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说的一句话142句

王阳明说过的经典语录

1、王阳明经典语句

(1)、意思是看到美色,这是“知”,喜欢美色,这是“行”;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恶是“行”。比如我们人性看到美女第一反应就喜欢,闻到狗屎就讨厌。“看到”与“喜欢”,“闻到”与讨厌其实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停顿的,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2)、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3)、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那么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人和世界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这个命题,他其实不是思考世界是什么,主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人和世界的关系当中,外部的环境会不会影响到人,或者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谁决定的?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6)、此时,王阳明又开始思考他从朋友父亲官署院子里关于“格物”的问题,他日思夜想,逐渐有了好想法。

(7)、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8)、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9)、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0)、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11)、王阳明心学对中国影响很大,但他的“良知”更多是在“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思想的框架上,更多在一种道德,伦理范围内,对于不需要对外“格物”,所以在科技的探索就显得无力,这点他比不上朱熹。

(12)、14 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杂曲歌辞·竹枝)孙光宪

(13)、徐樾自以为已经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真谛。

(14)、很多人在发榜现场因为没看到自己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因为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15)、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16)、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17)、这令我不禁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少还在南开中学读书之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一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19)、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20)、围绕“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立志”四大主题,一天一句,由浅入深,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懂王阳明心学!

2、王阳明说的一句话

(1)、一位名叫徐樾的人,在岸边像信徒一样朝圣,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2)、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3)、有些人,有些事该放下就放下,有些东西该丢掉就丢掉,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

(4)、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5)、王阳明认为,要寻找“理”,不要从心外之物去找,不要到天上去寻,“理”不是竹子里的道理,也不是朱熹所说的“天理”,而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心中的良知。

(6)、就这样,王阳明从11岁立志开始,不断地在兵法、辞章、养生、佛学、道学,甚至是玄学方面查找解决“格物致知”的方法,可怎么也找不到通往大门的路径。在此期间,他娶妻、赶考、落榜、再学习、再落榜,直到27岁时,才终于进入仕途,但是他依然没有迈入“格物致知”的大门。到了32岁时,王阳明已经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了21年,他实在想不通了,就放弃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开始和朋友湛若水一起在北京举办培训班,讲解自己的“身心之学”。

(7)、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8)、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9)、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10)、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1)、我们的心总是活泼泼的,古人说心猿意马也好,现代人讲意识像水一样不断流动也好,总之不消停。我们要运心如镜,我们的心却总是等闲平地起波澜。

(12)、点题: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3)、但是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程颐、程颢在理解老师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关于”无极“

(14)、如果你还觉得读书没有用,那真该看看这本书了。

(15)、对此,王阳明的回答别有一番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6)、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17)、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8)、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9)、(释义)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这种善念。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这种恶念。

(20)、只有丢掉拖累你的事物,你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3、王阳明说过的经典语录

(1)、大盗仍然不以为然:“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2)、3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杂诗)无名氏

(3)、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4)、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5)、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6)、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7)、王阳明在儒释道兜兜转转,不断研究。其实梦想也是,想做侠客,想做将军,想做诗人等等,不断在试错。没有前面各种的尝试,不可能有后来的心学创办。

(8)、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9)、 心外无物其实是讲在人和世界或者人和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外部的环境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不是由外部的环境和人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他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的“心外无物”。

(10)、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需从外面寻找。对于心中的情,只不过是性上的一层灰尘,吹吹就行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情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必压抑,可以表现出来。但要有个合适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好。比如朋友去世,伤心与哭本来就是良知让你这样做的,所以不必要压抑自己,但不能长期伤心与过度伤心。也就说,王阳明要求的“情”达到“中庸之道”。

(11)、(感悟):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2)、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值得大家思考。

(13)、其中功能最强大的是其中的工具箱,像我们经常会用到的磁力搜索、词典、加密、直链提取、二维码生成、WiFi密码查看、bilibili封面获取等功能都可以轻松实现,省去了装载许多应用造成的手机界面混乱。

(14)、点题: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15)、那很显然,无论是我们看到还是没有看到,无论是我们关注到还是没有关注到,他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王阳明就恰恰告诉我们“心外无物”。

(16)、仔细研读阳明心学《传习录》,结合实践反思,可以领会其义:知,并不是知道,而是存于内心深处的良知。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不过被世俗的物欲杂念所遮蔽了。

(17)、贾老师在书中提出的13条员工守则,也是每一个读者每一个当代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蕴含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生的智慧。

(18)、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9)、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

4、王阳明说过的经典语录摘抄

(1)、但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吗?

