绪或者景物的特征贯穿始终,我们称之为“词眼”。

(4)、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5)、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由来

(6)、晏殊很多的词都是在描写爱情,可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字里行间又是充满了浓浓的爱意,除了前面所介绍的那两首之外,还有这首《清平乐·金风细细》,也是一首难得的爱情名篇,整首词情感细腻,每一句都感人肺腑,描写得极为深情,同时又是很伤感,这也正是宋词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使得每个人读了之后,也是立马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爱,还有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7)、晏殊,字同叔,生于公元991年。晏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写得一手漂亮的诗文,被誉为“神童”。公元1005年,晏殊在江南按抚张知白的推荐下参加了殿试,考取了进士功名,从此,晏殊正式步入仕途。

(8)、《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9)、小令的字数划分比较机动,有以少于五十六字为准的,有以少于七十二字为准,但基本上都是相对长调,以结构简单、词意也不复杂为度。

(10)、剧中太后曾说“晏殊是先帝留给宋仁宗的宰相。”晏殊两次被贬都是主动所为。第一次被贬剧中曾铺垫:晏殊和仆人笑言曾占卜一卦,会离开京都,仆人问,去哪儿?晏殊笑答,卜算不出。

(11)、    近期,电视剧《清平乐》热播,这个取自词牌名的剧名非常符合北宋仁宗时期的时代背景,清新、平和,给人一种歌舞升平的感觉。而“清平乐”也是宋代词人都喜爱的词牌名,剧中的太平宰相晏殊曾经用这个词牌名谱写了多首《清平乐》的词作,今天就先来看他的《清平乐·金风细细》。

(12)、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13)、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第二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毫不慌张畏惧,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14)、晏殊获得的第一份官职是“秘书省正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秘书省,是北宋时期负责收藏、管理书籍的国家图书馆,职事乃是工作人员的意思。别看晏殊的第一份工作起点低,但后来的他步步高升。

(15)、《清平乐》的范仲淹也算是初出茅庐,出场不多,他所做的事倒也无伤大雅,却是被不停地提起,也展示出他在剧中也算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16)、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

(17)、hóng jiān xiǎo zì,shuō jìn píng shēng yì 。

(18)、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19)、《qīngpínglè·hóngjiānxiǎozì》

(20)、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3、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1)、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2)、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情绪如何,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不过在结句中仍然透露出一丝丝哀愁。过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阕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此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前阕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后阕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体察,来表现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抬头望去,一抹斜阳正照着阑干,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神韵,然而词人所见者不是南山,而是残花、斜阳,其中似寓有无可奈何的心境。

(3)、晏殊,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人。据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所载“其世次晦显,迁徙不常。自高祖讳墉,唐咸通中举进士,卒官江西,始著籍于高安,其后三世不显。高祖讳延昌,又徙其籍于临川。”史料所载,晏殊家室只在高祖一代时得中进士,从而为官江西,也就有了后来其族裔定居江西的一脉,而其高祖又迁至临川,而其族三世不显,其父名固,史载为“本抚州手力节级。”所谓“节级”亦不过唐宋最下层刀笔小吏了。

(4)、帝师晏殊与皇帝最亲,也是瞒着官家的人,是蒙蔽官家的人之一。如果不处理蒙蔽官家之人,官家威严何在?以后会不会有人效法,有意蒙蔽官家?为这事处理以前的知情人,大家都觉得冤。所以晏殊主动第二次要求被贬,既维护了官家的皇家尊严,也给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等新生政治力量让出了舞台。委屈自己一切为了官家,一切为了大宋。

(5)、小令上下片之间情感和内容区别没长调、中调大,是因为曲调一样或者比较接近的缘故。但是上下片在写法上还是要有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转折,不能太平。这种转折,要么是情感的递进,要么是场景的转换,相当于律诗文法“起承转合”中的“转”。

