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徐志摩代表作品诗集是什么126句

徐志摩代表作品诗集

1、徐志摩代表的诗集

(1)、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诗人、散文家。

(2)、传统回归现代文学的路途并不是顺利的,80年代“寻根文学”浪潮在审丑的美学理念里失去方向,又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偃旗息鼓;值得安慰的是,后起之秀的20世纪70年代生的个别作家已经在有意地向传统靠拢。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古典文学不应该有楚河汉界,如果一味将现当代文学放置在西方文学的理论体系中去研究,那么接下来再多的“寻根”运动也无济于事。中国新诗也应该放置在整个诗歌发展史的构成中去考察。实际上如今已经形成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现代新诗和古典传统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承接关系,尤其是五四初期的现代新诗有着明显的文白交杂的语言特征和讲究格律的文体特征。在新文学草创期,新月派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的两大诗人群体成为两座瞩目的诗歌成就“高峰”,正如朱自清所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但郭沫若的诗歌气质显然更为奔放浪漫,沿袭了先秦楚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狂放不羁的浪漫文风,而新月派徐志摩、朱湘的诗歌与之相比则更为内敛、克制、典雅,更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蕴藉的审美特征。

(3)、谁都以为恋爱的对象刚巧也是例外——在改变之外。

(4)、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子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5)、《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赣第德》等。

(6)、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那拉》、《偶然》、《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破庙》、《自然与人生》、《残诗》、《地中海》、《灰色的人生》、《太平景象》、《卡尔佛里》等。

(7)、情景并茂。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再别康桥》可谓是这一意境类型的力作:“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8)、《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不象徐志摩的许多抒情短诗那样,以高度的艺术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显示其魅力;它是以细腻的笔调,对一种复杂情感思绪的铺叙,对一种自由流动的心理活动的铺展,有许多细致的细节描绘。

(9)、  也许是由于徐志摩的诗歌大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内容的,似乎与那个“启蒙、救亡”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徐志摩在很多时候是被当作“颓废诗人”来阐释的。其实,徐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关注社会的,他是带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去关注底层民众的。徐志摩的这些诗作的思想性是值得肯定的。一直以来,徐志摩是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关注社会,阐释人生的。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注重自由,追求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在这点上,他与“诗仙”李白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李白历来都被称为“天才型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奇特的想象,以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徐志摩的那些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则与“诗圣”杜甫有着某种相似。例如在《叫化活该》中,他这样写道:“行善的大姑,修好的爷,”西北风尖刀似的猛刺着他的脸。“赏给我一点你们吃剩的油水吧!”一团模糊的黑影,挨紧在大门边。“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可怜我快冻死了,有福的爷,”大门外西北风笑说:“叫化活该!”我也是战栗的黑影一堆,蠕伏在人道的前街;我也只要一些同情的温暖,遮掩我的剐残的余骸——但这沉沉的紧闭大门:谁来理睬;街道上只有冷风的嘲讽,“叫化活该!”在这首诗中,他将穷苦乞丐的凄惨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人不难联想到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20世纪初的中国,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精神感到无比压抑,但他没有愤怒,更多的是同情和悲悯,他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浸透在字里行间之中。穿越历史时空,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忠君恋阙”的大诗人杜甫在表现人民疾苦的时候,也没有愤怒的呐喊,而是怀着悲悯的情怀去感慨。也许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徐志摩和诗人李白更为接近一些,然而,在这些表现人生疾苦的诗作上,他与杜甫诗作的思想内涵还是比较相像的。由此可见,徐志摩的诗歌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倾向上都能从我国古典主义诗歌中找到渊源。

(10)、.一首语言轻盈、柔和、脍炙人口的诗篇,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天恰好是作者徐志摩先生诞辰121周年纪念日。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你读过他的多少作品?今天,就来和多彩贵州网的小编一起回顾徐志摩和他的部分诗集。

(11)、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12)、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13)、徐志摩自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古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古文创作功底。他的古文基础来源于私塾和杭州府中等学校教育,相比而言,家庭并没有过多给予他文学上的熏陶。事实上在晚清新旧文化过渡的阶段,私塾里的古文教育深深影响了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徐志摩虽没有专业的家庭古文教育背景,但实际上周围的氛围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志摩的审美选择和文化底蕴。

(14)、《猛虎集》。《猛虎集》是1931年8月由新月书店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徐志摩。诗集收录了徐志摩的诗作34首,另有译诗7首。

