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最多2句112句

关于巴金的作者资料

1、有关作者巴金的资料

(1)、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转眼间,2022年只剩下一根细细的尾巴尖儿,但我们还得努力掐住它,把一年的工作做好。今年第五期《点滴》已经编竣,即将与读者见面,第六期不日也将付印。

(2)、巴金的域外小说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是我们在对巴金早期小说进行研究时应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巴金域外小说中的情感书写兼具细腻柔和与紧张激烈的质素,往往在看似舒缓平和的小说叙述节奏中将情感高潮进行凸显,并在情感书写的背后对人类面临的永恒困境及问题进行揭示,这既是巴金域外小说在跨越种族文化进行创作方面的独特展现,也是五四精神渗入其小说创作的一抹异彩。

(3)、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另一个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4)、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5)、“‘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6)、巴金所经历的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历史画卷中。很难用单一的比喻来概括巴金。有时他如电,如雷,如激流;有时又如阴云,如浓雾,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了一百年。他为百年中国贡献的一切,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7)、而在这方面,巴金朴素而真诚的文字自有其价值。

(8)、坂井老师,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随想录》,讲解了读者怎么样从其它的方式打开一扇窗,更进一步地读《随想录》。请问,巴老的《随想录》与他的早期的文学作品创作理念上有什么区别呢?

(9)、昨天,在最高书店——朵云书店旗舰店,《巴金的世界》新书首发式在林风眠、关良等等名家书画围绕下举行,这些书画,都出自巴金先生的收藏。

(10)、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认为《巴金的世界》资料丰富,展现了巴金在作家、翻译家之外身为编辑出版家的鲜为人知的一面,以及巴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细节。

(11)、“巴金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声音。以家国情怀为例,巴金从未停止对真理的追求、对自己的反省,他既对国家每一点进步,抱着极大的欣喜;同时对历史也有深层的反省。与此同时,他不是那种让人敬而远之的著名作家,而是可亲近的,愿意和人掏心窝子的。”

(12)、《随想录》这样的作品怎么样阅读?这是一个问题。《随想录》每一篇内容,都可以视为是真实的,巴金在《随想录》里的中心思想就是提倡讲真话。那么,《随想录》写的内容,是不是都可以还原为事实?如果说《随想录》有魅力的话,那么它的魅力都来自于它所提供的事实的力量。事实上,《随想录》的叙述主体并不单纯简单,相反,非常的复杂隐晦,应用了巧妙且微妙的叙述策略,比如《随想录》里面关于噩梦的描述就是如此。

(13)、综合整理:学与写作文ID:yiqiwujiandao

(14)、2005年,一位叫蒋泥的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逝者如斯夫——巴金的悔悟》,这位先生头脑中存在着理想的完美的文学,他的批评,其实是根据自己头脑里面的幻想,硬要一些原本文本里没有的东西而已。文学批评应该贴近于作品本身的逻辑,不应该超越作品的范围,要不然的话,评论者可以把作者本来没有的,也无法拥有的东西随便拿过来,把这样的东西作为标准,不断的否定作品和作者。这样粗糙的批判和对《随想录》过度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有问题的。

(15)、(45) 刘麟:《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8页。

(16)、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17)、陶亢德是著名的编辑家,因编辑《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的缘故,与林语堂、周作人、徐訏、丰子恺等人过从甚密。严格说来,巴金并非陶亢德朋友圈中人。他们固然同为文人,都以写作、编辑、出版为业,甚至有段时间同在上海,各自的朋友也互有交集,但因着人生际遇、价值取向、脾气性格不同,两人交往实在不多。然而,正是凭着这不多的交往,巴金给陶亢德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8)、巴金小说以自己非常独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应、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比如说关于平民书写,关于思想启蒙的主题,关于抒情小说,关于资料叙述,我觉得他把五四时期的很多东西在抗战时期做了一个延展,而这种延展最终使得小说充满一种具有强烈的“我”的声音的抒情性特征。也因为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我们看到这个抒情不单单是叙事手段,不单单是风格,已经具有近似于意识形态的意义。

