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121句

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1、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1)、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阶段的不同理论色彩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管它怎么发展变化,有几个基本点是较为一致的。这就是反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解释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早期与晚期的相互矛盾,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列宁之间的矛盾,特别重视阐述异化学说和人道主义,认为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等持怀疑或否定的立场观点。

(2)、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3)、比如,一个小偷在大街上正在偷钱包,我们要阻止他,首先就会喊到:不准你偷东西或类似揭露他“偷东西”这一行为的话语,如此,他就会意识到人们都会知道他在“偷东西”而不得不终止这一行为。

(4)、这是硬撑起来的面子:人不是神创造的,所以要自由选择。但萨特忘了、或不提“命运”——比如俄狄浦斯,他杀死作为敌方的王,自己选择了王位,又选择了王后,哪知所杀的是他父亲,所娶的是他母亲,最后他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当然,这是俄狄浦斯的最后一项自由选择。

(5)、“自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它的特点是,它是它所不是的东西,它不是它所是的东西。(beingwhatitisnotandnotbeingwhatitis)。

(6)、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7)、价值是对人的自由的要求和召唤,并且是自由的本来目的,所以萨特宣称:

(8)、相反地,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它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其外的实在领域,萨特说:“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运用它们去从事物解。基于此,萨特认为诗和散文之间并不存在通常想象的那么多的共同之处,他说:“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在文学活动中,散文和诗歌的功用也有所不同:对诗人来说,如果他“介入”(萨特提出的著名的文艺思想,即主张作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方式参与社会***活动。)了,那就是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了词语,因为:“散文是符号的王国,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塑、音乐这一边的。”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要求诗人介入委实愚不可及。”而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使用词语的方式使得他除了介入以外别无他途。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作家是在使用词语,并凭借词语从事各种工作:“作家是一个说话者:他指定、证明、命令、拒绝、质问、请求、辱***、说服、暗示。”在散文中,词语不是事物,而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因为我们在给某人的行为命名时首先是说出那个人的行为,而且因为那种命名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所以那个人就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许多人看见。这样一来,那个人就不能将其行为再继续下去,他所处的状况也就由于命名而发生了变化。

(9)、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10)、相反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不存在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在理念天国中寻求价值的一切可能性都将消失。先天的“善”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再没有无限和完美的意识去思考它了。也没有一个地方写着“善存在着”、“我们必须诚实”、“我们决不能撤谎”,因为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仅有人(而没有上帝存在)的世界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将被容许。结果人变得孤寂。因为不论在其内心还是身外,他都不会发现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不能为自己寻找借口了。

(11)、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2)、五十年代加缪思想转变——整个说来,存在主义是“左倾”的——他和同志们辩论,“右倾”了。六七十年代,存在主义日薄西山。1980年萨特死,存在主义思潮亦结束。

(13)、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14)、但是,突然我听到身后有脚步声:有人在注视我,我立刻觉得羞愧,而这羞愧同时就标记着我思的出现。

(15)、萨特一直是处于漩涡的中心。他和加缪争吵和反目,和阿隆更是“30年的对手”。

(16)、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7)、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8)、1945年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做了一次:“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演讲中萨特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明确了人是自由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并同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19)、托卡尔丘克|人在风景中看到自己内在的不稳定瞬间

(20)、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2、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

(1)、他长得难看,又崇拜“WG”,我起初讨厌,后来看了作品,还是佩服他。

(2)、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最早在德国出现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盛行并传播和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法国哲学家萨特,但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两人并不同意使用“存在主义”这个词,所以,存在主义更多的是与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3)、 忍让是我对每个人的意愿,结果,我的行动也就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或者,举一个较为私人性的例子,我决定结婚生子,纵然这个决定只是从我的情境,情爱,欲望中发展而出的,但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上面,我就涉及到全人类,而不只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固然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责任。同时,我也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我塑造我自己,我也塑造了别人。

(4)、最后想说的话是:有空读一些萨特的书吧,欣赏他的文字艺术吧,但对他的思想保持一种清醒或距离——因此,我还要向萨特的读者同时推荐和他同为“1905年代人”的阿隆和稍晚的加缪的作品。虽然阿隆谦虚地承认自己没有萨特那样耀眼的哲学和文学的才能,桑塔格也评论加缪的写作才华不及萨特,但在他们那里,有一种比萨特更清明的理性和更协调的激情。