(15)、   徐志摩的诗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只是把自己剖开来给世人看,他是这样与世人对话的:“我再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你们记得有一种天教唱歌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日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然的一片。”

(16)、第二节,(在离开康桥向回走的路上)写路上的思绪。插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境,表现诗人依恋的情怀。夕阳为河边的柳树镀了一层美丽的金色。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摇,(象一支富于韵律的乐曲在水面轻舞),妩媚妖娆的影子倒映在河面上,像一位美艳的新娘,在凌波曼舞。

(17)、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其代表作家及作品:

(18)、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20)、第七节,跟开头呼应。采用相同的句式,表现作者于哀愁中,告别康桥,淡然离去。

2、徐志摩代表作品诗集是什么

(1)、胡适,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2)、    他说:“我追求的,无非爱、自由与美。我用飞蛾扑火般的义无反顾,用雄鹰搏击长空般的凌厉,去追求。或许,我的热情过于炽热,伤了别人,也燃烧了自己。”

(3)、《雪花的快乐》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所作的诗歌,作者借雪花的纯洁,飘逸,潇洒,自由等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写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4)、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5)、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6)、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个陌生人。

(7)、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8)、作者在散文与诗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个人……给我们的是另一种风格的神往。——沈从文《轮盘的序》

(9)、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所以,在那小小的鱼缸里鱼儿,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10)、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的美丽景色。榆树浓荫掩隐着清潭,天空的彩虹映照在水面上,浮泛着色彩斑斓的粼粼水光,在潭水的清涟中,绚烂的虹影揉碎在水草舞动的清波里,引发作者对康桥生活的联想。人生的梦想、憧憬……都被这浮泛的波光荡起,勾起作者无限的联想、回忆……诗人融情入景、流连忘返。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

(11)、   中国新诗在20年代几乎才刚刚起步,作为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在这个世界中一一表达。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风光、写人间疾苦。他的诗如一轮新月,光亮皎洁,清新可人。

(12)、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13)、代表作品:1923年,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创办了新月社,并发表了小说集《轮盘》;创作了诗歌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除此之外还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秋》、《再别康桥》等等。

(14)、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5)、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16)、代表作品:他撰写了诗集《精神与爱的女神》,《中国新诗库·孙大雨卷》,《中国新诗库》这本诗集收诗7首,即《爱》、《海上歌》、《纽约城》、《一支芦笛》、《诀绝》、《回答》、《老话》、《招魂》和《自己的写照》。翻译了莎士比亚《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17)、最后,从语言特色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结。“诗”自古以来就是和“歌”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诗歌是可以吟唱的,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唐诗,都是十分重视诗的音乐性的。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的“盛唐之音”中这样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历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更是对这一核心作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诗歌善于把混响、音调、节奏等多种语言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悦耳动听的效果。一方面,他重视韵律的和谐,注重韵脚的安排,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每一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都押相同和相似的韵。而各小节的韵脚又都不相同,这样在整齐中有变化,读起来就朗朗上口,而且也便于作者表现自己不断变化的情绪和心境。另一方面,他善于运用重复手法来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且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作者就反复使用“飞扬,飞扬,飞扬,”将自己快乐的心情十分形象地传达了出来。徐志摩把诗歌的音乐美与同情感相结合,使诗真正做到了把情感音乐化的绝妙境地。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诗歌传统的国度里,“律诗”是其主要诗式,因此,我们从徐诗对诗歌格律和音乐美的追求中,不难看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徐志摩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不可分离的。

(18)、徐志摩的著名作品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黄鹂》、《生活》、《残破》、《云游》、《火车擒住轨》 、《最后的那一天》、《夜》、《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等。

(19)、此外,以阶级意识形态的角度将徐志摩看成一个完全的西洋“摩登诗人”的看法也是偏颇的,是对徐志摩诗歌及其思想的误解,实际上徐志摩早在离美赴英期间就已经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其工业环境产生厌倦和排斥。在徐志摩看来西方的问题在于工业的生产方式使人的异化问题突出与资本剥削的阶级问题尖锐,而中国的问题则在于几千年封建毒害使国民的思想僵化为一团没有生气的死水。他期待西方冒险的精神可以传入中国,激起国民对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激情与热爱。

(20)、第三节, 这一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漂舞。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以至于在情境中沉醉,产生了一种爱恋情怀,并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情愿做一条水草,去承受康河清波的柔情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美丽如新娘般的康河对作者饱含情谊的热情亲切的友好态度;而“情愿”两字,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深切依恋之情。

3、徐志摩的诗集有哪些比较著名的?