(19)、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传《巴金的世界》,相对全面展示了巴金的方方面面,以信仰、文学和生活三个世界串起其一生经历和成就。

(20)、“正在整理,确切的数字还不晓得。反正这是第一批,今后还要不断整理。不断捐献给文学馆的。”巴金说。他蓦然想起一件事告诉记者:“最近找到曹葆华早年写的一本诗集《无题草》手稿,那是几十年以前他给我准备在上海出版的,后来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出成。现在把它捐给文学馆,也算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保存的地方。”(51)

2、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最多2句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人士。

(2)、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3)、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4)、“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

(5)、陈思和先生对于巴金先生的看法更全方位,他强调《随想录》的纵面价值。《随想录》确实含有大量八十年代的珍贵信息,但这个珍贵到底是事实的珍贵,还是作为资料的珍贵?当然文学作品可以是资料,但所有的历史资料不一定是文学作品,事实的价值、作为资料的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作为文学作品的《随想录》的价值。把《随想录》认作文学作品的角度来阅读,读出事实以外的价值,这就是所谓文学性的阅读。

(6)、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7)、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8)、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9)、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0)、为了支持文学馆的工作,巴金正在让他的家属帮助整理他收藏的现代文学书刊,还有一些极为珍贵的书简、手稿等等。记者在巴金家小坐的片刻,他的侄女李国煣正和一位青年朋友帮他整理准备捐献的藏书,她拿了一本巴金创作的《春》来问:这本书是不是翻版书?巴金仔细过目以后作了回答,她才拿起归类去了。

(11)、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2)、(47) 巴金1982年1月6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1页。

(13)、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14)、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15)、回到巴金的本质固然重要,但是回到巴金的现象,坚持巴金的现象,以便从中对美学的创造性刻画搜集丰富的形象和材料就显得更重要。启蒙群众与改造社会,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言与行之间的矛盾纠葛,直观地、感性地、纠结地、执拗地展示在巴金日记中,也迫使巴金长篇小说《群》写作没有完成。巴金的生命经历是一尊研究多灾多难,曲折延伸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活化石,同时也是一部浸透文化回顾现代启示录,既然是活化石,要品味,要考古,要让巴金文本说话,要让巴金的经历和事实说话,这才是回到事物本身的路径。

(16)、一个伟大作家的生命,永远存在于作品之中。巴金,永远与读者同在。

(17)、回复“古诗2”(获得初中必背古诗文言文文档)

(18)、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9)、巴金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写给沈从文的三封书信写满了他对友谊的忠诚、对文学的皈依,但结合巴金的生平与创作细察会发现,友情与文学只是他在践行“理想日常化”过程中用来跟世俗和自我战斗的工具。理想日常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在精神分析视野下得到观察。巴金选择两种方式来解决自己面临的人格上的巨大矛盾:一是调和人道与享乐,给自己留出退路;二是高扬理想、信仰来拯救自己的软弱。这造就了巴金“软弱”而有韧性地反抗权威的姿态,也是巴金在当下能仍与时代“接合”的原因之一。

(20)、我国有很多经典名著,但还没有根据经典改编音乐剧的先例。音乐剧《家》不仅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民族音乐剧原创,也创下了国内戏剧舞台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音乐剧,将巴金先生的名著改编成音乐剧的先例。在这部剧里,我们努力追求剧目题材的民族化、改编创作的民族化、表现手段的民族化。

3、关于巴金的作者资料50字

(1)、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本书内容分为三辑: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丙辑,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这些文字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3)、回复“语文教资”(获得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4)、人们一提起溥仪,谁都知道,他是我国清代时的末代皇帝!可是,一提到李道河,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当今文坛泰斗巴金的父亲。当然,就更不知道他是清代广元一个最知名的末代县令!