(5)、萨特虽不主张作家诉诸情感,但并不是否定情感伴随着审美对象的创造。他认为:“人们是用感情来重新创造审美对象的。”只是情感在此是以自由为根据的。

(6)、萨特最喜欢的词大概就是“词语”;阿隆最喜欢的词大概会是知识、理性;加缪在他大概40岁的时候列出他最心爱的词是:世界、痛苦、大地、母亲、荣誉、苦难、夏日、大海。

(7)、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8)、《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9)、存在主义者并不认为人要在世界中发现一些指导自己方向的征兆,以便以此来帮助自己。因为他认为这些解释是依自己之所好的。因而他认为人无所助,而被迫在每一时刻创造人。庞吉(Ponge)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讲道:“人是人的未来。”的确如此。但如果认为未来存在于天上,而且上帝知道这未来是什么,这种理解就错了。因为这种将来真的将不再是一种将来。如果这样理解:不管什么人,都有一种须加创制的、未经开垦的未来展现在他面前,那么这话就说对了。不过,这时我们又是孤寂的……

(10)、如果把持续至今的风貌引向未来,则未来就被现在所规定,也同样失去了自由。

(11)、03 为谁写作作家原则上是面向所有人的,但这只是理想状况。萨特认为,精神产品总是暗示性的,因为“语言是省略。”作者能说出的东西毕竟有限,他永远不可能说出一切。

(12)、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都来源于这种荒诞,不过是虚无主义选择了更消极的那一条路,存在主义则是在这片荒漠中鼓励人类去生活,去创造。

(13)、萨特及其同代的哲学菁英,从胡塞尔(德国哲学家)那里得来翻转哲学对象的自信,否定哲学应该探讨现象背后的通则,进而否定多变、不定现象背后必有不变、贯通本体规则的假设,直接以现象,在时间之中,具备个体差异性的现象做为思考的起点。他们还从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那里借来了一套悖论:

(14)、2005年6月21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戏剧家和小说家萨特一百周年诞辰。萨特首先是一个作家,或如他的忠实学生和朋友让松所言,他是“为写作而存在的”。词语对他有巨大的魔力,他的一本自传性作品就叫《词语》(1963)。而他也的确具有写作的天才,能极其娴熟地运用且不断磨砺着他写作的技艺。

(15)、他说道:“诗歌使用文学的方式与散文不同。”在诗词里,词语本身是由艺术行为创造出来的客体。如果将那些自身存在着、没有隐蔽的指代的事物看作不透明的,那么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不透明的。诗歌里的词语并未失去其作为词语的意义,并不只是些音符,因为:“只有意义才能赋予词以语言一致性。”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最关心是的作为语言的词语,而不是像在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词语关涉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因为:“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结构。”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当他从事这一工作时,却将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放到了词语之中:词语成了经过变形的感情。因此,词语与它所表达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双重的相互关系:彼此既神奇地相似,又是“能指”与“所指”关系。(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能指”是语言的音象,即语言的表现形式。例如我们听到语音“雪”,就是“能指”。这一语音在我们头脑中唤起“雪”的诸如形状、颜色、温度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所指”。)具体阐释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16)、自由理论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17)、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18)、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无神论存在主义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尼采),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是先于其本质存在的,这种东西就是人的。

(19)、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意指:“人首先存在,与他自己相遇,在世界上涌现,然后才定义自己。如果人像存在主义者所看到的那样是不可定义的,那是因为人一开始什么都不是,直到后来他才成为什么。人就是他自己所造成的东西。因此,不存在人性(humannature),因为不存在拥有人的概念(并创造了人)的上帝。人存在着(Mansimplyis)。人不仅是他把自己构想成的样子,而且是他意愿自己成为的样子。人要先存在然后才能构想,才能意愿。人除了是他自己造成的东西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就是所谓人的‘主观性’。人的主观性除了意指人比石头或者桌子具有更大的尊严外,还能意指什么呢?”