(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景中藏情方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然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月下雷峰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彩云,纤纤的波粼——假如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造一个完全的梦境!”仅短短八句,其浓郁的诗意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构思手法。由于诗人自我的切入,写景不再成为复制或呈现,写景即写诗人之景——“完全的梦境。”在切入之时,现实的我抽身离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见了,个人的经历、思想看不见了,闪耀于读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体和光辉。整首诗的韵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这首诗在写景但更是在写情。

(3)、这首诗不象徐志摩的许多抒情短诗那样,以高度的艺术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显示其魅力;它是以细腻的笔调,对一种复杂情感思绪的铺叙,对一种自由流动的心理活动的铺展,有许多细致的细节描绘,这在艺术表现上也许会显得比较错杂凌乱、纷繁来碎,然而这正吻合了抒情主人公复杂变幻的思绪。;《云游》是徐志摩的一首很精巧的短诗,原名叫《献辞》,后改名为《云游》,更直观贴切一些。;《猛虎集》是诗人徐志摩生前的最后一部诗集。作者在序文中说那时的创作状态“简直到了枯窘的深处”,然而,“久蛰的性灵”无意中又“摇活了”。

(4)、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5)、其中《再别康桥》、《沙扬那拉》、《偶然》等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徐志摩的诗作题材广泛,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想像丰富,意境优美,读起来依然觉得如瓮中储存的佳酿,历时愈久而味愈芳醇。

(6)、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7)、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勃兴,人才辈出,在小说方面,自然奉鲁迅先生为圭臬;在散文方面,周作人堪称一代大师;在新诗主面,就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了。徐志摩即便不能执新诗坛牛耳,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代表之一。 

(8)、可我不是鱼。无法忘记我爱的人,无法忘记牵挂的苦无法忘记相思的痛...

(9)、诗歌时代: 分享时代诗歌 传播中华文化  

(10)、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

(11)、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2)、   诗集中的大部分诗像是隔行押韵的散文,句子似乎不够“诗化”与“凝练”。不刻意制造警句,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某些篇目可以说就是散文,散文与诗结合。

(13)、   徐志摩说他写诗就像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嫩芽的青紫,劳苦社会的光与影,悲欢的图案,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他的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他存在;这仿佛是为了要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错走了路。

(14)、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5)、我宁愿是只鱼,7秒一过就什么都忘记,曾经遇到的人,曾经做过的事都可以烟消云散。

(16)、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17)、你知道男人和女人,说谎的最大差别在哪里吗。

(18)、这首诗写于1924年作者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日期间,这首送别诗也是徐志摩抒情诗的绝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19)、全诗综合运用了借物抒情、对比、拟人等表达手法,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等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20)、可见徐志摩在英美留学之前接受了系统的古文训练,有着良好的文言写作基础和专业素养,并且由于祖母的原因,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极为深厚的情感与依恋。在此基础上徐志摩出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在英美留学期间徐志摩结交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的艺术观也深刻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他和推崇浪漫派与古希腊文化生活的狄更生结下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喝茶交谈。

4、徐志摩代表作品诗集两首

(1)、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2)、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还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志摩日记》、《旅伴》、《两个生客》、《西伯利亚》、《莫斯科》、《托尔斯泰》、《犹太人的怖梦》、《契诃夫的墓园》《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破庙》、《自然与人生》、《残诗》、《地中海》、《灰色的人生》、《太平景象》、《卡尔佛里》等。

(3)、注意,这一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些人把他解释成“作者悄悄地吹奏起笙箫”。并不是作者悄悄地吹奏起笙箫。是作者在静默中体味那无声的乐曲在心头荡漾,是指思绪在心头的萦回之感。实际还是在写静默中别离的惆怅。