(5)、书讯| 轻舟怎过万重山——《点滴》2022年第1期内容简介

(6)、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7)、不论是哪一方面因素影响为重,实际的结果是,张天翼辛苦准备长达五个月的巴金论文,不再继续。……这篇本来可对巴金创作及思想有益的文字,似乎终于未能完成。

(8)、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9)、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文汇报》记者。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文存》等多种,有《黄裳文集》六卷。

(10)、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五岁的小巴金随同父母亲离开成都,沿着古驿道坐轿、骑马、乘船,来到了广元县。这儿山明水秀,北望秦岭、南视剑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

(11)、《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著)

(12)、巴金先生与一些收藏家不同,现场展出的这些作品都是与他有来往的人,是他的朋友或者晚辈,作为友情的纪念赠与他的,其中有许多文人往事。

(13)、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最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14)、《激流三部曲》包含《家》《春》《秋》,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

(15)、资讯|巴老终于“来到”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开幕

(16)、巴金的举动和奉献,打动和感染了一大批老作家,特别是像冰心、李健吾、萧乾、汝龙等他的挚友,都迅速响应他的号召,把自己家里的“宝贝”捐献出来。冰心说:“我一生没有财产,最宝贵的就是前辈先生和中外朋友们赠我的他们的字画和著作。”冰心决定把它们全都捐给文学馆,“这馆是在我的好友巴金倡议下成立的……”(52)哪怕后来,他的朋友辛笛去世了,巴金也不在了,辛笛的家人还是把大量重要资料捐赠给文学馆。记得我曾问过辛笛的女儿王圣思,王老师回答:这是我爸爸生前答应过巴金伯伯的……

(17)、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是收在《沉默集》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描写40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18)、巴金一九九九年病重,二〇〇五年去世,这六年时间是在非常痛苦的状态下度过的。前几年插管还能吃,还能睁眼,还能握手,还能说,但实际上不能交流了。我有一篇文章就说,巴金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够写文章了,因为他一直在强调,要把心交给读者。但是作为一个脑子还清楚,他有话想跟读者说,但是又不能写,这是巴金最大的痛苦。

(19)、2021年2月3日凌晨两点写完;5月18日夜修订 

(20)、如今,每当我面对门前刻有巴金的话的那块巨石时,我常常想到巴金故居所藏的给出版社的通用信笺,巴金要用自己的稿费来实现一个梦想,从那张薄薄的信笺,到这块巨石,到这么宏大的一座文学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追求理想者的信念和实践中实现了。每逢与巴老的手相“握”,推门走进文学的时候,我又想到他对文学馆第一任馆长杨犁说的话:“让我们大家为文学馆多多出力吧。文学馆会发展下去。中国作家的美好心灵会通过文学馆的发展而开花结果,我坚决地相信事业一定会大发展。”(58)薪尽火传,一种责任之外,还让人感到任重道远。

4、关于巴金的主要作品

(1)、向他去问康嗣群,不觉得失之冒昧吗?他如不复信呢?而且我不知道他的地址,虽然以他的名震遐迩,只写“上海,巴金同志收”也一定能收到的。(《陶庵回想录》)

(2)、巴金却说自己“不”。这个“不”,不是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文学生命:他说,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3)、此次展览所展示的是作品,更是一位世纪老人和他的朋友们历经风雨后仍然不变的纯真友情。

(4)、周立民说:“我不知道,有那么多荣誉、头衔、议论、评价乃至传说,加在巴金先生的身上,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拨开迷雾看清他;我也不清楚,今天的一切是否都是巴金先生想要的。所以,多年来,我总是试图把这个人还原到他当初的环境中,去看他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把他放到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里,去体味他可能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5)、《随想录》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章,《赵丹同志》就很重要。赵丹在一九八〇年去世,大概是十月十号去世的。去世的前几天,《人民日报》发表赵丹的谈话,《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赵丹从一个演员的角度,根据多年的教训,讲了很多具体的意见,说文艺是在大的、宽松的环境下让艺术家自己做,会发展得更好。赵丹的最后讲话就是说“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之后巴金就写了不止一篇文章,钦佩赵丹讲真话的勇气。

(6)、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7)、▶“90岁”上海音乐厅华丽回归,还记得一年半前许下的那个约定吗?