(2)、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3)、尔意念着处,他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4)、8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李商隐

(5)、某一夜,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6)、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8)、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9)、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便以此话回答朋友,仔细品读,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10)、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2)、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从正确的认知到真实的行动,真诚求学、精进不休,在读书与做事之间领悟静定生慧,在学问事功之中感悟天人合一的智慧,知行就在其中。

(13)、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14)、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5)、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16)、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3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4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17)、真的不需要为了讨好他人而委屈自己,如果不能成全所有人,就先成全自己吧。

(18)、(出处)《静心录之外集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19)、小编从《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摘取了60句王阳明一生最经典的语录,只要读懂这60句,就了解了庞杂难懂的心学体系,就读懂了王阳明这个人。

(20)、即使周积匆忙跑进来,但王阳明还是已经虚弱到倒了下去,直到很久后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道:“我走了。”

5、王阳明说过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1)、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2)、从残缺走向完整,文化人格的完整在工业化教育中无法实现

(3)、王阳明的临终遗言。王阳明卧病在青龙浦的一条轻舟上,当弟子问要说点什么时,他留下这一句话后,溘然长逝。此心光明是他一生的写照,这句话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生故事。这短短的八个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浓的临终绝笔。至此,王阳明心学照亮后世,同时开启中国文艺复兴的王阳明,走完了他探索、艰难、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4)、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5)、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6)、两d领袖年轻时在那年都同时深受王阳明启发,不仅如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外国影响也很大。

(7)、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人之立志,自少年而始,志存高远者,为一生树立奋斗宗旨。志不立,则天下难有可成之事。人生立志是第一等大事。

(8)、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9)、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1)、身外之物不可迷恋,不属于你的东西,也不能留下。王阳明一直在强调用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事,不要让所遇的东西成为自己内心的一个羁绊,不能让名利和欲望,牵制了自己的内心。现在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越来越注重物质的追求,忽略了自己内心心灵的一个愈合,王阳明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适当的解决方式。

(12)、你有多久没提笔,在纸上写下对思念之人想说的话了?

(1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4)、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拥有怎么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15)、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有三个概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16)、(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7)、“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8)、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9)、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20)、部分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在镰仓有一家专门帮人代写书信的文具店,书中出现了十六封书信,有给去世宠物的吊唁信、有宣布离婚的公告信、有拒绝借钱的回绝信(这个挺有用的,我在下图附上了(可爱)),也有写给挚友的分手信……

(2)、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3)、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4)、大家想想,我们之所以看到桃子就能吃,但是看到有些东西,比如毒草,我们不吃,这是为什么?

(5)、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6)、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7)、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8)、《暂坐》以西安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现代都市女性生活图。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茶楼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9)、“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没看这个花时,这个花与你的心同时是寂静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还没有分别它,当你没有关注它的时候,你没有起心动念,或者这个花本身没有进入你的眼帘,这个时候叫“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当你看它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了,这个花的颜色才在你的心里边呈现出来。阳明最后的结论“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说,由此来证明你不用心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时是寂,没有对他进行分别;当你的心一分别的时候,这个花是什么颜色或者这个花是什么样子,它才呈现出来,可见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10)、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闪电般的速度,付出极少代价,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

(11)、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12)、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3)、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14)、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15)、5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二首)李商隐

(16)、既然知行是合一的,但为什么古人、特别现在很多人也是经常把“知”与“行”分开来讲?

(17)、王阳明平定赣南土匪、宁王朱宸濠叛乱、广西土匪的时候都是用了这句心法,才得以大获全胜。如果自己的心不动,也就不会意动。对手看你的内心是空的,那也就无处着力,无从反击了。而对手只要心一动,你就可以根据他的行动,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为极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却从未尝败果。

(18)、绝大部分都忘了上大学目的为了什么,上学期间该干什么,哪些是重点?比如有的谈恋爱成了大学期间的重点,那毕业的命运好不到哪去(或许富二代除去)。

(19)、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20)、那么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到底说了个什么问题呢?我们人这一生,基本上讲有三大问题:

(1)、7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李商隐

(2)、优质的生活在质不在量,就像交朋友一样,一百个酒肉朋友也抵不过一个人生知己。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5)、(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完善心的功能就是完善性的功能。

(6)、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7)、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8)、(释义)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9)、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0)、理学把心分为性和情两种,这两种都是与生俱来。“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理学家要求人们不要表现情欲;“性”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良知”),也就是天理。理学大师朱熹说:心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情不是。

(11)、取自《传习录》,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意思是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1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3)、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4)、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释呢?

(15)、这是王阳明先生对他观点的一种维护,或者叫辩解。如果我们今天来看,阳明先生在这个记载中间对他的观点,应该说论述的不是那么详细。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我们今天到底该怎么看,因为我们的古人在当时,他有他自己说话的语境和表达的方式,50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在重新阅读《传习录》,阅读阳明先生著作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今天的一套话语体系、逻辑体系和表达方式重新来诠释,这样一诠释呢,我们就可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王阳明,了解阳明先生到底想说什么,我们了解之后,我们才能谈阳明先生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16)、 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17)、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18)、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19)、说到传统儒学,我们可以联想到“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话,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20)、“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2)、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