(4)、  再次,从美学追求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怀。徐志摩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诗人,他执着地坚守文学的“文学性”。作为“新月诗派”的主将,他尊崇闻一多提出的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艺术原则。他身体力行地贯彻“新月诗派”的诗学主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这位近乎天才的诗人提供了大量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方法。从徐诗的整体审美意蕴来看,是传承了“婉约词派”的风格特点。徐志摩诗歌正是在这种婉约与花间的气息中透露着现代美的爱情思想和人文精神。就美学风格而言,徐诗中大量诗作都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氛围,这从他所喜欢运用的一些意象中也能体现出来,例如,他对柔波、雪花、杨柳、夕阳等这些充满柔弱和浪漫色彩意象的运用就很有“婉约词派”的特色。这些意象对于诗歌意境的创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柳永的《少年游》,全词以灞桥为中心,以伤离为主调,以杨柳、夕阳、秋光、蘅皋、阳关、兰桡兴起,反复渲染,拓展深进,写景抒情,怀古伤今,羁旅伤离,香婉凄切。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对“夕阳”、“金柳”等意象的运用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徐志摩诗歌中的古典主义情结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意象已经和情感思想深深地融合到一起了,这样的融合使诗歌意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状态。这种高度的融合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从而使其到达了诗歌的至高境界即“无我之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志摩对中国古典诗词完美境界的深刻领悟。

(5)、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告别康桥,离开康桥的路上的思绪、情感的变化,描写作者宛若灵魂出窍似地、臆梦一般地情态,以梦幻般的意境,描写和表现作者告别康桥时的离情别绪,写作者对这个第二故乡——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诗中的情、境、意、韵完美融合,引起了读者的深切共鸣。

(6)、徐志摩诗歌的意蕴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7)、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8)、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9)、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0)、闻一多,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11)、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12)、  首先,从思想倾向性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结。纵观整个中国诗歌史,“抒情言志”的诗歌传统早在先秦就已经流传开来,历代文人墨客大都会将心中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徐志摩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怀着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时,目睹的一切却与心中的理想相差甚远,因此,他开始绝望悲苦,写下了《灰色的人生》、《谁知道》等诗歌来抒发自己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与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屈原有着精神本质的联系,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二人心中的郁郁情结是相通的,他们都怀着美好的理想,想要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然而,现实的残酷性让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他们将内心的苦闷诉诸笔端。可以说,徐诗中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与屈原《离骚》的思想倾向是一脉相通的。我们从中不难领略出中国传统文人及其文化精神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

(13)、喜欢这样的文字,把自己沉在一个最卑微的姿态局里,不需要任何人的理会,独自一个人在角落里笑着哭泣,不需要谁再来打扰属于我的宁静生活。

(14)、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15)、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6)、《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

(17)、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女子,是烟花一样虚空的美丽。

(18)、可见徐志摩的一切行为选择是以内心情感喜好为内在动因的,这种浪漫的性格间接导致了他不幸的人生遭遇,但也成就了其诗歌创作的抒情特征,这是徐志摩浪漫的一面。他的诗歌语言流淌着恣肆的情感,却区别于郭沫若一派奔放的行文,向典雅节制的方向靠拢,与中国传统的和谐静穆的美学特征相似,这是徐志摩表现出的古典的一面。那么,徐志摩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原动力与助推力是“浪漫”的,而创作方式则是“古典”的,“浪漫”与“古典”成为其诗歌创作文本的两个特征。如果跳过文本从徐志摩性格以及行为去理解的话很容易将徐志摩误认为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毕竟徐志摩深受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又在生活情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资情调”,但这种看法显然是忽略了新月派的理论主张以及徐志摩的诗歌文本而言。

(19)、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20)、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5、徐志摩代表作品诗集有

(1)、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2)、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3)、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4)、赠送《读睡诗选之春暖花/草长莺飞》电子版诗集

(5)、《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志摩日记》、《旅伴》、《两个生客》、《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莫斯科》、《托尔斯泰》、《犹太人的怖梦》、《契诃夫的墓园》等。

(6)、说徐志摩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个人的独立自主、不受羁绊的精神,应该是颇为恰切的,正如他自己所宣告的:“我自信我也有我与人不同的地方。我不曾投降这个世界,我不受它的拘束。”这种自觉、深刻而严重的与从不同,不投降,不拘束,不仅表现在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上,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上,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徐志摩成功的创作,如《再别康桥》,如《偶然》,如《沙扬娜拉》,如《海韵》……无疑是形式、音律和境界所定位的新诗杰作,故广为传诵,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7)、(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号),原名章垿(xù),字槱(yo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8)、“新月派”是我国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影响颇大的一个文学流派,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提倡的是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

(9)、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10)、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境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梦幻般的意境之美。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他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1)、作者: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2)、《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13)、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4)、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15)、其中《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等被选择初中课本。

(16)、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至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7)、徐志摩的散文集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最具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尽在徐志摩散文!

(18)、这些仅仅只是徐志摩诗歌集的部分,大家还喜欢徐志摩的那些诗集呢?