(8)、纪申,原名李济生,1917年出生,成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著有《思绪滴点》《论巴金及其他》等,翻译外国作品有《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巴库油田》等。

(9)、惠雁冰2007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粉饰下的平庸—巴金随想录>》,这篇文章也算是彻头彻尾的《随想录》批判。但是,他在这里披露的还是他自己的文学观念,这个和巴金其人、《随想录》没有关系。他要巴金强化文学对生活的干预力度,甚至要巴金扩张历史本身的内涵,他还不允许作者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个人化的表述。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的无理的责问,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10)、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11)、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家》《春》《秋》《憩园》《寒夜》等,散文集《海行杂记》《黑土》《随想录》等多种,有《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等。

(12)、进入哲学大厅,那壮观、古旧通顶的核桃木书架以及上面摆放的藏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讲解员给我们详细地诠释了哲学大厅壁画的意义。这张天花壁画,传说于1794年花了六个月时间完成。它展示的是人类宗教、科学的历史发展缩影,意图象征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壁画的左侧为希腊文明发展史,从希腊神话到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被画在一起);右侧则是科学发展过程所经历的事件(例如埃斯科拉庇俄斯,必达拉各斯,牢笼中的苏格拉底等等)。当然,哲学大厅的命名不仅来自这幅穹顶的壁画,更源于此馆的藏书内容。除最早学科类的哲学书籍之外,这里的藏书还包括历史、法律、自然科学等。神学大厅建于1679年,目前的藏书高达两万余册,大厅中央摆放着多个手工地球仪,右侧是晚期哥特式的木质雕像。

(13)、八十年代,当巴金写《随想录》的时候,韦君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一九八二年我毕业之后分到《北京晚报》,一九八四年做一批作家近况的报道,当时我专门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胡风、冰心、艾青、萧乾、聂绀弩、端木蕻良等这样一批人。其中有一篇写胡风,梅志告诉我,胡风正在写《胡风评论集》三卷本的后记,很长,几万字。我就把这个消息发了,发完之后,报社很快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公函,说我们还没有决定出这本书,你们为什么把这个消息发出来呢?那时候是韦君宜执政。

(14)、2002年,出席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代表,又提议修建巴金故居,四川省委也很重视,但仍然被巴金拒绝了。

(15)、《随想录》还要描述正在被噩梦折磨的自己,提醒读者知道、理解噩梦依然存在着、持续着,问题还没有解决。《随想录》里面的情感、认识、判断、内心的表现是属于这个方向的。当然,这些不能作为还原为事实的要素,如果读者把阅读焦点聚焦于这方面的话,对于很多问题的当代意义的理解是不对的。读者面对这样的文本作品,自以为是地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判断来理解《随想录》,阅读期待是受到挑战的。《随想录》的内容议题可以说是分裂的世界,换一种说法的话,是阅读的分裂,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找不到第二本,我认为这就是《随想录》难能可贵的价值所在,也是魅力的源泉。

(16)、时间实在太快,巴金先生离开我们整整十三周年了。

(17)、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18)、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

(19)、“巴金是一本大书,这本画册就像‘理想的前言’,引导读者进入探索巴金的精神世界。”出版方、浙江摄影出版社总编辑林青松形容道。

(20)、(42) 巴金1982年3月16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4页。

5、关于巴金的个人资料

(1)、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2)、而他的精神遗产和思想命题,并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在当下仍然有着生命力。

(3)、年届90岁的老画家丁聪,早在三十年代就认识巴金。抗战期间,曹禺将《家》改编成话剧,在四川上演时,就是由丁聪负责舞美设计。后来,他还给巴金的作品配过插图。我与陈思和在大学期间完成的第一本著作《巴金论稿》,1985年出版时,便是请他设计封面。封面上,他画的是写作《随想录》时期的巴金的肖像。在熟悉巴金的人看来,丁聪笔下痛苦地沉思的神情,准确地突出了巴金的特点。在得知巴金去世的消息后,他对我说:“我和巴金虽然没有私人交往,但我一直尊敬他,喜爱他的作品。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去世是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

(4)、在八十年代,巴金的影响可能不仅仅对于当时的文化人,对当时的读者影响也是非常深的。八十年代的读者都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喜欢读书的。前面谈到,一九八六年,我们《北京晚报》副刊举办“难忘一事”征文,其中,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的忏悔是一个基调。