(20)、萨特的存在主义有三项(或谓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谬,人生痛苦。

3、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1)、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2)、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菁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菁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菁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自身是菁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格外引人注目。萨特是毫无疑问的哲学菁英,而他却起而带头批判、反对法国学院里所教的哲学内容。

(3)、乔治·巴塔耶|布莱克:诗的自主权和***的光辉

(4)、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5)、我们都知道,西方近现代哲学,黑格尔是一个里程碑,他的“绝对精神”将一切都归于最具普遍性的纯思维,传统理性主义追寻的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但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外在世界本质的探索,完全忽视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把逻辑的必然性当做真正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即合理”,这显然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阐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克尔凯郭尔认为,这样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忽视了人的情感、欲望、个性这些非理性的价值,失去了人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和尊严。人不是世间的一颗棋子,有自主性、***性和个人选择的权力。所以,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关注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

(6)、萨特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是从有神论慢慢过渡到无神论的,在这过程中,有个过渡的人物,胡塞尔(EdmundHusserl)——我们往往不知道胡塞尔的过渡、克尔凯郭尔的起缘——萨特曾在胡塞尔门下做学生,后来成就超过前辈。

(7)、自在存在是孤立的、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理由的、多余的,是荒谬的,***心的。自为通过虚无化赋予自在以意义(使自在的变成“为我的”,不过这并不会导致唯我论,因为我不是实体)。

(8)、我意识到我成了另一个意识或主体的对象,他人的意识侵入了我,我通过他的注视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9)、奇特得让我们不能放过,不能不追究的是,《异乡人》和《存在与虚无》两本书中都找不到一点战争的影子。没有战争的描述,也没有关于战争的讨论。这绝对不能解释为萨特、加缪不在意战争、不思考战争,恰巧相反,他们的存在主义根本就是以战争世代的遭遇为其庞大且普遍困扰、痛苦背景的。

(10)、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1)、所有的计划随时可能被***打断,***无所不在,***迫萨特、加缪他们看穿了传统哲学的无能为力。传统哲学都是以人的继续存活,探索剥离了时空限制之后的抽象真理为依归的。没有一种哲学是以人被取消了对于未来的信心为条件进行推论的。如果没有死后的灵魂作为安慰,我们怎么活下去?如果连下一刻的存在都是问号,我们又该如何活着?

(12)、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

(13)、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思想的特点是,他们对外在世界并不感兴趣,他们也并不关心***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再关心宇宙的本质等问题,而唯一关心的是人自身的感受,以及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等等话题。这种从关注外部世界,转而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和感受的思想,其实就是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雏形,只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类似的思想体系。

(14)、《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再生重生的旅程。

(15)、***: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16)、鲁迅他们,是从人生观半路杀出来的,世界观不成熟,更没有宇宙观。他们往往容易为***观说服,拉过去。

(17)、3  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18)、他在努力弄清自身处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弄清了他们的处境,并从眼前的直接事实上升到对自我状况的反思;白人读者则不同,他们既没有那些相同的经历和心理,赖特也不完全了解他们,所以他在白纸上写下的黑字对干两类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

(19)、我少年时为了学哲学,吃足苦头,一字一句啃经典,不懂的地方总认为自己笨,只好死读硬读。特别是黑格尔,一次又一次读,后来关在地牢里,花三个月,第三遍读完了《小逻辑》,书上被我批得密密麻麻,好像有点悟了。

(20)、在经历了中世纪之后,西方世界迎来了理性的觉醒,在经历了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之后,西方哲学方向再次开始转向人文主义,以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大行其道。而存在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他们并不是从纯粹的理性出发,去认识世界,而是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去认识和感受世界。

4、萨特的存在主义代表作品有

(1)、我自己出国,根本就是结结巴巴,好不容易,细节上处处作假,只为了出来。我的意思是说:所谓自由选择,我们的选择之苦、之难,萨特哪能了解。但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说明自由选择是有的,可能的,《浮士德》的主题,永不休歇。***的《易经》早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3)、作者在想象中不断地否定世界,超越世界,变革世界,在此过程中同时把握世界。这就是说,世界只对那些立志变革和设计世界的艺术家才暴露出自己的秘密。

