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文案60句】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1、

(1)、〔1〕笔者在《希腊启蒙运动》中专门讨论了苏格拉底在希腊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21〕参柏拉图:《拉凯斯篇》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卷2第447—450页。

(3)、〔8〕〔9〕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5章2—5节,6—7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

(4)、一天,上帝化为凡人,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的问题。上帝对智者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吗?”智者同意了,并且把自己对人生的领悟说出来:“我越研究越觉得人类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常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面迷失了理智。”上帝感慨地说:“这个我也有同感。他们厌倦童年的美好时光,急着成熟,但长大了,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牺牲健康来换取财富,然后又牺牲财富来换取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着焦虑,但却往往忽略现在,结果既没有生活在现在,又没有生活在未来之中;他们活的时候好象永远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象从没活过,还说人生如梦……”智者感到上帝的论述非常精辟,他问:“研究人生的问题,很是耗费时间的。您怎样利用时间呢?”“是吗?我的时间是永恒的。对了,我觉得人一旦对时间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也就真正懂得人生了。因为时间包含了机遇,包含着规律,包含着人间的一切。”智者静静地听上帝说着,最后,他请求上帝对自己提出一些忠告。上帝拿出厚厚的书,上边写着:人啊,你应该知道,你不可能取悦于所有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去做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少;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它却要很长很长的时光;有人会深深地爱着你,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金钱唯一不能买到的,却是最宝贵的,那便是幸福;宽恕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宽恕还是不够的,你也应该宽恕自己;你所爱的,往往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极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伤,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心爱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智者看了这些文字,激动地说:“只有上帝,才能……”抬头一看,上帝已经走的没影没踪了,只有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5)、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6)、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7)、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如同晴空霹雳,蛛儿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终于答应了我们两个的婚事。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活了。”说着就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8)、 “知道”和“认为”有什么不同?“我知道A”和“我认为B”的区别就在于,A这个论断是真的,否则你不能说你“知道”,而B可以是假的。人们可以说“我认为1+1=3”,但不能够说“我知道1+1=3”。所以“知道”的对象,即知识,是真的,而“认为”的对象,即意见,并不必然包含真。知识是经过理性推论得到的,有其确定性和不变性,而意见则是不经过理性的、不确定的东西。只有意见没有知识的人,就像蒙住眼走路,他即使走对了路,也只是碰巧。柏拉图把意见和知识明白地区分开了。但智者们可以反驳:虽然区分了意见和知识,但实际上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意见,不存在知识。而柏拉图表明了作为真理的知识是存在的,比如数学知识,无论对哪个人来说都是真的,它不是人们的约定,不依赖人的想法为转移。

(9)、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10)、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11)、但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是个啥呢?他这一生没有什么著作,人们大多是从他与柏拉图的对话中了解的他。恰恰是他的这种“什么都不知道”,恰恰是他的这种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发问的“最无知的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思想。

(12)、地址:牡丹江市东小三条路景福街24号办公楼

(13)、一日,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甘鹿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女儿长风公主。状元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14)、苏格拉底:你去麦田捡麦穗,记住只能捡一次,不能回头。

(15)、“年轻人,你的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了,你已经是一个学识很渊博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16)、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17)、“尊敬的苏格拉底先生,我是柏拉图,我想成为您的学生。”

(18)、亚亚老师说了,教育要遵循自然,遵循人的发展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三个阶段。7岁以前接受体格教育,7到14岁接受道德教育,14到21岁接受科学教育。

(19)、再次,友爱以善为根据。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天性有友爱的性情;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同情,为共同的利益而通力合作”〔23〕。因此,友爱作为一种美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讨论中占有相当份量。在柏拉图的《吕西斯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都有十分丰富的记载。友爱,希腊文为philo,英译为friendship,在苏格拉底的讨论中,并未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他那里,友爱是和智慧、知识、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以它们为根据的。苏格拉底强调,任何人都不爱无知无用的人,如果对事物没有知识就会将事物弄糟,失去别人的爱,甚至父母的爱,只能处处受制于人;如果你获得知识,显得有用和善,所有人都会对你友爱。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真心的朋友比一切财富更宝贵”〔24〕,友谊的价值是相互的,不仅朋友对自己有不可用金钱估量的价值,而且要使自己对朋友有尽可能多的价值。他还指出,交友之道,一在交能控制情欲、忠诚公正、知恩必报之友,二在使自己的言行从善,言真意诚地待友。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友爱。当然友爱之获得是要靠“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的〔25〕,这颗心是友爱双方共同赋予的。“因为对于我所爱的人,不管是谁,我总是尽我的全心热爱他们,并且非常渴望他们也以同样的热爱回报我,我渴想他们,同时希望他们也同样渴想我,我渴望和他们聚首一处,同时希望他们也同样渴望和我聚首一处。”〔26〕由此可见,友爱的本性是善,友爱只能存在于高尚善良的人们之间,善和恶是不能互相友爱的。

(20)、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2、

(1)、人问佛:为什么结了婚在一起的时候,原来相爱的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人摸了摸脑袋:亲情?佛继续说:当爱情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情,无论你出生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的接受自己的爱人,并且对爱人负责,对爱人好。人想了想,点头说道:亲情的确是这样的。佛笑了笑: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因为互相离不开而结婚,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宽容、谅解、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的。人沉默了: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宿命。人又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佛说:你自己认为呢?人想了想,无言以对。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爱情既然是你的命运,你就应该无怨无悔,好好守护着它,让它在你的心中开出最灿烂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2)、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

(3)、参考书目:NormanMelchert《TheGreatConversation》(第三版)。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匡宏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