(5)、7月31日—1984年3月21日合计:163215元(45)

(6)、(56)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巴金全集》第19卷第386—3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7)、本书为日本作家坂井洋史先生所著。作者用缜密的逻辑对巴金的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了严谨探讨和合理的想象推理。解析了《随想录》的叙述策略和魅力,论述了围绕巴金的重新评价以及关于日本最早的巴金的作品的翻译及介绍,还有由一张老照片说起的杂考两则等。全书文字洗练流畅,能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也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8)、作者通过与巴金交往闲谈的若干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巴金。巴金爱书、痴书,喜欢买书,收藏书,但又不占有书,他把自家的多年藏书捐献出去,以造福更多人;他关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携新人,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出谋划策、贡献力量。通过对巴金写书、编书详情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国家,热爱祖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伟大作家。文章最后还收录了些巴金的书信原稿,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9)、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0)、1927年冬,陈梦家结识了闻一多,并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了新格律诗的创作,成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一个梦幻的惊醒》刊于无锡《国民导报·大众园地》1930年5月13日第4版,署名陈漫哉。

(11)、《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巴金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2)、此外,巴金还捐献了珍藏多年的罗淑、王西彦、黎烈文、梁宗岱等人的手稿8件;巴金经常为之撰稿并参与编辑的《文季月刊》《水星》《烽火》《文艺复兴》等重要文学期刊15种以及其它珍贵资料。目前,巴金所捐献的资料,已全部送到中国现代文学馆。

(13)、3月2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选集》稿酬500元

(14)、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5)、首先,他敢于对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干预。《望乡》是最早的几篇文章之一。大家知道一九七八年年底,一个重要的日本电影《望乡》在中国公映,电影写日本的一个妓女在东南亚的电影。当时电影公映时候受到很多批评,认为怎么把妓女的生活在中国来放映。我看到一个材料,有一个战士回忆,他所在的部队在星期天不准放假,就怕这些战士到城里看《望乡》。巴金从人性的角度,从真实的文学作品角度谈关于对《望乡》的想法,巴金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一些干预和思考。

(16)、《巴金的世界》的出版,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了读者和巴老的距离。

(17)、韦君宜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版一本回忆录《思痛录》,后来也有人把它和《随想录》比较,认为《思痛录》思考更深,而且更尖锐、更敏感。我想是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作品是九十年代写的,而巴金的是八十年代写的。

(18)、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9)、中国新闻社记者谷苇1983年9月23日发自上海题为《巴金在工作》的电讯中说,巴金大病后出院,一边锻炼一边工作,其中谈到给现代文学馆捐赠书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巴金当年工作的场景:

(2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1)、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StrahovskáKnihovna)是我临行之前就做好了功课决定要去的地方。它位于布拉格城堡区的西南端高地,是捷克境内最古老的修道院之至今依然运作。收藏中世纪神学、历史、哲学及及自然科学等经典手抄手绘书籍,在欧洲一直誉有“最美图书馆”的称谓。这个图书馆经历多次战争,现在对外开放并可预约讲解的只有神学馆和哲学馆。两馆分别是巴洛克及洛可可建筑风格,并收藏九世纪的《斯特拉霍夫福音书》手抄本,可谓是各位神学学者朝圣的缘由。

(2)、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3)、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4)、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5)、“只要我一息尚存……”,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为文学馆呼吁和努力。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他又在为文学馆现代化的、永久性的馆舍而呼吁,他的一生绝少为自己个人的事情向领导人提出什么要求,但是,那些年,见到相关领导,他都会为文学馆呼吁。1993年1月3日,他尽管写字吃力还是提笔给当时的最高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文学馆遇到的困难,最迫切的是馆舍的问题,他说:

(6)、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编辑王仰晨几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7)、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8)、(48) 巴金1984年10月9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9)、2月22日  上海款转北京利息款13000元

(10)、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11)、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12)、今天,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近巴金。令人欣喜的是,巴金的影响力在“后浪”中不断延伸。他们热爱巴老,研究巴老,并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