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莫衷一是的拼音是什么120句

莫衷一是读音

1、莫衷一是怎么读什么意思

(1)、释义: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

(2)、调控之下,房价是涨是跌,专家们也是莫衷一是。

(3)、对此方法,他屡试不爽,“因为很多县级地名词典并未收录,怎么播读成为困难。而查看当地联播节目,等于源头确保不出错。”

(4)、造句:专家对恐龙的灭绝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比如,成语“心广体胖”之“胖”字,63年版、86年版的审音表,都规定必须读“pán”,理由是此处“胖为安舒貌”。16年版,鉴于民间常用该词彼此戏谑玩笑,又特意将“心广体胖”和“心宽体胖”两个本来意思一致的成语区分开来,前者仍念“胖(pán)”,取“安舒义”;后者改念“胖(pàng)”,取“发胖义”。

(6)、北宋初年的官修韵书《广韵》可能就是根据唐代李善的注音资料,将“?”(《广韵》未收“殼”)字收进“入声觉韵”的,其注云:“?,皮甲。(苦角切)。”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声觉韵”中,与“?”处于同一小韵(读音相同)的还有悫、榷、确、埆等字。这些同为“苦角切”的字今音都读què。以此推理,则“壳”(?)字的今音自也当读què。

(7)、这三份审音表,对规范普通话的读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审音过程中,很多粗糙的做法,给使用者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

(8)、释义 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说纷纭,~。

(9)、审音表的理由是:前者“常单用”,后者“多用于复音词”。这种区分莫名其妙,除了增加使用者的无所适从之外,毫无意义。

(10)、据此推断,钟繇的“繇”应读作“yáo”,不能读“yóu”,当是确凿无误。

(11)、以上四次修订,1979年版受《审音总表》的影响,以qiào为正音,将ké定为“旧渎”。但从1989年版开始,作了适当的调整,将ké定为正音,而qiào则作为ké的异读或又读音。这样的改变,显然是从语音的使用实际出发而作出的。只是qiào前面的“读音”二字注得不够确切。因为黎锦老说qiào是口语音(语音)。“读音”则一般理解为读书音,而不是口语音。

(12)、开学后,有不少老师来信、来电或在网络平台上就一些文言文中的字音提出疑问。《语文学习》编辑部邀请教材的责任编辑做了解答。

(13)、民国时期,虽然有“蓝青官话”的存在,但汉语在读音方面,并无统一标准。包括姓氏、地名在内的大多数词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异读现象。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

(15)、综上所述,“魏家”读成“遇家”,“围魏救赵”读成“于遇救赵”。

(16)、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搞出“pán”这个读音。

(17)、这里关于“语”、“文”二字的附注有着明显的差错。黎锦老明明把ké定为传统正音què的“又读”音,这“又读”来自书面语,《审音总表》却把它定为口语音(语);而黎锦老原本注明为口语音(语音)的qià0,却被《审音总表》定成了书面语的文读音(文)。这样做,显然推翻了黎锦老当年研究所得的正确结论。这对大陆的语言学界和字、词典的编纂产生了误导的作用。请看在此后大陆出版的几部字、词典中“壳”字的注音:

(18)、投笔从戎一个人抛弃文职而加入卫国的行列。大伯父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进入军校就读,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19)、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言论纷纷,莫衷一是。

(20)、一文不值解释:形容东西毫无价值。例句:我辛辛苦苦作的风筝,哥哥却说它一文不值,真没眼光。

2、莫衷一是的拼音是什么

(1)、再比如“差”字的读音。86版规定,“差”有一个文读音“chā”,例词是:不~累黍、不~什么、偏~、色~等;有一个语读音“chà”,例词是:~不多、~不离、~点儿。到16版的时候,却又把例词“不~什么”从文读音挪到了语读音。

(2)、一丁不识解释:不识一字,即文盲知意。例句:老奶奶没上过学,所以一丁不识,连名字都不会写。

(3)、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4)、(2)在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各持己见,争得难解难分。

(5)、(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

(6)、⑤《王力文集第二十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

(7)、⑧赵贤德,《汉语研究与教学探索》,***文联出版社,20

(8)、为什么会出现“似乎没有一定的原则”这种事?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限,只能用“莫名奇妙”来解释。