(4)、我最早是因自由问题而研究萨特,前两年因为关注国际***和战争问题而思考阿隆,最近又因为死刑问题重读了加缪。

(5)、这个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趋势就是力图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过去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等等,寻求使西方社会摆脱精神苦闷的新价值观、新人生观、新社会观等等。 所以,新思潮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科学学、情报学、未来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层出不穷。

(6)、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7)、现代知识分子,二战后,极度混乱。老子哲学起了良好作用,但只限于一小撮人。老庄是出世的,而存在主义是入世的。所以从历史角度来解释存在主义,它有功。它通俗易懂,将人生难题一把抓起来,在当时是有用的。所以我说存在主义是摆地摊,比到大公司买东西实惠。

(8)、人存在着,自己做选择。后来呢,本质显现出来:世界是荒谬的,于是痛苦——这是我的通俗解释,大跌价。这里是粗粗讲讲。

(9)、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一种高贵的欣赏品,一种美味的滋补品,但存在主义是实用的救济品。

(10)、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11)、《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12)、这个哲学思潮于60年代开始在法国流行,开始时先在不同学科中广泛发展,出现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结构主义历史哲学”、“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各种专科流行理论,形成一个新思潮。

(13)、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14)、***,七八十年代有一群青年人偷偷在讲存在主义,很信服,硬把我也拉进去,我说,我不是。

(15)、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6)、萨特举了一个例子:假定我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把耳朵贴在门上,透过锁孔向屋里偷窥。

(17)、事实上,***生活在萨特的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萨特的文学作品和他的***态度是融为一体的。他提出“介入”文学的观念,并以他几十年不懈的写作和持续的***介入实践着他的这一信念。

(18)、这些学派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存在。比如伊壁鸠鲁学派就以快乐哲学而著称,他们主张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比如斯多葛学派以禁欲主义而著称,他们主张人们去追求清心寡欲,淳朴自然的简单生活,放弃对肉体和世俗幸福的追求;另外,犬儒学派也主张人们去追求低欲望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方式。

(19)、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20)、不过他们毕竟无法彻底离开自己原有的背景,不管是出于残存的虚荣,或出于熟悉的习惯,他们的反对,往往还是只能在原有的菁英教育、文化架构下表达。像萨特这样的哲学菁英,他拿来反叛过去的哲学的方式,毕竟还是要回到哲学上,用新的、不同的、叛逆的前提与推论,建构一套完整的新世代哲学。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扬弃哲学,就是简单地回到一种不需要哲学、不需要思辨的“存在态度”,就是主张用不需要哲学、不探究主义的方式存在着。

5、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1)、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2)、萨特认为,艺术作品不停留在单纯对现实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超越世界。

(3)、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

(4)、1980年4月15日,萨特去世了。在巴黎,数万人走上街头为萨特送行,这是在作家维克多·雨果逝世之后,法国出现的最隆重的送葬场面。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还以公民身份加入了他的送葬队伍。

(5)、最大的问题在:不读萨特哲学,不弄清楚萨特的哲学系统,那么存在主义的反叛就来得太容易了。存在主义不是空想出来的,不是先有了一个推翻旧哲学的虚荣冲动,就很气魄地提出自己一套不一样的想法。不管是萨特或加缪,或他们溯源纳入存在主义系谱中的前代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叔本华、齐克果、胡赛尔、柏格森(法国哲学家)……都是经历过存在上的痛苦,乞灵于既有的神学或哲学的解脱而不可得,才不得不离开旧道路,在荒辟没有人的地方,独自辛苦地披荆斩棘。

(6)、所以,从根本上说,存在主义是一种带有悲观和忧郁气质的哲学思想,看起来人是完全自由的,是人赋予了世界意义,这是主动和积极的一面,但是同时,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绝对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痛苦的和沉重的。人是绝对自由的,人的行为构成了人的一切,人的选择决定着所有的价值。但同时,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那种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感,这就表现为一种内疚和痛苦,甚至焦虑。所以,萨特说,存在主义者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一种单纯的痛苦,所有承担过责任的人都熟悉这种痛苦。当我们自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自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伴侣的时候,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痛苦,而这种痛苦的根源其实是自由。