(4)、苏格拉底的善既具有道德意义又具有功利意义和本体意义。在他自己的讨论中,并未给善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透过他关于美德和善的各种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5)、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6)、地址:泰来县和平镇广场小区1号商服3号门(鑫海酒店)

(7)、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8)、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9)、A项:文段论述的是两者的区别,“关系”在文中没有提到。B项:文段论述的是“实践”,“实际”偷换了概念,且“联系”在文中没有提到。D项:“理论对实践的提炼”只是理论区别于实践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10)、〔13〕〔27〕柏拉图:《普罗太戈拉篇》,见《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第2卷第472页。

(11)、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美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美的花了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美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静静的欣赏它的美,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美的花。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12)、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13)、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406号华图教育

(14)、柏拉图:我走到田间,看到几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可能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捡。但是,当我继续往前走后,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从前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捡到。

(15)、学生们一怔,心想苏老师平时上课都不让大家吃东西,早上第一节课时宁可让我们饿得肚子咕噜噜叫,也不让我们把剩下的那几口煎饼果子吃完,今天他这是怎么了?

(16)、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谈话中几乎谈到了所有的人的美德,而他自己则是各种美德的化身。在这些美德讨论中,他一方面试图为各种美德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另一方面又坚持各种美德作为对善的实现的整体不可分性。具体地说,苏格拉底十分强调以下几方面:

(17)、怪不得教育孩子乏力,因为你不知道这份教育秘籍!

(18)、苏格拉底提出有人应该学习知识,并且成为一个爱智慧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智者。前苏格拉底哲学是一种关于哲学起源的研究,这样的哲学研究主题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人的研究,这样的哲学研究主题也被称为是伦理学。

(19)、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20)、每周六周日的下午,李云朋老师将带你了解家庭的动力、规则、冲突、权利之争、沟通、角色和期待、边界等等话题,让你有机会更深入通过了解家庭来探索自我,并改善自己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其它关系,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我们期待你参与周六周日的女性成长小组。

3、

(1)、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感觉呢?

(2)、於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双手回来了。

(3)、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引出话题“‘幸福’传感器”,并强调“幸福”传感器不完美。随后通过“温度计”与“‘幸福’传感器”的类比(“幸福”传感器也将遵循类似进化过程)引出重点,类比过程如下:①温度计:不完美(不精确)→不可或缺的日用品;②“幸福”传感器:不完美(心理评估的不确定性)→更加易用。综上可知,作者想要强调的是:纵然“幸福”传感器和温度计一样,一开始不完美,但最终会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文段结构为“分—总”,尾句观点为重点,即强调“幸福”传感器会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更加易用)。第二步,辨析选项。C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C选项。

(4)、苏格拉底——城邦政治学说的先驱者,西方哲学从他开始,从向外探索转入向内探索,从自然哲学转向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

(5)、“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6)、在为道德判断找寻永恒对象时,苏格拉底所发现这些不随习俗或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恒常特质由此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基石。柏拉图称它们为理型(Form),用希腊词来说就是Idea。

(7)、地址:牡丹江市东安区东小三条路景福街(景福小学西)

(8)、B项: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B项表述正确。 

(9)、苏格拉底(拉丁文:Socrates,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出身贫寒,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10)、我们很容易能理解,“永远奔腾的河流“一说对于那些追求知识的人来说,意味着何等重大的打击。如果万物本无定质,如果在出口的那一刹那,言说就此失真,那么知识如何可能?

(11)、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406号华图教育

(12)、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

(13)、但他们所教的演讲术、辩论术等是一种工具,可以为城邦造福,也可为罪犯辩护。智者们并不太关心它们的目的,只是教人“如何使弱的论证变强”,这引起一些人的非议。这与他们的哲学观点是相关的。他们带着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眼光来反思习俗、法律和道德规范,认为各种习俗、道德都是人为约定的东西,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至于事物本身是怎么样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既不能也不必要知道。人们的感觉就是最终的判断标准,一阵风吹来,甲觉得冷,乙不觉得冷,但他们都是对的,至于风本身是冷是热没有确定的答案。如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说存在是普罗泰戈拉认为他们看到的都是表象,事物真正来说是什么样的,不用关心,也不可能知道。

(14)、苏格拉底学说的特点之就在于他致力于用更进一步的思考与论辩,来愈合思考与论辩给道德信仰带来的伤口。此时此地,这个是正确的,正义的,勇敢的;彼时彼地,那个是正确的,正义的,勇敢的。但是,如果正确、正义或勇敢的提法有一定意义,那它们在任何情况下必定都是正确、正义或勇敢的。

(15)、 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因此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只蜘蛛,由于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便有了佛性。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16)、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17)、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开始懂得了父母的含辛茹苦,明白了要用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

(18)、〔12〕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74B-D,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其次,善是自由、自制、自主。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不仅指事物的有秩序安排,也指个人的自由和自制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的自主。他指出,自由对于个人和城邦都是高贵而且美好的财产,能够做最好的事情即从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受到阻碍不能从事善也就是没有自由。相应地,凡是不能自制的人也就是没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仅受阻不能去从事善,还被迫去从事恶。那阻挡人去从事善同时还强迫人去从事恶的主人也就是最坏的主人〔8〕。由此,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一个人自主地自制而获得从事善的自由,而能够自主就是智慧,就是健全的理智。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的方向去。”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眼前的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以至他们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情反而去选择坏的事情”。所以“健全理智和不能自制这两种行为是恰好相反的”〔9〕。也就是说,善就是个人的自主,相反则为恶。

(20)、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为您推荐