(6)、    晏殊的词很有晚唐、五代花间词的遗韵,词评家评论晏殊的这首词“风调闲雅,雍容华贵”,闲雅风调酷似冯延巳,而其华贵气象又像温庭筠。北宋著名学者刘攽在《中山诗话》中说:“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已乐府。”晏殊特别喜欢冯延巳的词,因此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词的清婉,但又有所创新,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我们读晏殊的词,词里大多都为比较平和的情感,从容、风雅,这种清健的词风正如他平平稳稳的一生。

(7)、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8)、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9)、《清平乐·春花秋草》是宋代晏殊创作的诗词。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10)、这是一首长短句小令,字数不多。这是唐、五代遗留下来的音乐附属特性。

(11)、小令也分上下片,也有不分上下片的。分上下片的基本上就是一段乐曲的重复填词演唱,不分片的就是一个曲子从头到尾。

(12)、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13)、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14)、总体而言,晏殊的大部分词,既有花间遗韵,典雅流丽,又能在华丽的辞藻和伤春悲秋的柔情以外,导宋词之先路,透漏出一种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开启了北宋婉约词风,为宋词的早期发展做了重要的探索工作,因此被尊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15)、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时公元九九一年。斯时,寇准三十一岁,范仲淹三岁,张先二岁。而那位词名天下的南唐后主李煜已经故去了十三年。史载,“幼孤独学,与弟晏颖具有神通之鉴。”而其人“体貌清瘦,自奉若寒士,而豪俊好客,性刚峻悁急。”欧阳修的《归田录》云“晏元献公清瘦如削,其饮食甚微,每析半饼,以筯卷之,抽去其筯,内捻头一茎而食,此亦异于恒人也。”也或许从小的清贫与自身的清瘦,养成了这样一个稍微不同于常人的饮食习惯。另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云“公风骨清羸,不喜食肉,尤嫌肥羶。。”宋真宗景德元年,张知白安抚江南,举十四岁的晏殊以神通荐。并弟弟晏颖以神童入秘阁。赐出身。

(16)、rénmiànbúzhīhéchù,lǜbōyījiùdōngliú。

(17)、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

(18)、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19)、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20)、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4、晏殊清平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2)、然而,此时的“官家”,更多的是“公家”之意。五代十国时,“官家”这个称呼开始流行起来。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就写道:

(3)、晏殊以词见长,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委婉,所以他的词清丽脱俗,娴雅俊逸,胸怀旷达,意境也极其的悠远绵长。

(4)、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5)、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6)、人面不知何处: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至于说“官家”的出现,在晋朝就出现了。唐朝时就依稀有人使用,比如白居易的《青石》中,就有“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另外,他的另一首诗《喜星郡》更是提到:“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8)、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9)、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10)、剧中太后曾说“晏殊是先帝留给宋仁宗的宰相。”晏殊两次被贬都是主动所为。第一次被贬剧中曾铺垫:晏殊和仆人笑言曾占卜一卦,会离开京都,仆人问,去哪儿?晏殊笑答,卜算不出。

(11)、晏殊身居要位,平易近人,唯贤是举,不避亲。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皆是他栽培,引荐。

(12)、细细体会起来,与“天子”、“陛下”、“圣上”等称呼相比,“官家”一词确实透露出那么一点点人情味。然而,这个称呼绝对不是赵匡胤首创的,在他之前,早就有用“官家”称呼皇帝的先例。

(13)、倘若清算刘娥,朝堂的制度会被质疑,引起动荡。不承认自己的亲母亲是李氏。国民会认为皇帝为了权力,不认亲娘,对于皇帝品格有污。为了大宋,皇帝必须得帅锅:皇帝以前不知情,皇帝是被大臣蒙蔽了,不是不认亲娘。

(14)、我们多读一些他的作品,就会发现情感发散大同小异,功力的深厚在于字词技巧,于主题、思想上差苏辛远矣。

(15)、那么问题来了:皇帝被谁蒙蔽了?敢蒙蔽皇帝的人,下场会如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