(7)、“如果上帝不存在,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在他那里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在用任何概念可以规定以前就存在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是人”。

(8)、加缪来得最晚,走得最早;阿隆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萨特在中间。

(9)、从内心讲,你可以批判、对抗,没人可以控制你的头脑,但碰上“文革”,你能选择吗?能决定吗?不过萨特不是指这些环境决定。他指的是他通过自己判断来决定选择,然后他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10)、我提出存在主义是否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曾受到别人的谴责。那些人谴责道:“你曾经在《***心》(Nausea)中说过人道主义者都是错误的,你曾嘲弄过人道主义,而现在为什么又回到了人道主义问题上来了呢?”实际上,“存在主义”一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人道主义是一种学说,它主张人是目的并具有更高的价值。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在考科托的小说《环绕世界八十小时》(AroundtheworldinEightyHours)里体现出来。小说中一个人物在驾驶飞机飞过群山时喊道:“人真是了不起。”这意思是说,我个人虽然没有制造飞机,但我将从这一特殊发明中获得个人好处。而且我作为人而言,认为自己应对某些特殊人的成就负责,并以这些成就为荣。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据一些人的伟大成就来赋予人类以价值。这种人道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马才能够有资格对人类做出这一总体评价。而且它们也是谨慎地而未曾做出这样的总体评价——至少以我所知,它们没有做过。

(11)、虽然有的人喜欢如此评价,但我不愿意轻许一个人为“社会的良心”或“正义的斗士”,包括对萨特。他更多的还是满足自己一种自我实现和斗争的欲望。不过,这就很好了。他干得非常出色。他的确是在“当世打赢”了,虽然死后影响迅速消退。但今后什么时候影响复涨也未可知。他是在一种被保护得很好、甚至可说是非常优裕的环境中“造反”和“批判”的,所以在真正严酷的环境里战斗的人看起来就像是做戏,这大概也就是六七十年代苏东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并不欢迎他而欢迎加缪的重要原因。但是,他毕竟是反对权力、反对他直接面对的权力,他骨子里还是一只“牛虻”,尽管让人不安的“牛虻”常使人讨厌,甚至也确实叮错了对象,但我们可能还是在某些太沉闷的时候会怀念“牛虻”。只是想做“牛虻”的人也要力图使自己弄得对一些。“牛虻”也许对***更有必要。据说有人批评说,像桑塔格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在优裕的环境里努力思考严肃的问题,而今天***的学者文人则是在严肃的环境里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优裕。

(12)、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这部著作中,萨特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主义,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the Christianexistentialism),代表人物是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德国哲学家)和马塞尔(GabrielMarcel,1889-19法国哲学家);另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Atheistic existentialism),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他本人。

(13)、这就是萨特和存在主义者们感觉到,并重点关注的“荒诞”,很冰冷的事实,宇宙无目的的演化,原子无规则的运动,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在无意义的情况下发生。

(14)、第三条反对理由如下:“你从这个口袋内驱除一件东西,而又将其放入另一个口袋当中。这意思是说从根本上讲来,价值是不严格的,因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对此,我的回答是:我很遗憾,实际过程就是如此。假如我们除掉了上帝、天父,那么,总得有一个人来发明价值。你不得不实事求是。而且说我们发明价值,其意义无非是:生活没有先天的意义。在你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生活的,生活的意义是由你来赋予的。价值无非是你选择的意义。这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可能的。

(15)、当我们谈到孤寂——这是海德格尔爱用的字眼——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上帝不存在,并且我们必须面对上帝不存在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存在主义强烈反对一种想用极低的代价去消灭上帝的世俗伦理学。大约在1880年,一些法国教师竭力想建立一种世俗的伦理学。它这样主张:上帝是一个无用而又昂贵的假设,我们要摒弃它。但是与此同时,为了建立一种伦理学、一种社会和一种文明,认真对待某些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先天的存在,这又是特别重要的。诚实、不撒谎、不打妻子、要有儿女等,必须被视为是先天的义务。因此,我们还需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以指明,尽管上帝不存在,但这些价值仍然是存在的,它们被铭记在理念的天堂里。换言之——而且我们相信这是在法国所称为过激派的思想趋势——上帝不存在,一切不会因之而变化。我们自己将会发现同样的诚实准则、进步准则和人道准则。我们将会把上帝作为一个过时的假设处理掉,而使其无声无息地消逝。