(19)、这在艺术表现上也许会显得比较错杂凌乱、纷繁来碎,然而这正吻合了抒情主人公复杂变幻的思绪。

(20)、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情中见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为要寻找一颗明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这首诗歌不是现实世界的誊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凡是这些景物总会在被理解后消失,然后被诗人的某种情感替代,这使得诗歌情中见景,景中有情,使诗歌达到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独到之处。

(2)、在他说不爱你的时候,这份魅力,最具毒性,小心为是!

(3)、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4)、《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此一首,题作《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5)、  其次,从诗歌意象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怀。在徐志摩为数不多却堪称经典的诗作中,用各种各样的意象来负载他的情感和思想是徐诗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色。而在这众多的意象当中,“飞”和“水”这两个意象可以说是最具有古典情怀和表现意义的。徐志摩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总是充满激情,而且天生好动。他的这种天生好动,让他对“飞”这一意象情有独钟。“飞”这一意象有着很深厚的思想意义,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它让人有一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它给人以宽阔、豁达的审美意蕴。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在全诗四节中,用了九个“飞扬”,足以见得诗人对这一意象的挚爱。他将自己比作雪花,在半空中“潇洒”。由此,我们也可以深深地感觉到诗人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众所周知,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是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欧美的留学经历,使诗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这也成为他后来追求自由、爱与美的基础,这是西方文化对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然而,从古到今,“飞”这一意象也备受我国浪漫主义诗人青睐。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就在《逍遥游》中表现了鲲鹏展翅的宏大境界。诗人李白更是对此意象偏爱有加,“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著名诗句都表现了“飞”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恢宏、豪迈的内在底蕴。

(6)、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徐志摩的诗作题材广泛,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想像丰富,意境优美,读起来依然觉得如瓮中储存的佳酿,历时愈久而味愈芳醇。

(7)、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8)、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9)、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因子的同时将其与西方诗歌的艺术品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且超越自身,将诗歌的艺术品位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在徐志摩的诗作中,爱情诗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这可能更多的是他对爱情的真挚以及对女性细腻的情感。自古以来,女人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和水联系在一起,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再到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都体现了我国古典主义诗词中对“水”这一意象的女性情结阐释。而徐志摩的古典文化知识底蕴以及他生长在江南水乡的经历,都使他对“水”这一意象有着特殊的情感。例如,他在《再别康桥》中,对“波光里的艳影”、“康河的柔波”、“水草”等意象的描写。徐志摩对这一意象的偏爱与成熟运用体现了他对这一传统文化情结的谙熟及中国古典文化对其诗歌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10)、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11)、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2)、代表作品:在1922年赴美留学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1923年在国内出版诗集《红烛》。在1928年创作了诗歌《死水》,除些之外还有《太阳吟》、《烂果》等等。

(13)、    第六节,诗人梦境方醒,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离别的惆怅再袭心头。

(14)、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5)、这说明,徐志摩到此时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对现实的关注,他的诗已经成为“性灵”的挣扎,成为“一刹那间灵感的触发”与“感情的跳跃”,成为单纯的、虚幻的歌,“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

(16)、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17)、喟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矛盾《徐志摩论》

(18)、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庐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修经济学。

(19)、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0)、  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美。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中,徐志摩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欧美诗歌艺术的精湛手法,同时也看到了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徐志摩是五四后典型的新派诗人,通常所谓英美诗歌形式中国化的新诗人。他对“古典”仍然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并没有谈“古”色变的狭隘与偏见。他既尊崇古希腊、罗马文艺和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又崇尚中国古代李白等大诗人。他崇尚的仍然是古典的艺术精神。可以说,有着欧美留学经历,向往自由和美的徐志摩将中国古典主义的的情怀和西方浪漫主义的优美进行了十分完美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2)、这里的意思是:康桥上,万籁俱静。康桥周围万物寂然,所有的一切都在为诗人的离去伤感。

(3)、  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将要离别的“朋友”——作者,夏虫无言挽留,无论“唱”与“说”都显得多余,也不知“唱”什么、“说”什么,为他保持沉默,表现“夏虫对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怀。

(4)、徐志摩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5)、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蔡元培如是评价徐志摩。

(6)、代表作品: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出版了杂文集《骂人的艺术》,散文集《雅舍小品》,创作了怀乡散文《北平年景》,除此之外,还创作了《槐园梦忆》、《雅舍杂文》等等。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彼得潘》、《呼啸山庄》等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