(9)、别具一格:别:别处的,独特的。《他写的这本书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10)、为什么“厚~不均”要读“báo”,“厚~”却必须读“bó”呢?。

(11)、这三份审音表,对规范普通话的读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审音过程中,很多粗糙的做法,给使用者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

(12)、(3)现实生活中,使用者往往很难识别哪个词属于书面语,该用文读音;哪个词属于口语,该用语读音,搞文、语分读,只是徒增学习者的困扰。

(13)、莫衷一是,读音为mòzhōngyīshì,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是,意为对、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14)、释义: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15)、莫名其妙读古音的问题,还存在于很多常用词语之中。

(16)、众所周知:(1)判断“当日”等词究竟是何种含义,只需要依靠语句的上下文,用不同音调的读音来区分,根本是多此一举,徒增使用者负担。(2)“当”字只保留一个读音,丝毫不影响其含义的表达。

(17)、事实上,括号里的这些读音,和前述龟兹的读音qiūcī,性质雷同。

(18)、1954年意大利人的登顶成功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先前发生的事情,人们各执一词。

(19)、释义: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造句:毕丰~,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

(20)、“这至多只能说明唐代‘龟兹’的读音与‘丘慈’相同,唐人可以按‘丘慈’的读音来读‘龟兹’,却不等于说唐代‘龟兹’二字的音值就是qiūcí。实际上‘龟’、‘丘’二字唐代不可能读qiūcí,因为见系字当时尚未舌面化,仍当读舌根音。‘龟兹’的异文也能说明这一点。‘龟兹’为汉代西域一个小国名称的汉代音译,《出三藏记集》作‘拘夷’,《梵语杂名》作‘归兹’,《大唐西域记》作‘屈支’,《新唐书》作‘丘兹’或‘屈兹’,《元史》作‘库彻’,今作‘库车’。从异文‘归兹’、‘库彻’和今之‘库车’看,这一地名的第一音节的声母一直都没有舌面化。”

3、莫衷一是的意思和拼音是什么

(1)、这个问题已经辩论两天,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2)、审音表的理由是:前者“常单用”,后者“多用于复音词”。这种区分莫名其妙,除了增加使用者的无所适从之外,毫无意义。

(3)、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犯人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只有引颈受戮了。衣不曳地:曳,拖动。衣服不沾地,比喻非常忙碌。

(4)、2016年4月27日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一则报道中,主持人郭志坚将“六安”读作“六(liù)安”。随后,很快便有网友指出郭志坚的读法是错误的,“六安”应该读作“六(lù)安。

(5)、对于其它许多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否使得失业-通货膨胀的消长关联,这一点,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

(6)、一个小伙子千里迢迢的从云南来到这,只见他拎着两个大包,汗流浃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马当先替他拎包,谁知包太重,那汉子自不量力,被累倒在地成语解释.「莘莘」学子,辛,众多的学生。

(7)、出处:《清史稿·选举志二》:“惟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

(8)、此次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审查组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

(9)、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

(10)、(1)我们看事情要全面分析,不能盲人摸象各执一词。

(11)、哥哥相信有志竟成,只要努力用功,一定可以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良药苦口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12)、比较有意思的是修订版《辞海》,它在前后的修订中作了不同的处理:

(13)、数十年来的普通话定音工作,如此这般昨是而今非、昨非而今是,让使用者无所适从,真是情何以堪!

(14)、审音表里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殊注音,就是很多古代名词仍读“古音”。

(15)、“壳”字的中古音属于入声觉韵(见《广韵》),折成今音虽然读què,但据古音学家考证,它在当时的实际读音应当是ㄎㄛ(此为注音字母、ㄎㄛ后有入声收尾音ㄍ)。1919年由民国教育部审定出版的《国音字典》就将“?”和“壳”定音为ㄎㄛ(汉语拼音作ko),并沿袭旧说,注明“溪开入觉”(即溪纽开口入声觉韵)。当时南方的大多数方言区(如吴语、赣语、粤语、闽南语区等)都读“壳”为入声字,而以北京语音为代表的“国语”(后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壳”字的读音被转成了阴平声的ㄎㄜ(kē科)或阳平声的ㄎㄜˊ(ké咳)。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云五大辞典》在“壳”字条下注了三个读音:

(16)、第四种读“遇”。记得小时候,我小姨公是“魏家”篾匠,外婆外公姆妈常常讲起“遇家”。后底,我问了魏家人魏洪培师傅,为什么“魏”读“遇”,他请教了魏家修谱先生,据讲老底子宁海属台州府,整个台州都是这样叫的。

(17)、成语:用兵如神发音:yòngbīngrúshén释义: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18)、第二次始于1982年。在1963年的《初稿》的基础上,历时3年修订,形成一份《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6年出版),该表开篇即声明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

(19)、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目不转睛:盯着看某样物体,眼睛不转动,形容十分专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倾听老师的没一句话,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

(20)、很多学生,包括专业的播音工作者,栽在文、语分读上的比例很高。

4、莫衷一是读音是什么

(1)、可惜的是,16年的修订版,不但没有去掉这种违背人性、折腾使用者的规定,反而变本加厉,在“当”字不同的读音里继续添加新词。

(2)、出处:元 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天降灾三年不雨,民失业四海逃生;听众口一词可坏,会诸侯八百来盟。”

(3)、③普通话审音***会/编,《普通话异读审音表》,文字改革出版社,19

(4)、文言版《说文解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

(5)、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欢迎联系小编(xz100sf))

(6)、以上,只是四九年以来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案例。这些案例,无不令使用者相当头疼。

(7)、以上两例中表示“动、植物坚硬外皮”的“壳”字,唐人李善都注作“苦角切”。

(8)、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均未收录wàn这个读音。

(9)、这个新的读音,出现在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主编的1947年版《国语辞典》和1950年版《增注中华新韵》中,它们都给“壳”字注了三个读音:

(10)、可是群龙无首,成不了大气候。(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十一章)

(11)、事实上,括号里的这些读音,和前述龟兹的读音qiūcī,性质雷同。

(12)、第一种读“会”。1973年读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是地道的城里人,她用城头腔,把孙膑的“围魏救赵”读成“会会救赵”,现在,绝大多数城里人都把“魏”读“会”。

(13)、但是读钟繇之繇为yóu,也并非无中生有。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二《马超兴兵取潼关》:“长安郡守钟繇,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小字注:“(繇)音由。”

(14)、一介不取解释:一分一毫也不苟取例句:由於黄先生对银行的溢付款项一介不取,而赢得大家的赞誉。

(15)、然而,随着汉语读音的不断演变和发展,除了传统正音què以外,“壳”字又出现了两个新的读音:

(16)、***版图广大,轮船之利亦既小试其端矣,独火车铁路屡议无成,聚讼盈庭,莫衷一是,窃未见其可也。——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

(17)、你这人说话这样首尾乖互,叫我怎么信任你。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犯人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只有引颈受戮了。

(18)、释义: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19)、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20)、(4)莫衷一是 (mòzhōngyīshì)

5、莫衷一是的意思和读音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云:“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晋文帝,即司马昭。这段故事是说,晋文帝与二陈(陈骞、陈泰)同车,到钟会门口喊了钟会,要钟和他们同车出行,喊过之后却故意丢下钟会走了,当钟会从家里应声出来,他们已走远了,当钟会气喘吁吁地赶来,他们还说你为什么“遥遥不至”,这是再次戏弄钟会。钟会的父亲叫钟繇,钟会“遥遥不至”的“遥”与其父的名字“繇”字想必同音,都读“yáo”了。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2)、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须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莫能助。

(3)、“心广体胖”与“叶公好龙”,显示了当时的审音者,在审音工作中,并没有坚持贯彻同一种准则。对此,王力深感遗憾:

(4)、莫名其妙的多音区分,在现实生活中造就了很多混乱。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当时,堰塞湖问题牵动全国人心,但媒体在播报新闻时,对究竟该读“堰塞(sè)湖”还是“堰塞(sāi)湖”莫衷一是。对照86版审音表,根本无法得出答案,因为该版审音表的规定是——塞sè(文)动作义。sāi(语)名物义,如:“活~”、“瓶~”;动作义,如:“把洞~住”。最后,只好由学者出来强行认证,声明应取第一种读音,读作“堰塞(sè)湖”。