(16)、什么是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活动。存在主义的内核,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外形,是存在主义的文学。一个哲学概念和一个文学流派一起发生,发展,这在文学史上没有过。

(17)、萨特认为作者向读者的自由复出召唤,把读者的自由作为他作品存在的条件;同时,作品又不应把读者拽入某种情感,产生与读者的自由疏远的梦幻般的世界。情感最终应出自读者的自由,并“以自由为永恒的根据。”

(18)、康德的二律背反,实际上已经讲出了真理是不存在的。康德是客客气气的无真理论,我是不客气的无真理论。但说出去,要围攻的。围攻不怕,但无聊。

(19)、作家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他的真正读者与潜在读者之间的对抗。当作家的潜在的读者不存在时,作家处于特权阶级内部,文学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作家只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内部向自由发出召唤。

(20)、从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环境看,这两种哲学思潮是相互对立的,兴衰的命运也紧密相联。

(1)、鲁迅的世界观、宇宙观,有一度和佛教“touch”(触摸)了一下,就避开来。尼采也碰过一下,避开来。他们都急着要去建立他们的人生观。

(2)、萨特三原则:第孤立的。第摇摆的。第否定的。

(3)、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托克维尔、韦伯等

(4)、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5)、萨特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但有一个长期的伴侣和情人;加缪结婚、离婚、再结婚,有两个孩子,阿隆和妻子互相“从一而终”,晚年他更感家人是他最大的慰藉。

(6)、三个人处于车轮式的利益关系之中,他们互相需要又互相排斥,在这折磨之中,地狱何须酷刑!“他人即地狱!”

(7)、说到萨特,还有一位哲学家加缪就不得不提,就是那位写《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的作家和哲学家。加缪曾经和萨特是好友,一开始并不出名的加缪后来因为萨特的帮忙下,成为了巴黎文化界的名人,甚至还先于萨特,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和加缪一起创办过报纸,二战期间还一起进行过地下抗德运动,1951年加缪写了《反叛者》一书,书中加缪宣扬“纯粹的反抗”,加缪在书中反对革命暴力,导致了两人关系走向了破裂。

(8)、“存在主义已像大气压一样,到处存在,成为知识分子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潮流。”匈牙利学者卢卡奇说。

(9)、但对这一段历史有专门研究的法国学者西里奈利认为:“事实上,在萨特本人去世之前,他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就遭到了动摇。”“他葬礼上的激动场面以及参加葬礼的众多人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除了他的亲朋好友,萨特的个人影响已大为减弱。”“萨特的预言大部分都遭到了历史的否定。”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在三十年辉煌之后,由于“古拉格群岛”的披露、越南船民和柬埔寨悲剧等事件,很快被抛入了一个“孤儿时代”。

(10)、但是看戏之前,该补的课还是得补!看存在主义话剧《禁闭》怎么可以不懂存在主义呢?

(11)、很多存在主义的信徒,不曾正视、更不曾经历那根源性的困扰与痛苦,他们轻轻松松跳过了困扰与痛苦,直观地、方便地追随萨特、加缪,否定了原本用来对治困扰与痛苦的哲学,举着存在主义的旗帜,事实上过着逃避困扰与痛苦的生活。

(12)、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下列两种情况。你将会看到在内容的哪些方面相同,而哪些方面又有些差异。以《弗洛斯河上的磨房》(TheMillontheFloss)为例。书中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马吉·塔利维尔,她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女子,而且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名叫斯蒂芬的青年,而斯蒂芬却与一位不出众的女子订了婚。这位马吉·塔利维尔并非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人类的团结而牺牲自己,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男子。而司汤达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CharterhouseofParma)中的人物桑瑟维利娜,她相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情感。她会说一种伟大的爱情是值得为之牺牲的;她也将会说那种将斯蒂芬与那位年轻的傻女子结合在一起的平凡的夫妇之爱是不合人意的。她将选择牺牲那女子以实现自己的幸福,也正如司汤达所表现的,她甚至准备为了情感而牺牲她自己,如果生活要求她这样做的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两种鲜明对立的道德。但我们认为二者是完全等同的事情。因为二者所设置的目标都是自由。

(13)、一方面要避免向自在存在的转化,另一方面又要除去纠缠着自为存在的不安,获得存在的确实性。这就涉及到艺术和文艺创作问题。萨特说:“我们不可能同时既揭示又生产。”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被创作的东西对于他人来说似乎是确定的,但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则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这条线、这块颜色、这个词;因此它永远不能强使我们接受它。”如果遵循习俗,传统和其他标准进行创作,作品可能在我们眼里保持其客观性;但在基于自我规范、或从心灵深处所发生的创作情况下,就会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作者创作的作品对作者来说不可能完全是真正的对象。作者在作品中只能触及我自己的主观性,有时却把握不住自己创作的作品。所以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因此,他也要求我们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来,萨特认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由此出发,萨特进而探讨了阅读——欣赏问题:“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作者为了引导读者而设置路标,但连接路标向前迈进的则是读者。因此他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作品在欣赏中依附于欣赏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同欣赏者的角度、状况及其能力、水平相对应的,萨特认为:“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最主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那么,究竟在召唤什么呢:

(14)、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从只有人的瞬间意识可以被把握的绝对起始上,只靠这样的意识现象关系,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样的哲学,一套面对活着没有活着这件事以外的任何其它保障条件的哲学,一套勇敢拿掉各式幻觉拐杖,单只凭着人自己的意识与意义站起来的哲学。

(15)、四年之后,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认识了一起考试,并获得第二名的波伏娃,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相恋了。

(16)、所以萨特认为:“散文作者是选择了某种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的行动方式可以称之为通过揭露而行动。”因为揭露就是改变,依萨特看来:“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对赤裸裸向他们呈现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甚至,他认为沉默也可以是一种谈话、揭示和行动的方式:“沉默本身也是相对于词语确定自身的。”,所以说“人们不是因为选择说出某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既然说话、写作是一种行为,作家通过写作揭露并因而改变某一种处境,他在这种处境中就不再是被动的,而写作则作为:“一个坚毅的意志、一种选择”、成为作家的“生存在这项总体事业。”02 为什么写作对有的人来说,其理由可能是逃避也可能是征服,但写作并不是达到这些目的的唯一方式,其却偏偏选择了写作,萨特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更直接的、为大家共有的决择。”萨特认为,我们的知觉产生了这样的意识:“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身的手段。”即由于人的实在才显出万物的存在,才有关于人是使物得以显现的手段的意识。因为:“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我们的视线给予本身没有联系的山岳、湖泊、天空以统使之成为一个风景而存在。世界由于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经常展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人是“存在的侦查者”,却不是存在的生产者。如果目光离开了风景,风景就从我们面前消失,但消失的不是风景本身,因为:“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根据对知觉的这种考察,萨特确立了如下的命题:“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而且,他从这个命题出发考察了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在这里要回顾在这一问题上的哲学思想前提。萨特提出了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不管人们业已存在的本质为何种形式,人都不是由一般人性乃至神性而规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没有事先规定的本质。

(17)、哲学是个拐杖,艺术家是舞蹈家——也有用,拐杖有时可以打人,打狗。

(18)、他们各自区别,但他们归根结底又是一类人:是和大众有别的一类人,也是和***精英有别的一类人。他们的力量主要是来自他们创造的观念和形象。

(19)、萨特并不很擅长在面对公众的场合讲演或直接与敌手辩论,他有时对电台或电视采访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但是,他的文字极其生动犀利,也富有表现力和煽动力,所以,不仅在知识界,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他在他活着的年代里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是文字赋予他的。他不知疲倦地写作,而且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写作。他晚年失明,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不能写了,他的生命也就快结束了。我个人认为他的戏剧写得最好,时评、政论和小说其次,哲学也很不错,属于20世纪法国人中思辨力最强的之列,但无论如何还是赶不上同世纪最好的德语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至于和地道的英美分析哲学相比如何,则看各人的口味。

(20)、这个时期,新思潮既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新寄托和渴望,同时,也是思想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经济学家的时尚。

(1)、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