(5)、⑥陈会兵,《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四川出版集团,200

(6)、图:1986版《普通话异读审音表》对“塞”字读音的规定,显然解决不了“堰塞湖”的读音问题

(7)、——文章刊载于《语文学习》2018年第7期

(8)、例句:被害人一口咬定,把嫌犯指认出来。一寸丹心解释:指有一颗忠诚之心,是一种谦称语。

(9)、(1)这个论题,大家已经辩论了两天,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10)、比如,在成语“叶公好龙”上,他们就抛弃了“叶”的“古音(shè)”。理由是:叶作为一个姓氏,古代虽然曾经念“shè”,但现在几乎所有姓叶之人都已把自己的姓氏念做“yè”,若再规定“叶公好龙”之“叶”念shè,只是徒增使用者的负担,并无意义。63版、86版、16版,一直都是“yè公好龙”。

(11)、为什么会出现“似乎没有一定的原则”这种事?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限,只能用“莫名奇妙”来解释。

(12)、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处分违反校规的学生。

(13)、“椎”,读zhuī指“椎骨”;读chuí指捶击工具(即“槌”),引申为“打击”等义。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í的意义已由“槌”“捶”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í的音义。

(14)、为什么非得这样折腾使用者呢?仅仅是为了显示审音者们的“博学多才”吗?

(15)、段锴: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河南省古琴研究会会员,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常务理事,艺术总监助理,多次参演诗会、担任诗会舞台总监、剧务主任和沙龙活动主持人。

(16)、……怎样去过完一生,又怎样为人所评价一生,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17)、推销员挨门逐户地推销产品,可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买(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18)、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地处闹市。处变不惊。设身处地。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

(19)、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在路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自言自语。》

(20)、第三种读“义”。几个熟悉黄坛魏家的年轻人讲,他们从小就叫“义家”,读音如何来的也不清楚。后来,听《三门湾乡音》主持王怀军老师讲,黄岩也有个“魏家村“,也有把“魏”读成“义”的,不过那是因为“魏”字难写,且与“义”音近,遂一度改成“义家”,但后来还是改回来了。

(1)、反义词: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千篇一律、一针见血、一锤定音。

(2)、一天一个成语25——弹冠相庆冠读一声,多为贬义,以后用成语可不敢乱用哦

(3)、在读音方面,与龟兹(qiūcī)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大月氏(zhī)、阿房(ēpāng)宫、康居(qú)、郦食其(yìjī)、金日磾(mìdī)、冒顿(mòd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括号中的注音被认定为“正确读音”。

(4)、一马当先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5)、(2)研制审音表的目的,是规范汉语读音,推广普通话,搞文读、语读的区分,是逆审音表的初衷而行。

(6)、岚光湖色:形容山水的风光美丽看着眼前的岚光湖色,仿佛一切烦恼和负担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联袂登台:同台演出

(7)、“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应读zēnɡ。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8)、金石为开至诚可感动任何事物。表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高,他的成意一定可以感动王小姐的。

(9)、白话版《说文解字》: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10)、成语:草木皆兵发音:cǎomùjiēbīng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1)、②普通话审音***会/编,《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文字改革出版社,19

(12)、《文选·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李善注“壳,苦角切。”

(13)、现在,仍有许多人把钟繇(yáo)读作钟繇(yóu)。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没有弄清其名字的字义。因此,有必要重新辨析,以正视听。

(14)、新***成立以后,由于大陆和***地区汉语使用情况的某些差别,反映在字、词典中,“壳”字的读音也出现了微妙的不同:

(15)、做老师最失败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感觉莫衷一是。

(16)、处字的组词有处处、共处、处分、出处、短处、到处、用处、别处、处方、何处、坏处、近处、惩处、长处等。

(17)、按表之说明,文读一般用于书面文字,语读一般用于口语。

(18)、“审音***会有意删掉许多旧时‘破读’的字,如……‘暴露’的‘暴’不再读pū。‘口吃’的‘吃’不再读jī。有些字还特别注明不依旧读,如‘惫’不读baì,‘哑然失笑’的‘哑’不读è,‘叶公好龙’的‘叶’不读shè,这些都是大受欢迎的。可惜举棋不定,似乎没有一定的原则,时而革新,时而保守。”

(19)、这个人为***不悛,终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无补于时: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现在不努力学习,等将来后悔了也无补于时了。

(20)、释义:无法说明;无法表达。名,这里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